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价格”与“波浪理论”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序言中,布罗代尔写道:陆上运输很早就具备臻于完善的条件,比如建造近代的道路,改善客运和货运的车辆等。然而,这些进步只是在1830年左右,即在铁路革命的前夕方才普及,公路运输才变得频繁、经常、迅速和平民化,可达到的极限也终于达到。

人类在追求极限的过程中开始了工业文明。工业革命起于18世纪末期,以棉织品、蒸汽机及焦炭炼钢为标志。最初,美国每年生棉消耗仅千吨,一个半世纪后的1942年,生棉消费已增长千倍,随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的纺织业走上下坡路。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大范围限产压锭计划,中国的纺织业也达到了自己的极限。

伴随一个个行业的增长极限,人类的财富同步增长。近千年的价格指数最能反映人类的财富变化。美国的布朗与霍普金斯教授研究确定了“千年价格”,依据是“一篮子人类必需品”。自中世纪以来的价格走势加上近200年的西方股市指数变动就构成了对人类生活水平的追踪。

与千年价格变动相平行的是商业与工业拓展的大时代。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它也许触及到近似工业文明的辉煌。接下来的500年,知识的探索几乎绝迹,价格波澜不兴,工商业的停滞表现在物价上也是一片沉寂。950~1350年的商业革命使物价上扬,400年间大致上扬4倍。

物价上扬的第二个阶段与资产阶级革命相吻合,此时西方人打破地域界线,财富也随之扩张。那也是英国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伊莉莎白一世时代。她刚继位时,英国刚与法国结束一场元气尽失的战争,举国一片贫穷绝望。当她去世时,英国已在世界各地大动干戈,扩张版图。这也是群星灿烂的时代,是莎士比亚乃至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创造出大批传世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年代。依据“千年价格”理论,那段时间物价上涨大致6倍。

物价最大规模的上升是近200年来的事。此间,仅1900年至1980年间美国的国民产值就增长15倍。学者普遍认为,19世纪经济的发展以竞争为特征,一群为公众谋利的企业家形象开始出现。正是企业家群体促进新技术的应用与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前,许多暴利行业通常为国家垄断。在这以后,商人们对利益的追逐摧垮了贸易的乃至技术上的阻碍,使人类不仅“有了”,而且“充足”。以“能量即财富”的观点看,现代的普通人可在10小时内横跨大西洋,他所拥有的能量非昔日的国王可比。

商人们对利润孜孜不倦的追求几乎抹平世界上所有的利润空间。以美国汽车业为例,1947年美国达到世界汽车生产占有率的高峰,占全球产量的82%。自5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外放开竞争,汽车销量锐减。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美国汽车业地位的下降源于外界的激烈竞争,日本设在美国本土的汽车厂是最直接的威胁,这类工厂1982年还未投产,1990年销量即占到22%。日资企业先进的管理迫使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全面提升自己的效率。

1777年的耶稣会神父们说:“使用机器和役畜并不一定有益,至少在土地能够勉强养活其居民的国家是如此。机器和役畜在那里有什么用处?无非是让一部分居民专事清谈,也就是说,他们不为社会做任何事情,却要社会满足他们的需求和福利,或更糟糕地要社会接受他们滑稽可笑的主张……”今天的现实使他们的说洼看起来像是预言。

跨越了时空、解放了四肢的人类究竟会做些什么?于是,一些人创造了“波浪理论”,他们坚信事物发展呈波浪状起伏,且经由五次波动必有一次大调整。1987年股市崩盘时,波浪理论的掌门人普雷策从“千年价格指数”上成功地读出五次波动,第五波正是工业革命以来的这一次。普雷策预言的类似“千年黑暗”的停滞期至今没有到来,但事物的螺旋式上升至少在历史上屡验不爽,一次大规模停滞时期的来临只是个时间问题。

“千年价格”与“波浪理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