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追踪:有品牌的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高昱)
自去年以来广告频频见诸各媒体的宁红新效减肥茶刚刚窜红便栽了个大跟头。4月17日,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宣布,宁红减肥茶在抽检中被发现含有一种名叫“芬氟拉明”的违禁药品。
芬氟拉明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药剂,虽不如海洛因那样使人吸之飘飘欲仙、缺了要死要活,但也足以诱人上瘾,在非常规兴奋后会出现腹泻、视力下降、头脑迟钝、免疫力下降等症,依照中国法律属严格控制的禁药。而宁红减肥茶则号称“纯天然、见效快”,目前仅上海市场年销售额即达2000多万元。上海医科大学药理学专家褚云鸿教授的解释令人啼笑皆非地把二者联系到了一起:芬氟拉明能使人兴奋好动:睡眠质量下降,同时又抑制食物中枢,感觉不想吃饭,“如此消耗多,进食少,身心憔悴,人自然就会瘦下来。”
据称,上海市卫生局去年就已检验出宁红减肥茶含有芬氟拉明,并曾专门通知该公司,然而宁红公司并没有停止产销,依旧我行我素地在媒体上大做广告。最近上海市卫生局已责令全市数百家商店停止经营宁红产品,并将依法作出行政处罚。但很显然他们所能做的也就到此为止,他们管不了远在江西的宁红公司。
拿兴奋剂当减肥“妙”药的闹剧余音未了,卫生部又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药品质量抽检结果,197个生产单位的132个品种、277个批号不合格。事实上,这些数字还远不如今年2月卫生部通报的1997年药品质量跟踪抽检结果触目惊心:在总共81家生产单位受检的39个品种、188个批号的药品中,计有22种、76个批号不合格,涉及50个药厂。一些常见药,诸如复方丹参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板蓝根冲剂、维生素C片的不合格率均超过10%。据负责两次抽检的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介绍,这些劣质药的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溶出度(规定时间的溶解程度)、含量等方面,患者服后虽不至有生命危险,但却直接影响疗效,延误病情;某些药剂细菌数、水份超标则可能引起霉变。
近年来,药品害人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去年全国30个省市区消协共受理有关投诉16086件,比1996年增加了86.2%。对此,普遍的说法是某些三无企业生产经销的假劣无批号药品从中作祟。“买药最好先看牌子。”北京同仁医院药剂科主任施通生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也提醒人们,今后购药时应养成新的购买习惯,即注意生产厂家、品牌和药品批号,“一般说来,在大医院、大药店购买大药厂生产的知名品牌,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警告中的“相对”二字分明透着几分掩耳盗铃式的无奈。这两次被挂上黑榜的药品不仅全都从正规销售渠道抽出,由正规厂家生产,有卫生部正式批号,而且有些甚至知名度很高。几乎每天都能在电视、广播、报刊上照面的贵州“神奇”(枇杷止咳冲剂)、广州“潘高寿”(蛇胆川贝液)、吉林通化“东宝”(镇脑宁胶囊)、深圳“南方”制药(壮骨关节丸)及大连“辉瑞”、上海“施贵宝”、北京“同仁堂”等竟也赫然榜上有名。
两种产品的一两次被检不合格当然不能返些“知名品牌”一棍子打死,但这无疑是给那些看着电视吃药的人提了个醒:即使人准了牌子,您也得再多个心眼。
谁都难免遇上“三灾四病”,有病就得去看病吃药,然而普通人在这其中处于绝对的弱势:不了解自己的病情,不知道每种药物的功能和机理,更不明白如何对症下药。在他们看来,得什么病、吃什么药实在是门高深莫测而又与自己安危攸关的学问,自己没有了辨别力,只能去要相信别人。
所以对制药商来说,最要紧的工作便是说服消费者相信自己,而无孔不入的广告无疑是无坚不摧的利器。由国际调查业组合网联合全球近50家调查公司共同完成的“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显示,全球平均有30%的人受广告的影响购物,这个比例在中国更高达60%以上。形形色色的广告和宣传凭借着媒介的丰富和伟力铺天盖地地向每个消费者涌来,引导着我们的认知和判断。于是我们知道得了感冒,只需吃一次“两片”;我们相信只要喝了某某冲剂,积痼难除的慢性胃病便可迎刃而解。吃药看电视,这在中国成了一种“定势”。北京某药厂生产一种中药“乙肝静”,总是销路不畅,一咬牙在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等媒体上做了几次宣传,效果立竿见影:顿时门庭若市,购者踊跃。虽然稍有常识的病人都对其所称70%多的转阴率心存疑窦,但看着“中药导引”、“治肝先治脾”之类的“科学理论”,说不定还真是一颗“国药瑰宝”。
广告效应造就出一大批药的知名品牌,这其中实至名归的自然很多,但事实已经证明,名不符实者也屡见不鲜。药品是一种直接关系每个人健康安全的特殊商品,也是最容易编织出神话的东西,无法想象某些不实宣传会酿成什么样的后果。据国家医药管理局卜绮成司长介绍,在西方许多国家,药品是禁止在大众传媒做广告的,只能在专业刊物上刊登药物说明。既然普通消费者既不懂药理知识,又容易被误导,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由医生作指导。
但这种办法在中国目前却很难有实施的可能,因为药品广告足以令多方从中获利。更何况自OTC(非处方)药在中国流行之后,生活频率日益加快的人们更愿意到超市和药店买上几盒了事,花半天功夫到医院挂号候诊已越来越令人难以容忍。当人们能够自己选择药品的时候,品牌就开始显得重要起来,对自己的健康备加珍惜的消费者只信赖那些在电视台、报纸等权威媒体上频频露面的“灵丹妙药”。
面对药品广告背后的高额利润,制药商当然趋之若鹜;而面对媒体上热情似火的推荐,也很少有人能抵抗对这种“健康代理”诱惑的顺从。但很明显,对有着知名品牌的药品寄予厚望而又丧失了自身选择能力的消费者无疑是最没有安全感的。 药品芬氟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