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堂》到《无所畏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武夫)

从《天堂》到《无所畏惧》0

由于《出版家周刊》最新几期未到,无法进行一周的对照。本期的新小说有7部之多,在这些新作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托妮·莫瑞森的《天堂》。这位黑人女作家1931年出生于克里夫兰附近的罗伦镇,自幼受到父亲的黑人民间故事和母亲的民歌的陶冶,加之祖辈的苦难经历和父母的艰辛勤劳和突出个性,使她对美国黑人的命运极为关注,在兰登书屋担任编辑时便编过不啻美国黑人文史百科全书的图文并茂、资料详实的《黑人之书》和轰动一时的《拳王阿里传》。她是康奈尔大学的文学硕士,最终选定写作为自己“所尊重的事业”。自从发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 1969)叙述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以来,稳步又慎重地创作了青年女子的故事《秀拉》,青年男子的故事(所罗门之歌),然后又出版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柏油孩子》(Tar Baby, 1981)。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她敏锐地指出:美国黑人在从蓄奴制解放出来之后,又套上了“精神奴役”的枷锁,深深染上了白人商品文化的恶习。当时她的作品已开始获奖,评家认为她把政治敏感和黑人神秘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后来相继面世的《彼拉芙德》(Beloved, 1987)和(爵士乐)(Jazz,1992)为她赢得了诺贝尔奖。

目前这部《天堂)是她获大奖后的第一部新作。叙述的是俄克拉何马州一个名叫“鲁比”的小镇,360名居民全是黑人,他们是19世纪末从密西西比和路易斯安那西迁而来的158个自由黑人的后裔。他们与周围兴起的黑人乡镇隔绝。直到本世纪70年代,这里的人们仍然过着自给自足、互相帮助和志得意满的生活。鲁比镇确如一个天堂,简直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大家都有共同的坚定不移的道德标准,没有警察,没有现代化设备,没有文体活动,也拒绝外人来访。

但这时,源于60年代的黑人和妇女权利运动冲击了鲁比,年轻人开始向长辈的传统观点挑战。而附近一处用来向印第安人传播基督教的修道院,逐渐成了一些流离失所的妇女的聚居地—在鲁比人心目中,那里成了万恶之渊薮的女巫巢穴。鲁比的男人和那里的妇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其结果既是悲剧,又是新生。如同莫瑞森女士惯用的,此书中的象征比喻手法也比比皆是,至于其深刻的寓意更需反复领悟。

从《天堂》到《无所畏惧》1

埃尔莫·伦纳德也是美国读者所熟悉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已逾30部,或许是他那种对任何政府都抱着嬉笑怒骂的椰揄,投合了美国人的习性,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这部《古巴手册》叙述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之间的一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美国的借口是反对西班牙在古巴的残暴统治和支持那里的独立活动,近因是那年2月15日美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被炸沉,260名官兵进难。自4月25日宣战至10月10日巴黎和约,美国在加勒比海和菲律宾连战连捷,最后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了关岛、波多黎各和菲律宾。作家在小说中明确指出,美国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要援助古巴,不过是取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而代之。

书中塑造了一个牛仔英雄本·泰勒。泰勒本是一无所成的牧牛人,后成了银行抢劫犯,他以进口马匹为掩护,向古巴革命者走私军火。他那种典型美国式的作风为本书增色不少。

全书很适合拍成好莱坞的西部片,越狱、假绑架、打逗取乐,无所不包。山于情节过于庞杂,就没有了刻画人物及描写他们感情的余地;对话也显得冗长拖沓,但无论如何,作者在占有历史资料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惊险小说家狄恩·孔茨的新作《无所畏惧》写的是加利福尼亚一个奇怪的小镇“月色湾”。在那里动物和人类能够交流,貌似正直的居民却卷入了阴谋。当然也少不了这位作家所特有的对遗传学的探索。主人公克里斯托弗·斯诺由于遗传变异,对阳光极其敏感,只能等夜幕下降后才能外出活动。在他父亲去世的那个长夜开始时,他发现父亲的遗体被人换成了一个被谋害的搭车人的尸骸。那个过路的搭车人为什么遇难?殡仪馆为什么要就他父亲的遗体说谎?为了揭示真象,他便带着爱犬骑车夤夜出访。他找到了他所信任的两位好友:在当地电台工作的美貌的萨莎和玩世不恭的冲浪运动员鲍比。结尾处,作者安排他们投入了一场打斗枪战,对前边的大部悬念来说,已经是虎头蛇尾了。 天堂无所畏惧黑人文化

上一篇: 文化(59)
下一篇: 街谈巷议(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