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知道马宇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天时)

10岁。1987年5月23日出生。北京西城区后广平小学校5年级3班女生。父亲,马弘毅。母亲,李勤……“通信地址”、“宅电”后面还有“BP机号”,当然,是爸爸马弘毅的。

小女孩马宇歌的名片是普通的打印纸,像是油印的,不大清楚的地方用圆珠笔描了描,橡皮筋绑成一打,在握手之间,它从装着水壶、作业本、铅笔盒的书包里“跳”出来,落在你手里,有点儿卷角,有点儿不自在。

报纸上、电视上、广播上,爸爸的、学校的、记者的“马宇歌”。

谁不知道马宇歌?0

马宇歌、爸爸马弘毅和北京电台记者在直播间

没有名片没关系。谁不知道马宇歌?

打电话到小学校,总机的接线小姐知道,顺手拉过个从眼前跑过的小学生,他也知道,收发室的工友知道,住宅小区的保安知道……

记者9月9日第一次找到马宇歌时,宇歌正在小学校的操场上开会,气喘吁吁接了电话,告诉电话这边约采访的记者,“现在不行,我马上要到会上发言;下午也不行,我在北京音乐厅作为代表参加庆教师节大会,晚上……不行,晚上我爸和我去北京广播电台直播节目……我这个星期安排很多,恐怕不行。”

第一次见到马宇歌就是在这天晚上。在上了课,发了言,当了代表之后,10岁的小姑娘晚上6:00来到北京广播电台的直播间,她的小辫子毛绒绒的有点儿松,衬衫领儿卷在裙子背带里,外面下着毛毛雨,她还没有回家。这个节目叫《马宇歌只身行程数千里的背后》,说的是她暑假一个人出去旅行的事。

“7月18日乘火车从北京出发,沿途经天津、济南、蚌埠到达南京,23日乘轮船从南京出发到南通、启东,8月3日从江苏进入安徽,沿途到达淮南、淮北、徐州几个城市,8月15日乘火车返回北京……”小女孩马宇歌流利地念叨着这些遥远的城市,并且在主持人的提示下对着麦克风讲了她“成功的六大经验”,“一是健康的身体素质;二是勇于承担大任的英勇果敢心理状态;三是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品质精神;四是一切要靠自己的独立自主自理的能力;五是通情达礼的礼貌言行;六是……”第六条,宇歌忘了,瞥了瞥旁边的发言稿,还是没想起来,她是不是有点烦了,这是第几遍“介绍经验”了,或者只是因为她是孩子,小孩一般不习惯“一本正经”。接下来是爸爸介绍怎么从小锻炼孩子自立,怎么4岁时带她骑自行车去大兴,怎么在女儿的名字里寄托“宽容、博爱、快乐”的涵义……宇歌此刻盯着天花板,那有一个灯,样子很怪、很亮……但是小女孩马上又被抓回现场,她搔搔脑袋,用硬邦邦的口气告诉“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旅行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她“终于看到了中山陵……”

与记者合影,分发复印材料(各报刊有关马宇歌的报道),宇歌和爸爸离开电台已7点多了,她回家要赶紧做作业,明天她还要去中央电视台给自己的节目配音,周末教育台还要拍她的片子。

这就是第一次见面,作为记者,我几乎没插个空与马宇歌说上话。

10岁的小女孩怎么忙成这样?

马宇歌的爸爸建议记者这么介绍马宇歌:9岁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当上中央电视台小记者——“我查过书,她也是世界上年龄最小的广播电视记者”。从小学一年级起担任中队长,兼任多科课代表,连年的三好生、全优生、体育优秀达标生。用自己的稿费捐助希望工程。从幼儿园起开始发表作品,在许多媒体兼职主持人、记者、通讯员,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表30余篇作品。其中《我愿为你做点事——致香港小朋友的一封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并于今年1月3日被《人民日报》全文刊发。宇歌会拉小提琴,爱画画,工艺美术作品粉笔雕《金陵十二钗》获“全国青少年及儿童造型艺术展”二等奖……

《新闻出版报》今年2月14日以整版介绍马宇歌;《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经济消息报》等数家报纸报道过马宇歌;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分别做过10分钟以上关于马宇歌的节目;宇歌“下江南”引起全国各地关于素质教育和“我们如今怎样做父母”的大讨论;宇歌作为中央台小记者采访过钱伟长、李铁映、何振梁并与其合影留念,她的旅行日记被新华社留用……

这么多“最”,这么多“第一”。每一个头衔前头都有定语,每一个动作后面跟着状语……7月18日傍晚的一张火车票、一本《红岩》、两套换洗衣服、一双球鞋、缝在内衣口袋里的200元钱。不再单单是一次旅行,或者说,人们不甘心仅仅把它当作一次旅行。人们甚至不在乎这个小女孩只有10岁,10岁的小孩爱跳筋爱吃冰棍还有点没心没肺。

