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富的度量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坤)
一年一度,《福布斯》都要为全球的富人排序列次,今年,美国首富还是比尔·盖茨,所不同的是,盖茨开始富甲世界了。让位的文莱国王一向拥资300余亿美元,他的财富来自地下埋藏的石油,盖茨一年间资产猛增200余亿美元,资产来自微软公司股价的上升。
《福布斯》排序的计量标准是美元,美元是钱,可以用于比较财富多寡,这点,没有人能否认。但富翁们的钱由股票市值构成,于是问题出来了,很多人潜意识里便是:那不过是纸上的富贵,“账面上的事儿”。
股票里的资产有升有跌,有风险,这是人们对源自股市的资产持否定态度的原因。1987年10月股市崩盘,沃—马特创始人沃尔顿手中持股一夜间贬值4个亿,有些记者幸灾乐祸,以“美国最大富翁赔大钱”之类标题予以报道。沃尔顿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的企业还是原来的企业,毫不变化,变化的只不过是市场价值,不必挂怀。不久,股价回升,1989年夏天股价就恢复到股灾前10美元1股的水平,随后股价不断上涨,到1993年初高达32美元1股。
另一个潜台词是:富翁们有钱,可该花的时候他能拿得出来花么?无论是盖茨还是巴菲特还是沃尔顿,似乎都没有想过类似的问题。偶尔,盖茨修建一幢房屋、购买达·芬奇的手稿,那只是他财富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市场上抛股兑现不会对股价构成大影响。另一面,若他当初不兑现,那部分股票升值带来的利润就不会“肥水落入外人田”。最近大规模变现的例子是特纳,他许诺为联合国捐献10个亿,果然从市场上换出10亿美元。
在对待钱的态度上,人们的看法的确随着财产的多少而不同。富人们更倾向股票,因为手中的股份不仅与交易所内闪光的数字对等,而且与它背后的企业对等,拥有了实物财富就有了抗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拥有超常发展的公司,利润就将滚滚而来。
调查显示,截至1996年6月底,北京市居民家庭资产户均达到68756元,据此推算的全市居民家庭资产总和是1649亿元,折合成美元相当于200亿左右。比尔·盖茨去年的资产185亿美元,与北京1000余万人口的财产大体相当。时隔一年,盖茨的财产再次翻番,恐怕北京市居民的财产无此飞快的增值速度。
居民资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住房、汽车、彩电、电话等设备组成的实物资产,二是银行存款、有价债券和手存现金组成的金融资产。1996年6月末的调查显示,北京市户均实物资产28883元,占资产总额的42%,金融资产39873元,占资产总额的58%。而在改革开放之初,资产组成则是另一种情况,人们几乎没有金融资产而言,全部家庭资产都集中在家庭必需品上。到1984年,全国城镇户均金融资产才1338元。
财富的累积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金融资产内部的结构变化最能说明有产者的所思所想。以手存现金为例,1991年占到金融资产的12.1%,1994年下降到7.3%,到1996年,更进一步降到3.4%。钱放在手里既不安全也不能升值,已成共识,相应地,银行存款与有价证券则经历了先跌后升的波动,正与经济形势偶合。发达国家居民金融资产大体为“三三制”,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转移为不动产的资产各占1/3,财富在这里达到了稳定的均衡态。
在我国,银行储蓄占到金融资产的83%,这是只把现金和存款当成货真价实的财产的群众基础。不过,若要令人信服《福布斯》上的天文数字,最好的办法是找出个身边的人,使我们有个形象的认识。四川希望集团刘永行兄弟以8亿美元身家被评为全球第219位富人,从“希望”庞大的产业上,我们或可揣摩出这份产业的份量。可惜希望未曾上市,若有了股票,可以肯定的是刘永行的位次会提前很多,因为蓝筹股的价格总是高于净资产多倍,这也正是富人们愿以股票为其财富轴心的原因。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