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统一在一张作息表上,怎么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天时)

把生活统一在一张作息表上,怎么样?0

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是否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继续沿续下去?(新华社提供) 

把生活统一在一张作息表上,怎么样?1

选择北京英才学校为视角,是因为它颇有口碑的特色—准军事化管理。最初听说“英才”完全来自正面的评价。北京铁路局的胡秉山先生去年9月在经过一番视察比较之后,将“散漫”的女儿胡小松送到位于京郊大兴的英才学校高一(1)班。他对女儿的变化颇为满意,“不错。管得非常严。两个军官长期驻校。孩子们只许穿迷彩服和校服。我放心了”。

记者于是在去年12月28日29日在英才过了两天“规矩”的生活……

星期天下午1:00左右从前门发车,出二环、经三环,抵团和农场,约1小时。

与别的中学生返校班车没什么两样儿:抢座位、抱怨作业、担心考试、急刹车时夸张的前仰后合、哄笑、塞车、抖出新裤子、摇滚和足球……但在煞有介事的乏味生活开始之前,这段浮浅、轻松的前奏显得弥足珍贵。

高一(1)班李瑶在听《好极了》,“上了高中,我喜欢上了摇滚。张信哲他们算什么?爱来爱去,不真实;摇滚是压力之下的宣泄,刺激,真实。我现在迷上了sober,我喜欢那种懒洋洋的感觉。sober最棒的歌之一是《走着人睡》……和我的感觉差不多。”

同班张冬靓又在“吹牛”。她给邓乐军(国安队员)打过几次电话,“当然了,像他们这样的人,是很少在家的”。但这天下午足协杯决赛国安对申花算是泡汤了。“下午是……老庄的课,没指望了,用耳机听交通台的转播?……”

从家到学校这段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10,大公共汽车在英才校门口刹住了脚,300来个中学生被倒在午后强烈的反光里。“吹哨开始了,与世隔绝开始了。”

在英才,几乎每一分钟都是计划内的。日常生活的一天以表格的形式被分隔,被固定,被贯彻下来。

英才作息时刻表:6:20起床。6:25预备集合。6:30~6:45早锻炼o6:45~7:10洗漱。7: 10~7:30早餐。7:35~8:20第一节。8:30~9:15第二节。9:25~10:10第三节。10:10~10: 25课间操。10:25~11:10第四节。11:20~12:05第五节。12:05集合。12:10午餐。12: 40~13:45午休。14:00~14:45第六节。14:55~15:40第七节。15:50~16:35第八节。16:35~16:50小班会。16:50~17:20补课。18:001晚餐。18:45~19:30第9节。19:40~21:15晚自习。21:20~21:30晚加餐。21:30~22:00熄灯。

这17小时40分钟被如此细密严格地安排着,简单并且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备注”“说明”几乎都是多余的了:起床就是起床,铃声—哨音—睁开眼睛—穿衣服—翻下床—冲出宿舍;预备就是300来个学生、外加两位教官、班主任、教导主任集合在天空蒙蒙泛亮的楼前空地,立正、稍息、体育委员报告出席情况、教官讲话总结集合情况。一二三,跑步走;25分钟的洗漱时间一般没有照镜子余地,被子叠成豆腐块没有?拖鞋摆正没有?地板拖了没有?早餐、午餐、晚餐的进餐程序是这样:集合—整队—讲评—喊号—齐步走进食堂—各就各位一体育班长喊“坐下”—吃。课堂45分钟似乎可稍作放松,如果你不在乎课任老师层出不穷的np印卷子,但你桌肚子里写贺年卡片、摆弄玻璃盒里的幸运星、和前排女生传纸条的小动作很可能招致课间教官送来“违纪通知单”和“扣分”;午休和熄灯的意思很明确:不许乱说乱动,躺着,在自己的床上。

在铃声和哨音的提示下,儿乎来不及感受,时间的度过形式也被规定下来。教学主楼大厅的4块百分竞赛评比板对从课堂到宿舍,从卫生到队列的运作细节和臧否标准、赏罚结果各有说法:集合列队说话、背手、插兜扣2-4分,间操不穿校服扣2分,做操动作不规范扣2分……某班某人上课趴桌子的后果可能是被走廊巡视的教官发现,给班级扣分,痛失流动红旗,班主任批评,集体谴责,小班会点名,校会点名,通知家长……

百分评比之外,另有“五大纪律”为学校秩序护航:不准抽烟;不准喝酒;不准打架;不准搞男女关系;不准顶撞老师、教官。

而保证“英才规矩”的规矩是:不准擅自出校门。关于这条规矩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教官刘广辉曾有过实践,“我见一学生在自动铁门门线那儿晃悠,我就喊他,我一喊,他慌了,竟朝门外跑了。这就算了。这原则上就得开除了。你跑什么啊?你跑也该往线里跑啊?”