旅行成了事件。马宇歌成了现象。一个10岁小女孩的一时之举能证明什么?因一时之举而得的荣誉、过多的媒介关注对于一个判断力没有成熟的孩子意味着什么?这似乎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只是眼睛盯着她,话筒对着她,镜头朝着她,不断地问同一次行程,提同一个问题,总结同一个意义。当然,人们的“角度”不同。

爸爸马弘毅说:“宇歌不是一般的吃喝明星,这个明星很有实用价值和宣传意义。”从事经济策划和研究的父亲是宇歌最崇拜信赖的人,这个“最崇拜信赖的人”对媒介报道乐此不疲,“宣传宇歌对社会是有贡献的,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应是无时无刻的;对宇歌,是压力也是责任。”

校长说:“宇歌的确不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范例。过些日子我们打算把照片和事迹贴到海报栏里,学习学习。”

思教处主任说:“马宇歌不向每个遇见的老师问好进办公室的门声音太大有了骄傲的苗头得及时教育。”

记者说:“啊……她现在很‘火’。”

可是对于一个10岁的小孩谁有理由“给予”那么多?谁有资格要求那么多?

放学了,蹦床上,李萌的好朋友马宇歌

9月11日下午3:30,小学生马宇歌背着书包刚下楼就“碰见”了记者。她被拉到校门外吃了根冰棍,“谈感受”。她有点习以为常,有点没兴致。前1个小时的采访几乎“一无所获”,小女孩把书包垫在屁股下,坐在地上,用小树棍在湿地上画小人,把小虫子埋进土里,然后堆成个小鸽子,对于“意义”的回答是:“还不是‘更更更’——眼界更开阔,知识更丰富?”对“理想”的回答是:“不当记者了,记者太多了。要当个宇航员。”

后来,根据宇歌的建议,她们干脆放弃了“采访”去玩蹦床了。马宇歌把外衣包甩在一边,边跳边兴致勃勃地“总结经验”,跳蹦床的经验,“尽力向上,胳膊、腿、全都向上,想像自己飞起来一样。”关于那次人人皆知的旅行,她还说了别的,电视上、广播里、报纸上没说的。

“在南京,我住桑阿姨家里,桑阿姨的丈夫在比利时,她非常有钱,每天去金陵饭店吃饭,金陵饭店是五星级。桑阿姨非常孤独非常好笑,她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就大声唱‘哇—哈—哈—果—奶——’。

“桑阿姨介绍我认识了另一个叔叔。这个叔叔是国际广播电台一个报纸驻站记者。他们家有好多房子,有一个大荷花池,养了两只猫,一个大狼狗,两只小乌龟和一大堆小金鱼。我非常想要那些小金鱼。叔叔有个女朋友——他有女朋友了,你别指望了。女朋友厉害极了,他们吵架,吵了架使劲摔门,一摔门狗就‘汪汪汪’。

“在启东玩得最好。一下火车就老多人来接,市文联主席都来了。我和两个小朋友住一块儿。我们半夜起来偷吃冰箱里的东西——有个小朋友的爷爷和‘波力海苔’厂的人有关系,我们有的是‘波力海苔’吃。

“淮南也好玩。我住在一个二星级宾馆。《少年之友》派两个小记者给我当服务员,陪我。我们把床拼在一块儿玩蹦床,有一个床被我们蹦得软塌塌的,主编叔叔一躺就陷进去了。我还参加了研讨会,跟他们小记者座谈。我有时候也懒得说。我们在大浴缸里游泳……淮北不好,那里的小记者都像木头,不爱说话,也没谁来接……不过我们每天吃好多好多好吃的……我是中央电视台的小记者啊。”

1米43的马宇歌有点胖,一蹦一跳的,小白T恤飞扬起来,辫子冲天,像童话里的小飞人卡尔松。跳了蹦床,她背着书包披着衣服来找小伙伴李萌。李萌比宇歌大一岁,她们老早就认识了。李萌说:“宇歌就是胆大。”然后两个小朋友坐在马路边看保安训练,在草丛里抓兔子,逗一个比她们更小的小孩玩……然后吃晚饭的时间到了,萌萌妈妈在阳台上喊她了。宇歌抱着空雪碧瓶子跳过栏杆回家了。两个好朋友把脑袋仰到身后说再见。爸妈还没回,她有钥匙。该写作业了。

但是,还是有点儿不一样——她每个新年要写几百张贺卡,要读“根本读不过来的”1000封来信。但是,马宇歌又说了:“我们10岁的小女孩,我,萌萌,我们都一样,爱跳蹦床、吃冰棍、玩小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