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追踪:消费的萎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杨艳萍)
黄小姐去年11月在上海梅陇镇广场的Theme专柜前看中了一件羊毛裙,从款式到颜色都让她爱不释手,可是600多块钱的价格却使她有点拿不定主意,这个价位相当于黄小姐近半个月的工资。她左一圈右一圈转着看了好半天,终于下决心试一试,反正试穿又不要钱。
走出试衣间的黄小姐,看着镜中的自己,听着售货小姐不住口地夸赞,不禁有些飘飘然,心里一高兴,就乐颠颠地掏出钱包,买下了这件羊毛裙。没想到3个月后,在淮海路百盛购物中心的Theme专柜,黄小姐看到同样的一条裙子,它挂在一堆降价销售的衣裤中,抽出标价牌一看“原价”仅仅是去年她买时的一半,上头画个红叉叉,底下的“现价”只有200多元。相差一倍的“原价”,哪个才是真的?这200多元的“现价”,又含有多少水分?正规的大店、正规的品牌,为什么也玩这种“野路子”?看着满场都在“打折”出售的商品,黄小姐不知道这后面还有多少她看不懂的“玄机”。
今春的上海市场,小仅是消费者,连商家自己也有点找不到方向。往年,在当令商品的柜台前,营业员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新到货品不打折,今年的初春,刚刚经历了年未降价狂潮“洗礼”的大小商家,早早将春装摆上柜台,盼望着换季时节春装的旺销。然而,起自去年的“打折风”所形成的巨大惯性,却让商家的希望落了空。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即便是当令的服装又打过折,他们还是要讨价还价。商家与商家之间的竞争,也使沪上各大商场无一幸免地竞相用降价手段招揽顾客。甚至像锦江迪生、美美百货、巴黎春天这些充斥着世界名牌服装的所谓“顶级商厦”,面对凶险的市况,也不得不放下身价,与市场虚与委蛇。春节过后,上海各大商场的零售额依然降至节前的一半,有的甚至是1/3。
“商场不分季节、不分好坏,一年从头到尾的全面降价,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这不仅造成商品流通领域的混乱无序,还会对顾客的消费心理产生误导。”上海市服装行业协会信息部负责人谢先生谈起泛滥成灾的“打折”,显得忧心忡忡。“‘打折风’无休止地蔓延,也为一些伪劣产品的制造者和一些不法经销商提供了可乘之机。谢先生告诉记者,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上海商业联合会、上海服装行业协会和上海服装鞋帽商业行业协会共同组织发起了“规范市场行为,实行实价销售”的倡议,号召全市同行抵制虚假打折、欺客斩客的销售歪风,恢复商界诚实买卖信誉。倡议书还希望沪上同行对当令商品要以实价销售,住市区各大百货公司、专业商场内不得以“打折”方式销售。对一些过令的产(商)品,可以指定在特价场柜让利销售。
3家协会的倡议,迅速得到了沪上53家商厦和企业集团的响应。可是就在这份倡议见报的第二天,台商投资的太平洋百货就在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新民晚报》的报眼位置,刊登了一则“欢乐迎春大赠送”的广告,称其徐汇、淮海两店的所有女性商品“买200送30”,并且欢迎使用贵宾卡。持贵宾卡在太平洋百货购物,还可打九折。提起一向以“流行的领导者”自居的太平洋百货,不少同行恨恨地将其视为掀起上海滩“打折风”的始作俑者,这家商厦打起折来不分季节,折扣率高,跑货量大。“太平洋”一个月的跑货量,有时会超过位于南京路黄金市口的上海第一百货新、旧两大商厦的总和。按照业内人士的估算,即便它有惊人的跑货量,但折扣这样高,商家也几乎无利可图。“太平洋”的运作方式,成了沪上诸多同行急欲了解却始终猜不透的谜。当然,更成为谜的是消费的萎缩:是因为产品严重积压、过剩,还是人们产生了消费的厌倦?
一位业内人土认为,3家协会倡议的出发点不错,但有些一厢情愿,当利润与利益决定一切时,如何来控制商品的流通方式?比如秋装和春装,如何按时令来划分?就算标一样的价格,有的商厦发放了大量贵宾卡,持卡购物,实际暗中还是在打折。同样的商品,你不打折,别人打,你就会失去客源。这都是很实际的问题。
从名单上看,53家发起倡议的单位大多是上海本地历史悠久的国营企业。与合资的商厦相比,同样面对愈演愈烈的“打折风”,一些国有商业单位似乎显得更加虚弱和无助。这份倡议书中,多少还存留着国有企业习惯于依靠行政手段解决困境、寻找出路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气息。但在计划与规则已被彻底冲破的今天,商场其实已很难控制市场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