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延中”一个人的经历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延中实业的1.03亿股本中没有法人股和国家股,全为社会流通股。正因为此,“延中”成为收购者眼中的一块肥肉,早在1993年,“宝延事件”就掀开中国上市公司收购战的第一幕。
身在武汉的期货投资者韩锦对此事记忆犹新。是“宝延事件”使他初尝百万富翁的滋味,而随后的股市下挫却使他差点儿成了阶下因。
9月份,深圳的朋友带给韩锦一个绝密消息:“宝安”要收购“延中”。经过4个月的横盘,“延中”已出现向上的苗头,深思熟虑后,韩锦将全部的资金于11.90-12元间买入8000股。
不久,“延中”就像脱缰的野马,蹿出起跑线:12.50元、13.00元、13.50元……韩锦坐不住了,这可是千年不遇的好机会,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焦躁的他赶紧找到证券部经理,要求透支。这一次一下子就吃进10万股。国庆节后“宝安”举牌,刹那间,千军万马抢夺“延中”,16.50元高开后的“延中”竟以21.98元收盘。韩锦以2万股的透支额来回做交易,收市后账面已有了2.3万股。
10月7日,收购大战进入白热化,“宝安”再度举牌,股市疯狂了,22.80元高开的“延中”瞬间炒到30.00元。韩锦热血沸腾,亢奋感主导了情绪:“33元以下统吃5万股。”韩投下了平生以来最大的一次赌注。38.00元、39.00元、40.00元……股价直线上升,大户室里的气氛却令人窒息。此时的韩锦突然感到一种虚无飘缈的恐惧。“抛!全抛!”他哆哆嗦嗦发出指令,7.3万股眨眼间湮没在汹涌澎湃的买浪之中。
10万变127万。不足一个月股市造就一个百万富翁;又用了一年时间,把钱又捞了回去,而且使他净欠34万。
“宝安”治下的“延中”业绩却很少变化。1993年每股收益0.37元,1994年是0.38元,1995年是0.35元,1996年和1997年则降到0.32元和0.314元。事实证明,“三无”状态及收购对“延中”不过是一一场虚假的繁荣,大部分时间“延中”的价格都在10元之下。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