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商人的网络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投资:商人的网络0

3年前的一个午餐会上,当香港专栏作家杨怀康试图躲避头发花白,微有肚脯的印度商人时,他打出了一张网络牌,大谈因特网上的CNN。不料,这下正中印度商人下怀。当时的网上媒体还不多,CNN可谓网上最卖力气的媒体,快捷、齐备,处处为用户着想。摘要、全文、背景查找方便,视觉、听觉多方供应。网客还随时可通过E-mail对新闻作出反应,真正体现了网络的互动特色。费用么?一文不取,图实惠尽可省去 198港元的有线电视月租费。

或许这正是印度商人对网上CNN情有独钟的原因。不过,作为商人,他更愿寻根究底,看看CNN为什么愿干有本无利的赔本买卖。当时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很少,直到有一天,《阁楼》杂志在《福布斯》上大做广告,称自己在因特网上每天看客290万,而众所周知的《花花公子》每天才90万时,很多人才醒悟,原来网客也是一种资本。这是大商人们的逻辑。小商人当然最重的是实惠,有了网上 CNN,省去有线电视费是好事,而《华尔街日报》由免费转为征收每年49美元的订阅费就算不得好事01996年9月,当《华尔街日报》开始征费后,网上读者的数量急剧下降。

这是网络商业化过程中的一件趣事。人人都知道掌握了因特网就等于打开了21世纪金库的大门,却不知如何开始。电子出版的成本比预想的高,而收益却少得可怜。因特网信息充足,许多都是山刚起步的小公司创造的,竞争使传统的传媒公司很难向用户收取他们在网址存取的费用。另外,许多早期的因特网络用户都诚恳地认为所有的信息都应该是免费的,而这种想法又传给新上网者,结果是,环球网成为一个激烈抵制价格升高的高市场。“微软”的政治性网上杂志《纪录》因之不得不放弃了征收订阅费的计划。

国际电信联盟最近的统计表明,1996年因特网上的商品交易总额已有20-30亿美元,预计1998年全球电子商业营业总额将达到500亿美元,2001年将超过3000亿美元。网络商业交易额将以几何级数增长,成为推动21世纪经济增长的动力。数字背后,则是商人们为把电子货币据为己有的兢兢业业的努力。时代华纳旗下新媒体公司科技与行政副总裁诺尔说:“虽然目前我们还不知道怎么赚钱,但必须现在就看好网络上的无限商机。”

在网络文化尚未普及之前,网上的商业活动带有原始色彩。对于顾客认为没必要在购买前检验的小商品,网络已完全可以完成送货上门的服务。amazon网址已通过售书在市场上建立了成功的地位,而Dell电脑凭着网络达到了日售300万美元的记录。但这一切仍与传统的邮购业务相仿。最新改进的网络技术开始用于公司间的营销活动,这是通过“外部网”来实现的,外部网是公司自己的内部网的延伸,它可以把客户和供应商结合起来。对于网景公司和美国最大的商业联机公司美国在线来说,外部网成为个热门话题,“网景”的赢利大多来自于而向公司的软件。明显获得成功的一个外部网是通用电器公司建立的向用户出售机器和零件的网络,1996年的网上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

网络最初兴起于大学校园,90年代又迅速发展成为供人们在网上免费交换信息的电子乌托邦。现在,商人们迫切地想加入进来,他们要像最初在电视上加入大量广告一样,把网络变成一座金矿。他们受到了顽强的阻击,网上的交互式便利使网户很容易跳过广告内容。广告商们对新媒体中计算用户的做法也感到不安,与报纸、广播和电视使用的方法相比,这项工作还没有标准。微软公司的管理者承认,2000年前在微软—个国广播公司的服务项目上每年要损失几百万美元。

广告商寻找着新的突破点,使他们焦虑不安的同一种交互技术产生了种新的营销手段—交易广告。这方面的应用包括一项建在网上的远程购车服务,这项服务使未来的客户可在网上搜寻符合他们爱好的车10的信息,然后把它们的名字告诉附近合适的汽车经销商。经销商为此付费后过来再与客户接洽。用传统的方法获取客户线索费用要高得多。随着信用信息安全传输的发展,交易活动将在因特网上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贴现股票交易领域,已建立起成功的网址,有些公司只存在网上,交易成本因之降低。

随着上网者数量急剧膨胀,人们预言,网络的商业价值将最终超过信息价值。使商人们窃喜的是,网络不仅缩短了距离,降低了成本,同时为他们带来了避税的方法。当软件从一个国家传输到另一个国家时,它在网络内却个无地域观念,政府无从征收关税。信息革命催生下的跨国公司正以令一些国家财政部门头痛的方式缩小自己的纳税义务,这种现象将随着商业上因特网的扩大而扩大。一些内在的力量正把因特网塑造成个免税区。而各国政府对此束手无策。

如21世纪网络商业占商业活动的大部分的话,各国政府都将面临棘手问题:国民产值增加了,但增加部分却无法征税,利用网络者生活质量提高了,却不能用税收调节贫富差距。最重要的是通货紧缩,当有限的需求面临网络上由0和1组成的无穷多的且多半免费的供给时,世界将实现几个世纪的乌托邦梦想。 投资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