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小企业:名与利的生死结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投资:小企业:名与利的生死结0

“网景”:大树之下无完草

打开计算机,切入因特网,像所有网友所有的,你有了两种选择—点击Netscape,或者IE4.0。

市场上的竞争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一度收费的Netscape又能免费得到了。除此之外,网客们还可以根据爱好在“网景”与“微软”的浏览器功能上作些比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用户的好消息,但却不是来自“网景”。由于与“微软”和IBM这两家信息业的巨无霸狭路相逢,这家几乎是只身开拓了因特网,一度奇迹般升起的小公司正遭遇麻烦,甚至是一场灾难。现在,只有“网景”的创建者巴克斯戴尔和马克·安迪森仍坚持,“网景”还能生存下去。

与IBM和“微软”相比,“网景”的小公司弊端很明显:产品单一,销售和开拓市场能力差一个档次。为保持竞争力,每赚一个美元,“网景”都要比对手多付出许多。去年第4季度,“网景”销售同比增长9%,达1.25亿美元,可花费上升58%,增至8200万美元,剧增的支出与放缓的收入使公司亏损8800万美元,公司不得不从2600名全职员工中裁掉300名。

“网景”的股价曾是因特网的人气指标,1995年末两度冲上80美元。时至1998年2月,股价跌至16. 88美元,只是它1995年8月首次上市价格的一半。“网景”去年的收入共5. 34亿美元,没有债务,银行里至今还存着2.61亿美元。财务上,“网景”倒并不像股价那样风声鹤唳,可机敏的投资者却嗅出了某种味道—“网景”已经没有什么油水可榨了。前一年,“网景”45%的收入来自于浏览器的销售,可在“微软”“免费牌”的逼迫下,“网景”不得不重回到它借以崛起的免费策略。

忧心忡忡的投资者开始给“网景”开药方,收购已成众望所归。“网景”有很高的知名度,技术水准高,但凡想与盖茨一争天下的公司都不会错过机会。首选的公司包括IBM、Oracle、Sun与Novell,它们都有着庞大的行销队伍和市场,更重要的是有着“免费”拖不垮的分散经营和庞大的规模。因特网上的生存状态已不再是欢呼声和热门技术的集合,问题变得很实际,诸如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之类冷冰冰的数字成为决定生死的力量。

没有一分利润的“网景”曾经被华尔街热烈追捧过,因为它向信息业展示了一片新天地。但归根结底,企业的成长壮大是个漫长的过程。当信息业从80年代的诸侯割据发展到现在的三国时代后,尤其国际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遮天蔽日的工商业巨兽,投资者还能指望手中的小公司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么?

投资小公司,仅有热情是不够的

在美国基金市场,近600家基金专门投资于小公司。与小公司经营的高风险相对应的高回报吸引着“赌性”十足的投资人。600余家基金中,40%投资于成长型股票,这意味着基金管理人的胃口很大,他们想重温90年代初“微软”和Cisco的美梦。另40%的基金专事价值股投资,他们专买打折出售的以及低市盈率的股票。

成长型基金风险大,但它的确也带来高收益。5年前如果买了AIM激进增长基金,将获有高达25%的复合年收益率。这还算不上最幸运的,如果在1990年Cisco公开上市时赶巧买了并持有,现在本金已涨了156倍。1991年,成长型小公司基金的平均回报率即高达56%。

但好日子只发生在1991年。自1994年以来,大公司的股票收益远远超过小公司。现在,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兼并后,投资者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经济环境呢?一家商用飞机制造公司,3家大的军火工业承包商,5家大的铁路公司很快也将并为4家,银行、电力公司、电话公司和医院的数目也将越来越少。公司越大就意味着它越有能力垄断市场,效率也将提高,在此情况下,新兴的小公司显然难以招架。

迄今为止,高技术行业尚未受到合并和收购浪潮的影响。但在此领域小规模的收购却从未停止过,IBM、“微软”以及“康柏”三大厂商更是乐此不疲。这3家都积蓄有大量现金,一旦高技术领域也发展到传统行业那样利润社会化,可以想见大规模重组也将发生。在硅谷,1996年平均每5天有一家公司挂牌上市,每24小时增加62个新的百万富翁。这一势头或许还将持续下去,但指望这些小公司以90年代初的速度挤入信息业超霸之中已不现实。

甚至来自基金业的统计结果也不支持小公司的成长美梦。过去20年中,增长型小公司的回报与标准普尔400种大型公司相当,而风险却超出50%。与此同时,以稳为主的价值型小公司却表现不凡,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价值型公司年复合回报率超过20%,比成长型多出3.9个百分点,当然也比大公司多如此多。不要小看百分位上的这一差距,如果20年前投资于价值型小公司10万元,目前本利合计41万,而成长型只有21.2万。

