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国际比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孙炳耀)

现收现付面临困境

世界上160多个已经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现收现付模式,即根据支付的需要确定缴费费率,收缴的基金完全用于支付已有受益人的待遇,没有剩余,基金组织只有少量的周转金。现收现付制的原理是代际赡养,完全按公平原则实现社会再分配,保障作用较强。由于资金只是过过手,不会受通货膨胀的威胁,因此长期以来占据养老保险的主流地位。

但在人口老龄化冲击下,现收现付制面临空前的考验。70年代后,西方国家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相继超过7%这一公认的标准,进入老龄社会,使社会养老负担日益加重,不少国家的养老基金出现赤字。解决赤字的一种办法是提高缴费率,但过高的费率超出了经济承受力,增加了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对经济增长起到制约作用。另一种办法是设法减少开支。许多国家逐渐提高退休年龄,有的已达到65岁。据报道,美国、瑞典、德国到2000年后还将提高到67岁。有的国家则改变养老金调整机制,例如英国过去按物价和工资增长率较高者调整待遇,后改为只按物价指数进行调整,美国则改为按物价与工资增长较低者调整。

然而社会福利待遇有刚性作用,能升难降。西方国家的改革遇到很大的阻力,甚至导致政治危机,1996年法国的大罢工就是其中一例。

完全积累制影响日增

新加坡在50年代创造了完全积累制筹资模式,建立公积金制度,雇主和员工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费,存入个人的公积金账户,账户私有,但只能用于国家规定的保障项目。

积累制长期没有得到国际公认,许多人认为这种制度没有社会调剂,不能体现公平原则,对低收入者的保障力度不够。此外,庞大的基金存储起来,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威胁。如果账户资金的收益率低于通货膨胀,资金就会贬值,最终可能不能保证养老需要。

但积累制的最大优点是不受人口老龄化冲击。因此当有的国家在现收现付面临困境之后,开始关注积累制,甚至进行模式转换改革。1984年智利放弃长期实行的现收现付制,建立养老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国家对在职员工按工龄和工资水平发给认可债券,用于充实账户,退休时将债券变现计算待遇。智利的改革得到世界上的普遍关注。

中国必须放弃现收现付

1951年我国颁布《劳动保险暂行条例》,建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采取现收现付办法。1968年社会养老保险沦为“企业保险”,企业在营业外支出账目下支付退休金,也是现收现付,这种办法能够运作下来,关键是老年人口比重长期较小。但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1990年为8.6%,预测2000年将达10.27%,2030年达18.2%,2050年达20.5%。60年代初我国是9个人养1个老年人,90年代初是7比1,而到下个世纪老龄高峰时,将出现3个人养1个老年人的局面。

50年代规定按工资总额3%提取保险金可以支付劳保待遇,目前企业退休金一般占工资总额的20%,老企业、老工业基地的负担更重,例如上海已达27%。劳动部门预测,按照现在的待遇水平,如果继续实行现收现付,到2030年我国的养老金缴费率达44%,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20—25%警戒线。因此有必要在人口老龄高峰到来之前,预先作一定的积累,以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危机。

实行部分积累制的关键

我国已经失去了实行积累制的最好时机。新加坡初行公积金时,没有养老负担。我国50年代的养老负担也很轻,进行完全积累是有条件的。时至今日,我国已有2800万离退休人员,1995年养老金支付830亿元。背着这样的历史包袱进行积累,将造成在职职工的双重负担。目前我国筹集的养老基金大部分必须用于赡养已有离退休人员,只有小部分节余,只能实行部分积累。

要实现部分积累也不容易,积累规模过小,不足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需要,过大又加重了企业负担。1995年的积累只占当年收缴的保险金的12%。有的省份预测,按照这样的积累力度,不到人口老龄高峰到来,积累就会用完,重新步入现收现付。

养老保险改革要求建立个人账户,有的省市实行大账户,按工资额的16%记入,有的实行小账户,只有5%左右。目前国家正着手统一按工资额11%记账。但由于基金积累少,个人账户实际上是“空账”,账面额远远大于实际积存基金。

智利对历史遗留下来的负担采取国家背下来的政策,从而使积累制能迅速实现。我国也有人提出类似的设想,将国有资产划拨一部分给养老保险基金,使基金积存与个人账户相对应。划拨资产的办法一是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将其部分股权划出,二是将政府土地批租收入的一定比例分配给保险基金,这给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如果按照15%的账户规模进行积累,有人测算,要弥补在职职工过去未记账的部分,就需要20000亿元,即使11%的账户进行积累也需要14000亿元。此外,企业缴费除去记入个人账户剩余的统筹部分,不足以支付已有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需要国家承担一定责任,又意味着一大笔资金。

我国国有企业运营中的资产有45000亿元,除去一些不良资产,是有可能承受这个责任的。但由于这种思路涉及的金额很大,关系到对国有制以及社会形态的认识,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理论上的突破,因而也没有可行的操作方案。 社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