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泡沫、危机、重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周一)
李山泉博士是少数在华尔街淘金获得成功的华人之一。他现在担任总资产近1000亿美元的美国奥本海默基会公司副总裁.本文采访者就华尔街的泡沫、全球性的企业购并热潮和亚洲金融危机请教了他的看法。李山泉代表的声音显然与我们这里的解释有所不同。
周:华尔街和欧洲的几个主要证券市场今年以来迭创历史新高,使劲比着“放卫星”,道一琼斯指数直逼10000点。您看这里面“泡沫”的成份有多少。
李:“泡沫”到底有没有,有多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不能不注意美国经济出现的新特点。最明显的,是基本而转变,经济周期跟以前不一样了,拉长了美国正在经历战后以来持续最久的繁荣。低通胀,低利率,进出口贸易和政府预算在改善,特别是预算,超乎想象的好。哑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全球资产进行了调整,基金经理大量减持亚洲证券,撤离的游资流向美、欧市场,从各种指标来看,美罔都是游资的安伞港,这是推动华尔街股市飞涨的另一种。
周:相反的是,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资本市场却急剧缩水,不少市场指数创业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的新低,年初的时候我曾觉得危机已羟到了隧道的尽头了,光明快来了,因为实质经济不会像象征经济那样恶化得厉害。现在看来危机仍然在隧道中,
李:你的看法太乐观了。去年3月份,我就开始抛售亚洲证券,刚为感觉到那里要Ⅲ问题。当市场出现技术反弹时,我们认为,咂洲的事情没有过去,几个月时间不足以修复经济,一是决定按兵不动,现在欧、美市场好得不得了。这种局所会维持多久呢?迟早有一天,亚洲突然复苏了,那么,基金经理就会重组他们的投资组合。那时候,如果他们觉得在美国取得了好的旧报,他们就会卖出那里的股票,把钱投到亚洲市场。那样,欧、美股市就要调整,哑洲市场就会振作起来。
周:亚洲金融危机是一个大家已感到厌倦的话题,但是尘埃迟迟不能落定,现有的种种解释似乎还需要时间检验。您的看法是什么?
李:有人怪罪索罗斯,说他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可是他为什么选择了亚洲?是因为亚洲经济出了问题,亚洲经济增长模式出了问题。
周:现在来给亚洲经济增长模式下结论,为时尚早。不过索罗斯倒是善于发现并利用市场弱点的。
李:亚洲金融危机表现了典型的经济危机特征,那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周期型态发生了变化,欧、美繁荣的同时,亚洲都陷入了危机。亚洲一直在创造奇迹。从日本的迅速崛起,到“四小龙”,到东南亚的景气,到中国大陆的持续增长,奇迹不断。好了这么多年,突然遇到强震,确实不知所措。
周: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社会是不是影响了经济周期型态?
李:是的。现在的企业仓库少了,库房里没有多少东西,世界成了一条条生产流水线。一旦资金变成了堆积起来、卖不掉的商品,流通就堵塞了,问题就出现了。
周:企业购并成风已成为全球一大景观,购并正在造就一个“新恐龙”时代。这些“新恐龙”能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对此我是有些怀疑的。购并风气复活了这样的哲学:大就是好,越大越好。但是,企业是应该有它的合理边界的。
李:你的怀疑有些道理。不过要追究购并风气背后的原因。我们时代的特点就是生产机器动力强大,竞争加剧。企业应对竞争的办法,一是涨价,涨价太危险,一涨,市场份额下降,危险就来了。二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成本降低总是有限的。三是规模制胜。大企业之间合并的重要目的是规模出效益。合并后,管理部门和层次精简,节约成本;规模更大了,能造成某种垄断优势,抑制价格下降趋势。这样一来,利润就出来了。
周:购并在国内外都是引起股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但是不是购并风一吹,股价就猛涨?
李:也不完全是。购并可能带来新增利润,满足了投资者追捧的厚望,所以股价会一下子有很大的跳跃,这是正常的。但购并到底能不能出效益,还要等等看。 华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