如果说,准军事化对300多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意味着生活被统一到学校印制的一张时刻表上;那对100多位教职工来说,则意味着全体动员,进人“战时状态”。这些老者—英才的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是退休人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严密地坚守各自岗位。教导处领导下的生活老师们首当其冲。

12月29日这个星期一早上8:30,照例,生活老师老鲍、老王、老林、老程、小温在教导处程兰生主任的带领下,开始对男女生宿舍逐一检查。这一天检查的结果令人乐观:男生宿舍的杯子摆放角度和拖鞋位置都有改观,女生的被子也基本成形。只是……老林向大家展示了他刚刚没收来的新玩意:摩丝?不是。发乳?不是。是一种新东西,往玻璃上画什么圣诞树的喷涂剂。老鲍们大惑。老林乘兴给大伙演示,诸位摇头称怪。又有小温报告309女生宿舍24日晚半夜起来许愿。过什么平安夜?怎么又有圣诞节又有平安夜?诸位再作不解、无可奈何状。

另外,生活老师普遍对在各宿舍门上安观察镜并且不准在门上挂衣服的规定执行效果表示满意,“方便多了。里面干什么都看得清了”。

比起生活老师们的无微不至,教官赵清河、刘广辉的工作优势在于他们严肃的军人作派。这两位经受住考验(据讲此前曾有近20位教官因“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而被遣退)的年轻人随时出现在学校生活的各个场合,吹哨、集合、整队,上课的时候通过教室后门窗户给学生坐姿评分,课间在走廊里巡行,杜绝打打闹闹,每周末接送学生……

他们认为“去掉这些孩子天性中的毛病,使学生变得规规矩矩是件有价值的事”,而下一学期的工作重点是:“整顿小卖部,不准再卖烟酒瓜子,搞队列训练,评优秀班集体。”

校园“声音”,每周一刊的《英才简讯》以各种形式(校长讲话、同学谈经验、家长心声)不厌其烦地讲道理:集体主义、军人作风。高三代表侯晓亮表决心,高一(1)班宋蓬勃扫楼道卫生,张春跃被子叠得好……类似小儿科的好人好事被上升到一定高度,教化众生。“把道理反复讲,讲成个真理。”《英才简讯》的发行量丝毫不影响它的高调,而其权威性似乎更在于“家长必读”(每星期要求回执),而不是“学生心声”。

校长高贤明老师对“准军事化”的效果预期则是:整齐划一,克服攀比;消除散漫自私的行为习惯;培养生活能力。

但令高校长矛盾的是,“现在孩子的民主意识和信息的开放性”,“最初的想法是稳定学校秩序,针对这些独生子女、富家子弟自私、散漫的特点……现在,效果……是好的,但是不是有些矫枉过正?”

高校长在理论上的怀疑并没影响他下学期的计划:“进一步强化军事化的特点。把打铃、吹哨改为吹号,整顿课堂坐姿。”

而副校长吴华珊女士的理由更明确:“现代化机器大生产不就需要守规矩、讲秩序的人吗。孩子们……能说出什么来?”

就两天的观察记录而言,学生的反映,譬如冲突、越轨行为,是肤浅的。原因之一可能如校长所言:“你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我们的孩子基本成型了;”原因之二是作为记者,我几乎在孩子们的作息表上找不出什么空档,而课间10分钟的闲聊总流于简单的抱怨:烦。紧张死了。像个博物馆……没谁再愿复述单调的感受。

零星的轶闻来自对小卖部的采访:

小卖部除了卖作业本和卫生纸之外,还有零食,有一台每分钟收费1块钱却要排长队的公用电话。可能是因为校内唯一一个可以与外界联系的电话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教官不常来的原因,小卖部有了点儿沙龙的味道,买东西的,不买东西的大男孩小女孩总喜欢来凑个热闹,东拉西扯,说点儿别的。

这里的故事只能是只言片语:刘颐被开除了;王义花恨所有的男生,她爸妈离婚了;高一(2)班的那个女生怎么那样,她妈拆她的信,她就破口大骂?高二(2)班有3个男生跳墙出去了,给追回来了;温静的作文得“不及格”,她竟然说那小女孩(报上表彰的年轻姑娘,为了专心学习,不交朋友,疾劳而死)生活没有色彩,老师给的评语是:思想不健康!……

这个乏味的故事结束了吗?对我来说,是两天;对读者来说,是3000字的阅读;对英才300个学生来说呢?是分秒的感受。而在当下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下,这仅仅是英才300个孩子的特殊待遇吗?当我们的孩子被潮流卷入下一个世纪的时候,校园生活是不是还停留在被动的教学、对立隔膜的师生关系之中?而更让人忧虑的是:如今大人们的讨论总是关于“适应不适应”,而不是“应该不应该”。 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