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追踪:莲花味精治污之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春)
为解决淮河污染,环保局工作人员在检查废水排放标准(新华社)
为进一步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淮河污染治理,1997年底,国家对所有沿淮企业发出警告:凡是1998年元月1日仍旧超标排放污水一律关停并转。为此,国家环保局提前两个月竖起了倒计时牌,并派出多路人马四处督促检查。新闻单位也蜂拥而至,一时间,治污达标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莲花味精集团成为明星,北京有两家大报在头版头条报道“莲花”治污达标的消息,报道出自同一人手笔,此人即是莲花集团的宣传部长胡道全。各报在报道喜讯的同时,均认为“莲花”治污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然而,“莲花”达标的消息所引起的社会反响截然不同,某些政府人士津津乐道于此,而雪片般的人民来信却表达了相反的意见和情绪。那么,“莲花”倒底达标没有?治污达标背后有无“猫腻”?
十几年前,位于河南周口的莲花味精厂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企业,时至今日,“莲花”味精已是名满天下,企业固定资产近25亿元,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味精厂家。“莲花”一跃而成为河南省的明星企业,每年数以亿计的财政收入也使“莲花”所在地项城一步步富裕起来。
“莲花”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掩盖了它身后浓重的阴影。从世界范围看,味精行业属于典型的高污染行业,治污技术之难,运转成本之高,使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把味精生产基地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十几年来,莲花集团排放的污水严重污染了淮河上最大的支流—沙河,并由沙河下游流入淮河,使两岸人家的基本生活条件受到威胁,尤其直接位于项城排水下游的沈丘县,曾经以水产丰茂灌溉发达而著称,现在是臭气熏天,河道寸草不生,河水无法灌溉饮用,当地人戏称沈丘为“入丘”。进人90年代,饱受“莲花”污染之苦的沈丘人再也无法忍受,全县发起万人大签名,提出“救救沈丘100万”的口号,一些老同志自发组织,对“莲花”味精的明暗出水口进行调查,那墨汁一般的污水令这些老人目瞪口呆。按水污染最主要的化学成分“化学需要量”(也即人们常说的“COD”)测算,生活生产用水的最高警戒线为五类水即25mg/L,而周口味精厂排放污水的COD含量最高可达45000mg/L。然而,虽然污水之害有目共睹,虽然下游人四处奔波多方投诉,但莲花味精在巨大的政治经济背景中仍然高污染高速度地大踏步前进,直到1994年。
90年代的淮河多次发生重大污染事件,上亿立方米的污染团迅速下泄,蚌埠、淮南等市背靠大河没水吃,闹出了高价售水、抢水争水的风波。1994年7月,宋健率有关人员亲临淮河,其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勒令19家污染大户限产治理,周口莲花味精集团赫列其中名居前茅。
1994年以来的“莲花”治污历程充满了复杂的变奏与滑音。一方面“莲花”人宣称投入巨资付出巨大牺牲,另一方面下游的老百姓却不以为然,并列举出一系列弄虚作假的事例:
—1994年宋健视察沙河槐店闸时,水位突然升高,有人称味精厂引水库清水冲淡污水;
—1995年,“莲花”老总李怀清当着全国观众面喝下一杯出水口的清水,声称该厂排出的废水已可以直接饮用。事实上,此时莲花集团并没有实质上的治污举措;
—同年,《周口报》头版发表《蓝天碧水不是梦》一文,称味精厂已不再向沙河排人一滴废水,沙河上已是草木丰茂鱼翔潜底生机盎然了。而直至现在,沙河下游能看到只有肚皮朝上的死鱼飘浮;
