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时代的“黑暗”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在人类历史中,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欧洲是异常悲惨的一段,这个时期的人都非常野蛮、残忍、营养不良、不开化、智力低下。在法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历史教科书都把这一段称为人类历史上的“黑暗时代”。

沐浴在现代文明阳光下的当代人当然不愿意旧事重提。不过,信息时代的到来却再度把500年前的历史拉近。在国人编写的一套展望信息时代的丛书中,《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的作者王小东就明确地把工业文明前的社会与工业文明后的社会做了比较,得出令人惊惧的结论。

农业时代封建统治阶级占有土地,靠土地剥削农民。在这种生产关系下,资源有限,社会财富的总量很小,人人都生活在匮乏之中。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大机器生产创造出比生存繁衍需要多得多的财富,人类走出匮乏。但到了信息时代,财富来自信息制造,以信息时代的计量方式,人类的财富无疑会继续增长,但财富的分配方式却与以往大不相同。

封建主的优裕生活建筑在农人的劳作之上,前题是农人需生存并生产下去。这种可怜的需求确保了农民的生存繁衍。大工业生产更是资本与生产的结合,工人们因此有了今天的“富裕”。但信息生产却无需资本、资源和劳动者的合而为一,劳动者直接创造财富,人类孜孜以求的公正与平等的生产方式终于出现,可麻烦却接踵面至—信息生产并不需要全人类的参与。原因也是再简单不过的,并不是人人都聪明到能够设计软件。

王文把这称之为“贫穷人海中的高科技岛屿”。岛上,智商甚高的科技精英享受着创造的欢乐,也包含创造出的巨大财富,而广阔的穷人之海中,天资不够的人们继续着他们自农业文明以来的传统—维持着简单的再生产。岛上岛下泾渭分明,似乎是智商决定一切。信息社会的信息将无比发达,任何人的天资都会被充分发掘出来。而天性愚顽显然在任何时代都无法点化,只好留在贫困之中。

生产方式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利益分配。耸人听闻的说法是,高科技精英甚至无需与普通人接触就能过得很好。很难想象一个封建贵族在无人伺候的条件下如何养尊处优,但工业文明已把很多种伺候人的工业换成了机器。

抬大轿换成“奔驰”、搓澡仆役完全可由先进的喷水浴缸代替。没有了贵族对效忠者的赏赐,两群没有利害冲突的人群间的物质交流将很少。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度简单化的图景,工业化的基础犹在,普通人也有了代步的工具,也有了洗衣的机器,却没有享受繁荣的幸福感了。当然,这种“穷人之海”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至少人均寿命已比500年前增长了一倍,人类已有了衣食无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