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飞机的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总是乐呵呵的原永民办了中国第一家私营轻型飞机制造公司,厂址位于北京西北郊鹭峰脚下的北安河乡。厂内的停机坪上有他工厂卫造出来的“鸭式”飞机:螺旋桨在后而,水平翼在前而。重量仅有200多公斤的小飞机看上去轻巧得不堪一击,但据小原(认识原永民的人都这么叫他,他可不小,40岁左右吧)说,“这种飞机能够抗螺旋(一种失速下坠的危险状态),还可以滑翔飞行。”

小原的飞机厂名字叫“科源”,他在中关村科学院南路上还有一家同名的四层楼酒家。开飞机广有5年时间,投入的2000多万元,全部是这个酒家赚来的钱。

小原的经历简单又复杂,“会让你失望”:“文革”期间初中毕业就进了餐饮业,后来念了函授中专。但是平凡生活中隐藏的冒险念头却时时在蠢蠢欲动,1986年小原辞了公职承包一国营餐厅,1993年揣了500万元到南京,花340万元买下了南京航空航大大学轻型鸭式飞机的专利。然后开始造飞机。

“为什么要造飞机?喜欢飞呀,小时候想当飞行员,到现在还有蓝天情结。……最主要还是喜欢冒险。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怕,是不是外行人太莽撞?我现在正在考飞行员执照,然后驾驶自己造的飞机在蓝天上飞。”这个梦想总是让已经不小的小原有冲动的感觉。

造飞机的人0

蓝天中有原永民的梦  

小原的谈话中自然就带着种年轻才会有的良好感觉:“21世纪应该发展立体交通,相隔二三百公里的小城市之间可以利用小飞机作为交通工具。空域的开发利用应该山国家进行;严格地管理,避免出现公路交通发展至今产生的各种问题。私人造飞机并不是件容易事,生产飞机需要团队精神,需要百分之百符合标准,需要国家颁发的商业性生产许可证和民用航空器特许飞行证,仅有钱、冒险精神和一腔热血是不行的。这就决定了不可能出现更多的造飞机的作坊。”

小原更希望小飞机去做些大飞机不方便的工作:农林作业、邮递快件、航拍、大气监测等等。“小飞机不用转场,汽车一拉就运走了;不用修机场,随便找条马路就可以飞上天;用的燃料是普通汽汕,价格比航空油料便宜。”“我们生产的是符合环保精神的飞机。”

“我不想说自己觉悟有多高,是为了振兴民族工业什么的,但我不愿掩饰这种小飞机除了美国就是‘科源’公司能够生产这个事实。美国人来厂里参观,说这里将会发展成中国的波音公司。我想我有勇气承担这个责任。”

小原是个很精明的人,他明白一旦把自己的这个兴趣爱好纳入经济运行的轨道就必须做到什么。所以他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面前有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了减少前进的阻力”。

造飞机的工厂里有20多个高级工程师,还有30多个技术工人,是技校毕业生、农村打工仔。“这些人为了飞机可以牺牲一切。尤其是那些老专家,他们在别的地方干会有高出这里几倍的薪水。”

小原的飞机售价只有25万元人民币,包括各种证件(飞行证除外),但1997年只卖掉了两架。5年前掏出340万元的时候,小原对他“游戏人生”的“后果”有一定估计,但随后巨大的代价和严峻的现实确实令他有一丝沮丧。1998年的订货单让小原又恢复了信心,30多架呢。“到2000年,我们有希望占领国内小型飞机市场的70%。”

小原对自己比较满意,因为他在兴趣和现实之间游动得挺有余。“我还算幸运啊,毕竟干的是自己想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