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价格真的可以透明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张晓莉)

变幻的价格游戏

经八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将于5月1日起实施。这是一个好消息。

《价格法》的制定历时9年零8个月,其间36次易稿。对立法程序知之不多的普通消费者也很能理解法律制定者要面临诸多问题。这个认识来自于亲身经历。尽管消费经验不断累积,变幻的价格却又时常令人有力不从心之感。

今年2月,上海市物价局发出关于制止盒装纯鲜牛奶低价倾销的试行规定,其起因是从年初就开始的牛奶价格战。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上海超市里,近一升的盒装牛奶降到4. 30元;980毫升的盒装纯鲜牛奶卖5元,再送一盒250毫升的“小房子”纯鲜牛奶。这导致上海市牛奶公司和全佳乳品公司的鲜奶价格你追我赶,一天之内,5创新低,以致标出了低于成本2元多的价格。最后物价局规定,近期一升盒装纯鲜牛奶行业平均销售成本为每盒5.2元,允许下浮5%。5元多钱的东西只花一半的钱就可以买到手,实惠不小了。但这事还是因为消费者到物价局反映,才有了后来的最低限价。人们的心态其实也不复杂,既想得实惠又不想被愚弄。

这种小心谨慎的态度是逐渐培养起来的。价格是卖家手中的王牌,为了避免单调,就要不时变换花样。比如以旧换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由于解决了旧货的去向问题,它是人们很容易接受的一种销售方式。如果再加上“旧冰箱不论品牌、使用程度,一律折价500元”的广告,就不容人们再犹豫,或是再有耐心多看一眼价签。一台新冰箱可能标价4000元,另外还会注明优惠价3600元。而带旧冰箱的人是不能享受优惠价的。仔细分析后,会觉得卖家没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可是人家总有人家的道理。

拍卖是不久前才出现的一种零售方式。不同的商家几乎都是以“请消费者参与定价”作为宣传基础。这也并非不实之辞。北京市华联商厦以拍卖形式销售积压、断码或是充当样品的商品,最后的结果是,大多数商品以原价七折的价格拍出。成都商界今年则兴起“一元起竞卖”,所售商品大多为日用品,但也包括电视机等大件。成都人对这种新鲜的购买方式充满好奇,但显然还不太适应,据当地媒体反映,有人为了一台电视机,从一元起,一直叫到比一般零售价高出几百元才打住。

心理上的安慰

围绕价格可做的文章有很多。作为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既可以给人们实在的经济上的实惠,也可以满足人们心理层面的需求。

前不久成都市青羊区人民医院宣布对部分手术实行明码标价。例如大部分胃切除术4000元;非穿孔性阑尾切除术1500元。这些价格不仅明确,而且远低于当地一般医院的手术费用。十分有意思的是,去年8月,武汉市商业职工医院的新举措是对手术费用实行议价。说白了,病人和大夫可以讨价还价,以双方都满意的价格成交。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有着十分相近的初衷,即增加医院透明度,保护病人利益和照顾经济困难的病人。同属标新立异之举,也就必然引来褒贬不一的评说。贬者认为,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两种方式都存在技术层面的难题:明码标价无法反映个体差异所造成的手术难易程度不同;讨价还价难免会影响到医生的客观判断。但是两种不同的做法却都博得了患者的好评。人们急于摆脱被动的、茫然无措的境地,对每一种新办法带来的负面影响思之不多。

与成都市青羊区人民医院对手术进行明码标价有类似之处的是天津三龙制衣厂的“透明价格”。据报载,三龙制衣厂为自已的品牌服装制定的价签上包含面料、辅料的用量、单价,成衣加工费,工厂利税,出厂价,商场利税和零售价。该标签把从原料到制成品以及销售环节的成本费用全部展现在消费者面前。“透明价格”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却遭到商场的封杀,其理由是“保护大多数厂家的利益”。

消费:价格真的可以透明吗?0

价签背后的故事

“透明价格”受制于种种因素,相比之下,印在产品外包装上的“建议零售价”命运要好得多。由美国宝洁公司引入的这一做法虽并未吸引人们过多的关注,但追随者日众。《中国消费者报》在北京的4家商场,对几种品牌的香皂、牙膏、洗衣粉的零售价与建议价差异进行调查,差额最大的是本次调查中最贵的含一支牙刷的270充双氟高露洁牙膏,3家出售该商品的商场标价均高于21.5元的建议零售价,北京“盛购物中心最高,卖24.6元,其他商品出入不大,而在北京“家佳盛”超市内,绝大多数商品都以低于建议价的零售价出售。人们常在价格面前感到无助,是因为不了解价签背后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少不了两个关键环节:厂家和商家。他们之间的合作或者较量,最终都要通过消费者的购买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换句话说,厂家和商家的关系与消费者的利益有直接关联。

2月21日,山东省济南市银座商城,省华联商厦、市华联商厦、百货大楼、人民商场、大观园商场和中兴商厦7家大商场以售后服务跟不上,严重影响消费者权益为由联合拒售长虹彩电。此事至今仍在协商过程中。不过有知情人士透露,拒售事件并非如此简单,厂方返利可能是主要诱因。北京市场上波澜小兴。但是从导购员含蓄的介绍中,消费者已有所领悟。在京城一家著名的电器专营店内,最初供选择的品牌还很多。导购员只是说A牌售后服务不好,B牌显像管不好,C牌不错,正在打市场,质最、服务有保证。过不多久,A、B悄然退出,C牌独挑人梁。细心人掂量其中奥秘,自然得三思而行。

消费者的难题

即将实施的《价格法》明确了消费者对各种价格活动的监督权,建立听证会制度听取消费者意见,赋予消费者参与定价权。

消费者的难题是:渴望正确的价格,却又很难判定什么才算是正确;经验不足,需求膨胀,还时时被煽情挑衅的商业行为所诱惑,

任何交易行为本质上都是互惠的,在这个人前提下,生产者、经营者要尽可能多地赚钱,消费者要尽可能少地花钱。生产某一品牌的洗衣粉厂家对“建议零售价”颇不以为然:建议价不过是个噱头,真正的价格还是由商场定。事实上,消费者也能想到这一层,人们渴望把钱花个明白,这个要求得满足,同满足物质上的需求是一同事,而且还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了一个巧妙的促销手段。

不管是明码标价、讨价还价还是建议零售价,人们该做什么还得做什么,要尽可能多地占有信息,要揣度卖方的心理,还要尽量让自己冷静不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