市场上则是另一回事。在餐桌上、股票推介会上,人们更愿意谈论成长,愿意谈1个月涨了一倍的股票。价值型小公司都是些过时的企业,卖时装的连锁店或织地毯的工厂,谈论它们的价值倒人胃口,它们的股价也极不活跃,波动性是大公司的88%,更不及它的成长型对手。

“人们没有意识到小公司快速成长的年份在过去20年中只有3年。”美国加州的研究者史蒂文斯说。一旦遇到那样的年份,增长型基金便吸引大量投资者,可到头来钱很快又赔回去。因“网景”和3Com的坚挺,冯·瓦格那基金1996年上涨27%,吸引资金翻两番,可1997年他一下子赔20%,落后市场53个百分点。约翰·汉诺克基金更典型,1995年涨过50%,接下来的两年却连利息都没挣出来。

买卖价值型股票的经营者却不如此抢眼,很少一年涨50%的个例,但他们很有耐心。他们以10倍盈利的价格买股票,这只股票的成长性很可能只有4%,但用不了八九年,投资就能收回,一旦成长率由4%涨到6%,股价将大幅上升。对他们来说,风险很小。在去年10月末的市场恐慌中,成长股跌10.5%,价值股只跌6%。

对于未来,激进的投资者显然没有更好的预测方法,却凭着热情以33倍盈利的价格买进。这为他们带来两种风险:一种来自市场波动;另一种则是一旦增速减缓,股价的市盈率水平也将调整。

尽管如此,华尔街对成长的追逐仍有增无减,统计显示的近20年来价值型与成长型股票的市盈率比值是0.66,现在这一比率降到了0.59。可见,网络化、信息化乃至所谓的新经济带来的冲动仍影响着投资者的情绪。

小公司:力避硬碰硬

1987年,在荷兰菲利浦的资金支持下,台湾当局纠集公私企业合资创办台湾积体电路公司。这家以工业研究院院长张忠谋挂帅的台湾数一数二的高科技企业一成立就使人大吃一惊—不创造品牌,只做代工。代工的对象包括英特尔、德州仪器及岛内的半导体设计企业。

代工的初衷是为了避开日本和韩国在内存等方面的强势竞争。不过,随着岛内信息业蓬勃发展,代工传统却从未改变,随后成立的大大小小公司也基本沿袭这一策略。据台湾“工业局”的统计,目前在信息电子行业中,台湾有9项产品居全球第一,7项占有率过半,其中主机板占全球市场74%的份额,鼠标器占65%。当然,大多数产品仍没有自己的品牌,挂的是国际知名厂商的商标。

把台湾的半导体企业与国际知名厂商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台湾厂商获利能力极强,积体电路为48.7%,联电为37.2%,而世界首屈一指的英特尔才22.6%.C-Cube为30.7%。曾经不可一世的日韩企业在新一轮半导体低谷中已惨不忍睹。

台湾的代客加工沿袭的仍旧是六七十年代服装业世界分工的传统。后来韩国不甘于为人做嫁,很快便开始了自己的大公司战略,香港和新加坡也都纷纷转行。如今提起韩国的“三星”、“现代”世人皆知,可对台湾岛内大量获利颇丰的企业却所知甚少。东南亚危机爆发后,人们才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重新审视这一寂寂无声的公司群落,深感是它们使台湾避开了这场危机。

发表在台湾《经济日报》上的一篇社论颇为自得:“我们得天独厚,以饱受诟病的中小企业结构、人才外流问题、无心插柳的科技产业政策,因缘际会,碰到了最适合发展的资讯产业黄金时代,而有今天的傲人表现。”

台湾95%的公司是中小企业,其中许多是家族企业。在过去一代人的时间里,台湾与韩国的经济建设一直并驾齐驱,它们在同样市场出售同类商品,半导体和电脑元件都是主要的出口商品。台湾加韩国占有世界电脑监视器84%的份额。“三星”、“现代”的监视器有很高的知名度,而台湾最大的监视器生产厂“源兴”去年的330万台监视器在销售时正面标的都是另一家公司的名字。“源兴”总经理温先生说,尽管韩元贬值,他对台湾的80家竞争对手比对韩国的5家竞争对手还担心,“台湾的公司有钱投资,在今后几年还会扩大业务。韩国公司花了那么多钱创名牌,现在已经囊空如洗。”

韩国人沿用的是日本的方式,以大公司战略扩大市场份额。而台湾企业难从政府那里得到支持,只能全力以赴获取利润而非市场份额。正如王小东在《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中所说的,信息革命从两方面改变了工业社会模式,一是“分量化生产”,即降低了规模化生产的比重,二是传播信息能力完全消除了距离的障碍。台湾的一群小公司正是由此因缘际会,控制着全球2万条生产线,成为全球资讯产品一大供应中心。 网景投资美股网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