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流行(6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文化·流行(66)0

“我不过是个视觉艺人”

作为《滚石》与《US》杂志的主摄影师,马克·塞利格从事的是一项需要微妙的平衡的工作。他的任务是把他的拍摄对象:那些名歌星、名演员和其他90年代流行领域的各种名流既拍得符合疯狂的崇拜者心目中的偶像形象,又在其中加入某种摄影师自己的风格。塞利格自己的看法是:“我希望在自己的照片中有某种令人惊讶的因素,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做得太过火,以至于被摄对象不愿再与我合作。我更愿意把拍摄看作一个与拍摄对象共同协力探险的过程。”

塞利格的确经常有一些怪异的想法。比如他曾坚持让费奥纳·艾普钻进一个特制的4x8英尺的水箱中拍照,以便制造一种美人鱼式的效果。不过,这些明星倒也很乐于和塞利格合作,“他们很有镜头意识”。塞利格评论道:“他们清楚我的工作,知道我不会做使他们显得傻里傻气的事。”事实上,塞利格的战略之一是使自己首先彻底融入所拍对象的工作及日常环境中,“如果想到自己是在拍照,我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但是,一旦了解了这个人,也就是说,能够一起说说笑笑,我会感觉好得多”。

大批成功的名流照片使塞利格本人也成了名人。不过,他似乎并不关心自己能否拥有长久的名声:“我不在乎自己是否有风格。我不愿去想一张照片的影响力能否延续到杂志发行很长时间以后。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是个视觉艺人。”

(本栏编辑:王星)

透明的鞋子

似乎每过20年,美国的时装潮流领导人物都会在鞋子上做一些“透明”文章。50年代,玛丽莲·梦露与杰内·曼斯菲尔德的带有透明后跟的高跟鞋被当作一种性感的符号。70年代,迪斯科舞星们脚踏的带有粗笨的大型透明后跟的新潮鞋。这种鞋的后跟有时是空心的,你可以往里面注水,或者—如果你愿意—在里面养条鱼。如今90年代,好莱坞的明星们开始穿起了几乎通体透明的凉鞋。据说这样会使你看起来有灰姑娘的感觉。在时装设计师看来,这种鞋也有很实际的用途:“它们几乎像消失在空气之中,这使它们可以与所有服装相配。”

文化·流行(66)1

文化·流行(66)2

新的个人崇拜

俄罗斯的报摊现在肯定要变得更热闹了,因为继《集市》、《花花公子》本地版后,俄罗斯又出现了一份仿效《名利场》的杂志:“Kult Lichnostei(个人崇拜)”。这份杂志的宗旨足以西方的方式介绍俄罗斯的私人,创刊号中就包括了25位社会名流。杂志的标题借用的足。位俄罗斯作家对斯人林时代的评价。据杂志主编称,之所以创办这样一份杂志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只1在各种崇拜去没有个人,”

文化·流行(66)3

热闹就是热闹

“人就是大”(Sigedoesmater)正是现住索尼公司推销他们新制作的影片《怪兽王》(Godgilla)时使用的广告语。如果你现在,生活在欧美国家,你会在广告牌、公共汽车、纽扣、T恤衫、网球帽、玩具、电池等各种你有可能碰到的日常用品上看到这句话。它存在的目的无非是想随时随地提醒你:的确,《怿兽王》是一部有关一个怪兽如何在一座现代化城市中引起骚乱的故事。的确,你已经在《侏罗纪公园》等影片中见识过足够多的这种恐龙长相的家伙—但是,“大就是大”,“怪兽王”比有史以来任何曾经在电影中出现过的怪兽都大。

生活在纽约曼哈顿的人们会对这头怪物的身材有更直观的概念。在曼哈顿的一幢高楼上粉刷了这样的标语:“它和这幢楼一样高。”在曼哈顿的大型客车上另有一条标语:“它的脚的长度和这辆车的长度一样。”

虽然看起来有点过分,但这在电影史上算不上什么新鲜事。自从《大白鲨》与《星球大战》成功地证明电影可以通过非电影渠道营利后,电影的非电影宣传已经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星际旅行》(Star Trck)使影片本身和麦当劳快餐厅同时发了一笔财,与《E.T.》同时获利的是m&m巧克力豆,《独立日》抢去了一场足球赛的风头,《闪电舞》靠卖影片音乐磁带赚钱,《蝙蝠侠》仅靠出售那个蝙蝠标志就狠赚一笔。这其中唯一赔钱的似乎只是《最后的动作片英雄》。这部同样出自索尼公司的影片花费了50万美元把自己的片名喷涂在一枚火箭上。这一策划的结果是:火箭没有发射成功,那部电影的票房也是如此。

尽管如此,索尼公司现在的宜传攻势告诉人们的仍是:在电影产业中常盛小衰的座右铭是—“热闹就是热闹”(Stir doesmatter)。

文化·流行(66)4

糖果:新的健康食品?

喜欢甜食的人有福了,因为糖果很可能会被当作下一个世纪的健康食品。日前在美国市场上销路颇好的一种名为“Yummi Bears”的糖果中据说浓缩了甘蓝、花椰菜、卷心菜、香芹、木瓜、菠菜等多种蔬菜的精华,而且号称只需两粒这种熊形糖果就可以补充50毫克人体需要从蔬菜中吸收的营养。然而,问题在于:这一数字只是人体每日需要摄取的蔬菜量的百分之一。此外,买60只“熊”需花费13.95美元,这个价钱是购买同等营养含量的蔬菜的10倍。更重要的是,正如一位营养学家指出的那样,如果只依靠这些“熊”,孩子们很可能在摄取到足够的菠菜之前就已经蛀坏了所有的牙。

但这些事实并不影响各种“健康食品”的兴盛。那些以前拼命滤清食品中的杂质(如脂肪、钠)的公司如今在同样拼命地往食品中添加各种被相信有益的成份(如维生素、矿物质、草药、亚麻与豆类)。美国销量第一的橙汁“Trropicana”与冷藏果汁“Sunny Delight”都已推出了添加钙的品种。一种名为“V8Splash”的胡萝卜、谷物、果汁混合糖浆据说也新添加了人体每日所需的全部维生素A与C。多花55美分,你可以享用到多添加了8克蛋白质与12种维生素的低脂奶昔。新添加在麦片中的一种印度谷物被相信有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除此以外,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系列添加了银杏提取液的食品与饮料,它们据说能够极大地改善记忆力。这其中最离谱的是一种名为“Brain Gum”的口香糖。为买144块这种神奇的“记忆改良糖”,你需要花费60美元。

面对如此疯狂的潮流,从来比常人敏感百倍的营养学家当然又提出了新的警告:更多的维生素、矿物质与草药不一定会产生更好的作用。举例来说,过多的锌就会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不过,这种警告似乎有点多余。因为实际的市场销量说明更多的顾客还是倾向于把食品与药品分开考虑。多加一点、减少一点、原汁原味—哪种方式更有营养?这只是营养学家为挣钱考虑的问题。

文化·流行(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