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教师”还是“电脑教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杨艳萍)

人类教师”还是“电脑教师”?0

提高科技素养,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大多数家庭中,最让父母操心的,莫过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近日,一项针对中小学师生科技素养问题的调查结果,却让不少家长看后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上海师范大学“园丁科技教育工程项目”课题组历时半年,对全市中小学8000余名师生进行科技素养问卷抽样调查。问卷分为现代科技知识、现代科技方法和现代科技思想等3个部分。调查显示,中学教师的科技素养测试成绩比重点中学的学生低5%,小学教师的科技素养普遍偏低,不少人连一些基本常识都没有掌握,对当代科技前沿发展更是知之甚少。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超过了老师,似乎是件好事。可是令家长们担心的是,中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的成长阶段,“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们,科技素养竟然不如学生,又如何当得起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重任?

采访中记者发现,教师们对这一调查结果反应相当冷淡,他们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在校学生的学习是各个学科齐头并进,而要求一位语文老师在数学或物理上有较深的造诣则不大现实。这项调查还应有个尺度和人员来源问题,是否有可比性,在没有可比性尺度下调查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负责此项调查的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学科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胡学增教授则认为,科技素养是一名合格教师综合素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单是科技知识的问题,还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问题,它涉及到整个教育环境。教师的素质如何,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建立一个科技教育的量化标准,有助于我们科技教育的发展,上海师大为此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进行了这个项目的调查。由于经费的原因,目前的调查结果还是很初步的,真正做到标准化尚需反复的测试。但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

胡教授说,国内的科技课程不比国外浅,然而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科技素养却普遍不如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模式不尽合理。胡教授认为,应该从两元的角度,看待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内容,一部分是培养科技精英,另一部分是提高公众的科学水平和素养。传统的教育相当学科化,它是按精英教育的模式来进行课程安排和设计的。一门发展成熟的学科,只有从理论上进行把握。一般的记忆已无济于事,必须具有很强的抽象的理解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有一个出名的论断:只有30%的人在18岁时具有抽象思考问题的能力,有70%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无需在很抽象的层次上思考问题。这说明人是有差异的,而我们的教育模式,却忽略了这种差异,强求统一。为了让大多数学生适应现在的课程设计,只好降低学科的水平。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育质量。

小学的科技教育是综合性的,它体现在语文、算术等课程中的一些常识性的科技知识。小学教师这方面知识的欠缺,原因出在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上。胡教授认为,“中师”的教师进校后所学课程是分科的,就是学理论,学习为培养科学家而设立的课程,而不是进行针对性很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中师所学课程,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就缺乏实用性。

胡教授认为,现行的教育体制,使我们很多的中小学教师,仅仅起到了一个知识传递者的作用,只是一个“电脑教师”,并不是在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培养人的工作,胡教授把后者称为“人类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脑教师”和“人类教师”的功能应该进一步分化。但是目前教育机制却与之背道而驰,把“人类教师”的功能不断消磨,并向“电脑教师”的功能靠拢。以考试阅卷为例,标准化试题使地理老师可以轻松批阅英语试卷,语文老师一样敢在物理试卷上打分。胡教授认为,这是对教师认知能力的否定,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是走到了“教育要培养、发展人的个性”的反面。

南洋模范中学是一所有着近100年历史的上海市重点中学,它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生涉及的科技领域非常广泛。例如“南模”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科学”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被动吸烟的调查》、《上海的垃圾处理问题》、《上海的气温为什么会升高》等论文,在全国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论文评比中多次获奖。即使在这样一所学生科教办得相当成功的学校,“南模”的教务主任张绪东老师依然感到推行科技教育存在很大的困难,最主要是升学的压力,其次是科学教育本身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即我们的科教设施落后,兴趣化方面不够强。上海有全国一流的博物馆,有一流的图书馆,有一流的大剧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像样的科技馆。提高科技素养,必须要有社会性的知识传播机制。原先市里和设在各区的少科站应该是向学生开展科技教育的非常好的阵地,但现在少科站的主要用途,成了开办各种升学补习班。

张老师说,科技教育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学生获得科技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在学校,作为学校可通过教学过程贯彻下去。比如在某一门课上可以介绍一些该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这已成为课程编制中的新课题。张老师认为,目前推动科技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和升学挂钩。改革现在的课本内容,将计算机、信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生物技术等发展较成熟的学科编入必修课程,一些新兴的、边缘的学科纳入选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的课时,让学生在必修课上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在选修课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胡教授打算建一个“现代科技教育试验室”,按照教育自身的规律,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师资力量,但他也深知,如果没有机制的保证,仅仅靠新的教育观念是无法改变现存的问题的。

上海市有关部门也意识到提高干部群众科技素养的重要性,近一段时间,所有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人手一册,都在学习由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组织编写的干部科普教材《现代科技与上海》,并就这本书的内容进行了考试。只不过不少单位并没把市府号召的科普运动当回事,某单位一个科室的考试是这样进行的:室主任手持标准答案,站在办公室中央低声念道,“第一道题,C。”众同事忙俯下头去在考卷上潇洒地划了个钩。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