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助学金到助学贷款——自己花钱上大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杨艳萍)
9月,刚刚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的2000多名1997级新生还未从新奇和兴奋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就忽然被告知,从他们这一届开始,已执行了10年之久的高校贷学金制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由上海市教委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共同制定出的《上海普通高校助学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一些生活困难,原打算到校后申请贷学金以解燃眉之急的新生们,在了解《暂行办法》的内容后,感到不知所措。
与现行的高校贷学金制度相比,《暂行办法》规定:学生贷款的金额,学费每学年最高可贷到3000元,生活费每月可贷到400元;还贷期限最长可到学生毕业后的第二年;贷款学生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贫困生,而是扩大到所有在上海高校就读的97级本科、硕士和博士生,以及在异地高校就读的上海籍学生。现行高校贷学金是免息贷款,现在贷款却要付息,按照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的年利率计息,为10.08%,贷款实行“本利同清”的原则,如果全部依靠贷款的话,到期还贷时可不是个小数目。更令想申请贷款的新生无所适从的,是贷款条件中的最后一条:借款学生应提供符合条件的担保。保证人是自然人的,必须有上海常住户口;保证人是法人的,注册地必须在上海。质押担保的质押物须是易于变现的有价证券和本外币存单,抵押担保的抵押物须是担保人合法所有的、在上海的房地产。
上海交通大学原先每年申请贷学金的学生,平均占到新生总人数的17%左右,今年从新生入校后开始进行新办法的宣传、咨询和培训,一个月过去,前来申请助学贷款的新生只有154名,不到新生总数的5%。其中只有4名学生找到了担保,两名是上海籍学生,两名是外地学生。剩下152名没有找到担保的外地学生,全部向上海市教委提出了特批申请,希望教委为其出据担保。据了解,教委愿意为经济确实有困难而又无法提供有效担保的学生经过严格的特批程序后提供担保,特批的比例仅仅是申请人数的1%。上海市教委学生处副处长凌元告诉记者,这个比例现在看来卡不住,很有可能要扩大。
复旦是上海高校中贷学金制度运行较为成功的一个,还贷率达90%。贷学金的发放与管理,全部由学生自己运作,已形成良性循环。在上海市教委推出《暂行办法》后,复旦原有的贷学金体系并未停止运行,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本科新生中只一名来自外地的女生申请了浦发银行的助学贷款。这名叫周琦的社会学系的女生,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差,她请在上海生活的姑妈为她担保,给自己贷了3000元的学费,在贷款申请表贷款原因一栏中,她简单写了8个字:希望自己经济独立。
浦发银行在复旦进行贷款咨询时,反应最热烈的是经济、管理、世经、计算机等系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在他们看来,10.08%的利息看起来高,由于不是利滚利,其实还是很合算的。复旦有20多名研究生申请了贷款。
由于《暂行办法》今年只在新生中推行,最想贷又有能力贷的高年级学生却贷不上。复旦世经系94级学生于保平这段时间就一直在想办法向浦发银行“强烈要求”贷款。这位来自山东青岛地区的小伙子一个学期家里能给他的生活费只有500元,加上他申请的贷学金和勤工助学的收入,每月的生活费只有300元左右,刚刚够维持生活。明年毕业后他想读研究生,考研的复习现在已经开始,繁重的学习压力将使他不得不放弃在学生信用社的工作,这样每月的生活费又成了问题,于保平的要求经办支行和教委都没意见,但浦发银行一时还不愿开这个口子。
如果说上海市教委与浦发银行合作的初衷是想寻找一条帮困助学的新路,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那么浦发银行的参与则是一种市场化行为,作为一家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银行最关心的就是贷款的安全性问题。调查中他们发现,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一、二年级学生最需要贷款,而这部分学生的还贷却最难得到保证。贷款的范围越大,银行承受的风险也相应增大。浦发银行个人金融部的俞先生指出,银行的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是过渡性质的。这种过渡一方面表现在学生贷款并不完全是市场化的行为,银行的工作需要教委、学校的密切配合;另一方面表现在贷款条件要受到严格的限制。现行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于初步实现贷学金的市场化运作,为日后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推广打下基础。
上海市教委为了保证新《办法》的推行可谓煞费苦心。为了减轻部分经济非常困难的学生的偿债负担,也为了帮助银行控制和分散贷款风险。上海市教委将连续5年,每年拨款300万元,设立“上海高等教育助学专项资金”,委托浦发银行运作增值。专项资金及其增值部分主要用于贴息和坏账补偿。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经济非常困难的,可申请助学贴息,贴息比例是50%;获得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的可申请奖优贴息,贴息比例是30%;毕业时同意被分配到艰苦行业、偏远地区的国家重点单位工作的可申请政策贴息,贴息比例是20%。借款学生可同时申请和享受这3种贴息。如果运行下来效果显著,贷款的范围将逐步向高年级学生扩大。
尽管银行、教委和学校在宣传、咨询及审批过程中,一再向学生强调不能将这笔贷款当作“扶贫助困”来看,并且欢迎经济条件尚好,但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的学生申请贷款,由此在学生中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当家理财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可是不少学校申请贷款的,还是贫困生占到了大多数。交大唯一一名申请贷款的研究生,打算用贷来的钱和朋友合伙投资房地产,只是因为他想申请的10万元贷款数额和规定的贷款上限差距太大,只能怏怏离去。叶伟表示,学校倒是希望有更多具有这种投资意识的学生申请贷款,但在观念上还存在一定障碍。
高等教育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有一个社会性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贷学金体系的建立。助学贷款的市场化运作,将成为今后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主要手段。在目前的过渡时期,上海的高校利用银行的机制,正在逐步朝这个方向靠拢。 大学上海助学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