投资:股市水变油大行动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270万欲吞下几十亿

投资:股市水变油大行动0

投资经济  

5月11日,星期一。各大证券媒体同时公布了北大下属4家公司收购延中实业股份的公告。至此,证券市场吵吵嚷嚷几个月的收购事件终有结论。

4家公司的持股状况是这样的:北大科学技术开发公司购入3417674股,占“延中”总股本的3. 2964%。北京正中广告公司购入1766327股,与“延中”总股本的1.703%。北大方正集团公司购入1000股。北大资源集团购入引81900股。4家公司持股刚好达到了延中实业的5%,按《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要求,北人举牌了。

股市的响应不可谓不热烈。这一天,延中实业只有一个价位,29.37元,涨停价。若算了几个月来的股价上升,“延中”已足足上涨 20%。不过,好日子很可能就此到头。原因是,收购“延中”的不是人们熟知的进军世界5000家的国家队北人方正,而是别的不为人知的公司,

北大方正只持有1000股,这1000股意味着什么?若茌5个月前,这意味着八九干元,现在则是3万元,但以“方正”年产值五六十亿元算,想必不会为这两万元的收益单辟出一个经营项目。作为香港的上市公司,买卖股票也要受到多种限制。

北大科技的注册资金是70万元,其收购的延中实业股份若以20元/股的价格计算,则高达6800万元;北京正中的注册资本金稍高,为200万元,不过,若与它投入收购的资金比,仍差着数量级。当然,在公告中北大仍未忘记告知投资者,购入股票的资金来自于校办产业自有资金,,

按举牌的规则,500以上每增加两个斤分点,收购方都要举牌:对于只有270万注册资金的两个公司来说,要成为“延中”第一大股东,要筹措的钱只会更多。目前“延中”的第一大股东是“宝安”,持有11.8%的股分。此前“宝安”减持600万股,北大购526万股,总量上两大股东消多涨少,股价却涨了200%,举牌行动若再进行下去,游戏的尽头对两个公司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举牌只在证券市场引起了短暂的嘘声,便重归寂静。不久,被《证券市场周刊》戏谑地称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猴子”坐在了“延中”董事会董事长的位子上。一场血雨腥风避免了,留给投资者的却是难以索解的谜。

北大校产办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收购“延中”是北大校办产业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借助资本市场促进发展的一次尝试。他希望“延中”的股东及全国的投资者支持他们的行为,共同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而努力。

因为有了北大的知识,延中实业在盈利能力毫无改变的情况下股价上升了两倍。不远处,清华人却用他们的知识粉碎了一场“水变油”的骗局。在知识经济即将一到来之时,知识无疑成为社会各界竞相靠拢的对象,投资者自然不能免俗。既然清华“同方”的市盈率早超过100,北大麾下下的延中实业为何不能如此?

半年来,凡与大学沾边的股票的市盈率都炒过了百,知识经济未到,科技股却伞水变了油。在科技发达的美国,高科技多由风险投资支撑,高科技蕴含的高风险是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在风险投资匮乏的中国,普罗大众干起了风险投资。短期内,炒手们无疑赢了,而长期看,高风险的一面必露峥嵘。利润操纵种种

“水变油”的事例举不胜举。“资产重组”,这一时下最时髦的字眼下,半年内股价翻一番的算不上什么,而涨上两三倍的也不奇怪。

股价上涨源于业绩提升。对资产重组而言业绩正是在两家公司“手拉手、眼对眼”的重组中瞬间完成。

一个实例是老牌绩优股众城实业,前几年,由于上海房地产坚挺,众城实业一直维持着较高的盈利能力。1996年后形势转坏,“众城”当年利润仅93万元。1997年年中,中远集团先后斥资3.98亿元,收购“众城”发起人68%的股权,仅用3个月的时间,“众城”的业绩从1996年的不足百万增到了1997年的1.04亿元。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重组之所以如此立竿见影,用的是“扔包袱”和“送钱包”的办法。所谓“扔包袱”,就是把“壳公司”的不良资产,如长期收不回来的呆账坏账、积压库存等,出高阶买下来,上市公司不但扔掉了包袱,还有了一笔数量可观的现金。所谓“送钱包”,就是购并方将其最赚钱的业务,拱手相让,美其名日:“注入优质资产。”

购并方肯于如此助人为乐,都有着非常实际的目的。在中国,过去是财政,后来是银行,现在则是股民充当“唐僧肉”的角色。钱包甩过去,上市公司股价必定上升,股价高便于配股,一年年配下来,扔进去的资金不但保本,还能大赚一把。

“中远”收购众城实业4家子公司的不良资产,账面价仅4000多万元,收购价高达两倍。更有可笑的船运公司,自己的船一年的利润率仅25%左右,从母公司那里租入又委托母公司下其他船队经营的利润率就高达70%。购并的原则本是平等交易,但由于上市公司受政策保护得天独厚的特殊性,往往是原始股东占了便宜,表面上吃亏的是购并方,但最终,损失还是要转嫁到股东身上。

企业的真正发展动力在于企业经营者自身。水虽然一时变成油,但本质还是水。再遇到一次“不景气”,股价下跌,始作俑者也不免吃“套”。

5月28日,《中国证券报》上发表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两位研究者的文章,探讨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问题。满篇的图表显示出,随着证监会对配股限制越来越严,上市公司年报的做假愈演愈烈,到1997年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考试中会有学生考得好,会有学生不及格,但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将相对集中于某一分数段。考生中最多的是处于中游的学生。

成绩的分布构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圆滑的曲线。理想状态应该是“正态曲线。”随着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本该如此,但实际情况却太有不同。

1993年12月17日,证监会发布了规定,连续两年盈利的股票方可配股。依这一年年报作出的图形最接近生态曲线,净资产收益率在10-11%的公司数量略低于相邻区间。1994年,证监会进一步规定“须最近三年盈利,公司净资产税后利润三年平均在10%以上”方可配股。这一次净资产收益率在10-11%之间的公司已高于相邻区间,相应的,7-100-%之间的公司大大减少。1996年1月证监会再度从严要求,唯有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年年超过10%的股票才有资格配股。自1995-1997的三年中,刚过及格线的公司连年上升,而周边区域则直线下降。上市公司为配股,既要及格,又留有余力,以备下一年的不时之需。

至4月底,1997年的年报已全部出台,对年报持保留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比过去更多更有勇气。而面对着突兀有余,无论如何也画小成“钟”形的曲线,投资者还是无可奈何。 股票投资风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