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销书与排行榜:从《与莫瑞同度的星期二》到《但等来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武夫)
如我们去年所指出的,美国人一过感恩节(今年是11月27日),就要进入圣诞节的筹备期,图书不再是主要商品,因此,本期畅销榜应是年终前最后一次“兴旺”,伴随着为儿童赠送的节日礼品书的大量广告,本期的畅销书有两大特点:一是有关戴安娜王妃和英国王室的作品仍高踞榜首(从11月23日这一周起已呈下降趋势);一是几部旧作的畅销时间又在创新纪录:到11月23日这周为止,《善恶园中的子夜》一书已达175周,长达3年;《安吉拉的桉树》也有了62周的纪录;而《与上帝的交谈(I)》亦至49周,逼近了一年之期。
这4周新登榜的新书有3本。
第一本是《与莫瑞同度的星期二》,作者米奇·阿尔鲍姆。他是位成功的体育记者,为底特律自由通讯社撰稿,每天还在电台有个播音节目。他一向以为自己应有尽有:一个忠贞、贤慧的妻子,一栋大大的住宅和许多朋友;他有爱,有名,又有钱。然而,外表的成功却掩盖着内心的空虚。
在他37岁生日的那天,偶然打开电视,看到《夜间钓绳》节目中正在接受采访谈论死亡问题的,正是他大学时的社会学教授莫瑞斯·施瓦茨。阿尔鲍姆当年在布兰德斯大学(按:这是位于波士顿近郊沃尔索姆镇的一所有犹太人背景的大学)就读时,曾视这位教授为良师益友。原来,施瓦茨属于反主流文化的一派,就是说,他是美国那种不满现实生活的人;他曾教导阿尔鲍姆,不要一心只想赚钱,而要读读艾瑞克·弗罗姆(ErichFromm,1900年生于德国的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和作家)和马丁·布巴(MartinBuber,1878—1965,生于奥地利,1938后移居以色列的犹太哲学家、神学家和犹太学学者)的著作。尽管阿尔鲍姆的父亲希望他学法律,这位教授却劝说他当音乐家。可惜,自从他大学毕业之后,不但同教授失去了联系,也将教授所代表的价值观弃置脑后。用阿尔鲍姆的话说:“我曾用众多的梦想去交换更大的报酬,而我竟始终未意识到我的这种做法。”虽然他曾发誓绝不为金钱工作,还想过加入和平队,结果却耽于物质享受而精神浅薄,过着一个成功记者的日复一日的一成不变的生活。
在电视上重睹昔日的良师,改变了这一切。阿尔鲍姆在获悉施瓦茨教授身患不治之症,命在垂危之后,便迫不及待地要和教授恢复联系,以便重新聆听当年对他精神鼓舞甚大的教诲。他从底特律赶到牛顿镇(亦在波士顿近郊)的教授家中,发现施瓦茨对他这个老学生仍十分热心地加以开导。接连几个月,师生两人几乎每个星期二都要会面;阿尔鲍姆把老师有关如何生活的谈话录音整理成书,就是这部新作。
这位施瓦茨教授在1995年去世了。那么,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又说了些什么使作者深受感动的话呢?
莫瑞斯·施瓦茨出生于俄国一个赤贫的犹太家庭,后来成为布兰德斯大学社会学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他和蔼可亲,身穿学位罩袍,犹如“《圣经》中的先知和圣诞节时的小精灵的混血”。他喜欢纵情大笑和跳舞,对权威难免不敬,但对下属却友爱相助,对学生更是循循善诱。在家中更是个好丈夫和好父亲。
《与莫瑞同度的星期二》分章叙述了施瓦茨教授对死亡、恐惧、年龄、贪婪、婚姻、家庭、社会、谅解以及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等种种观点。他喜欢惊人之语,如“爱能战胜一切”,“金钱不能替代柔情”,“你一旦学会如何面对死亡,便学会了如何对待人生”,等等,颇有耶稣、释迦牟尼、伊壁鸠鲁这类先哲的味道。他对作者的教导归结起来,就是要少做多想,关心妻子,为他人做贡献和记住终有一天会死。
可惜,这番发人深省的教诲未能使该书成为智慧之作。诸如“多想爱,少想钱”这类观点是如何改变了作者的生活观的,书中缺乏具有说服力的记叙,当然更看不到作者在受到感动之后怎样身体力行的,因此也就减少了启迪作用。
11月9日上榜并占据第9位(有些新书初次上榜是在10名之外,因《书评》取前15名,而我们只取10名)的新书是《但等来年》,作者多丽丝·克恩斯·古德文曾撰写过富兰克林和爱琳娜·罗斯福、肯尼迪夫妇和林登·约翰逊几位总统的传记,这至少表明,这位女作家对美国二战后直至60年代的背景比较熟悉甚至把握准确。这无疑为回忆当年的成长提供了可靠的出发点。简言之,50年代的美国,是社区精神得到提倡发扬、“国为家之扩展”的观点仍然深入人心的时代,当然,那也是女权运动发展之前的时代。
作者生于1943年,在父亲的培养下,她成了棒球迷,而且成了当地“道杰斯”球队的小福星。她把运动选作切入点来回忆她的少女时代,而且更多地着眼于时代,而不是在女孩子成长中的种种乖癖和危机上作文章,使得该书拥有了更多的读者。她没有在书中树立什么偶像,而是以一种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以及直言不讳的豪爽令人耳目一新。此前,玛丽·麦卡锡(MaryMcCarthy)曾写过一部《一位天主教徒少女时期的回忆》(MemoriesofaCatholicGirlhood),而古德文则明确无误地为她自己这部新作写下了副标题:《一位50年代少女时期的追忆》(Recollectionsofa50'sGirlhood),暗示自己这部书是对那一本书在内容和观点上的修正。
书中自然不乏亲眼目睹的比赛场景及其他读来亲切的故事。全书共7章,当多丽丝15岁时,母亲病故,悲痛之极的父亲搬出了女儿爱之弥深的镇子,故事也就此结束了。但赛场上那震耳欲聋的叫喊声和取胜后的欢乐场面,似乎仍在读者心中回荡。
第三部新书《上天的显圣》可视为《上天的预言》的续集,其畅销与上部有关,但很可能像《与上帝的交谈(Ⅱ)》那样,始终赶不上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