—19%年,味精厂对外公开9个排污口,事实上却达20个左右。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记者在一处排口采集的污液,COD含量高达3万以上,对此,李怀清支支吾吾环顾左右而言它。
1997年12月5日,有传媒报道,经权威部门检测,莲花集团已经达标。并称:该厂投人1.5亿用于治污,而综合治理的回收每年可达亿元左右。“莲花”的老总李怀清以生动的语言描述道,以前我不敢去沈丘,因为那里的老百姓会因为污染找我麻烦,现在我同样不敢去沈丘,因为河水清了,老百姓都抢着让我去家中作客,实在照应不过来。
李怀清又亲口对我说,他自己常常驱车下游,发现现在真的水清了,有鱼了,COD含量也由以前的200左右降到50左右。
言之凿凿,不由不信。1996年12月4日,我们悄然来到了沙河。
车行至槐店闸,虽然车窗密封但仍有浓重的气味钻入车内。
沈丘完全是个破败的县城,使人恍如倒退十年,沿河所有建筑上的铜字嵌铭都因了河气的浸蚀而锈污模糊,铜犹如此,人何以堪。
沙河水色沉着,沿岸一圈黑泥,通常河边多见的芦苇野草,这里似乎绝迹。环保人员告诉我们,此时水中的COD含量是130-140,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
来到味精厂流向沙河的排污干渠,此处水色更加污黑,淮委水保局金局长告诉我们,这里的COD含量至少逾千。
干渠上游分割出两个村落—张岗、王村,这里的气味只能用污秽腥臭来描述。沟边几个老农,显然对来访的记者已经麻木。他们说“告也告不赢”,又说这两个村子得癌症的人多,光棍汉多,“谁家的闺女愿意嫁到咱这!”
在莲花集团味之素厂的处排污口,滚滚污水从洞口排向干渠。此情此景,实在难以让人相信该厂已经达标。
当晚,夜宿项城。厂方已风闻,数次派员到招待所,盛邀去三星级的莲花宾馆住,坚辞不就。
次日,采访李怀清,当记者王志取出我们先前采集的排污口水样时,李神色张惶,马上说“一起误操作”,又说“超标了,肯定超标了”,两分钟后,脸色渐平,改口道:“这里是活性碳太多,水质未必超标。”
在莲花的化验室,化验员花了两个小时,先后算出3个数据:900多,500多和2490最后,她告诉我的,这瓶水的COD含量是249,已经达标。这样的黑水也能达标,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也许是心虚,其后,“莲花”几次派人到北京找我,并要我参与他们广告的创意与代理,“我们的广告费一年有好几千万哩!”我的头衔也变成了“刘顾问”。可惜,我不敢。
我参观了“莲花”的治污设施,相信确实是投了巨资。参观时看到处理后的水清可见底,相信也确实达标。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设备是否天天运转,这样的达标水是否天天排放?
据说,运作这样一套治污设备成本惊人。而“莲花”称,治污设备运转后,不光没有成本耗费,还可以有巨额效益。
李怀清在采访中告诉我们,它们运转每年可创收6000多万。不久,报纸电视又说,他们的治污创收每年可达1亿多,几乎翻了一倍。这么高的收入,让人在惊喜之余有些怀疑,以后这个厂光生产废液就能火起来。
所谓创收来自3个部分,一是从废液中提取蛋白生产饲料,一是把废液当作化肥出售,据说每亩可增产小麦100多斤,一是作沼气处理供暖发电。
三大收入中,沼气站还没建成,每年5000多万不知道怎么算的,作为化肥的废液(取名“莲味宝”)尚未经过检测,也无批文准号,有害有益还说不清,唯一有谱的就是蛋白饲料,一年卖多少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我们知道的是,在国家环保局组织的达标检测的财务报告中,指出该厂一年的治污成本是6000多万,并希望他们能降低成本增加后劲。
我想,莲花集团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确实作了巨大贡献,为了治污达标,他们也确实做出了巨大努力。我们所希望的仅仅是,为了下游百姓的安居乐业,为了淮河的水清草茂,他们需要的也许是实在些更实在些。否则,在“治污也要打假”的呼声中,在1.5亿双眼睛的监督下,在可持续发展已成共识的今天与明天,莲花还会这般美丽地盛开吗? 水污染环境污染莲花味精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