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计划:如何造就帅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高昱)

百人计划:如何造就帅才?0

深圳’96院校毕业双向选择大会引来全国各地5万余莘莘学子

41岁的地球物理学家朱日翔研究员在应邀飞赴美国加州大学做1年访问学者之前,获悉自己荣膺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谈及引起国内外地学界同行关注的研究成果,他再三庆幸自己能够首批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科院拨给的200万元启动基金是我成功的强力后援,”朱日翔研究员告诉记者,“我所从事的地球磁场研究是纯粹的基础学科,在国外也很少有如此大手笔的投入。”

今年的《“百人计划”招聘指南》共列出9类新设学科和91类重点学科,涉及中科院76个研究所,面向海内外招聘40岁以下、有两年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经历的优秀青年学者。据介绍,凡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入选“百人计划”者,即可定为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分3年获得少则42万元、多至1368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平均每人资助200万元,研究助手也可任由挑选引入。

唐裕华告诉记者,1994—1996年度的“百人计划”共提供了59个名额,申报者超过600人。今年的申报期限原本截至10月底,但因为报名者十分踊跃,有关部门计划推迟到11月20日,最后评审选拔工作将在年末结束。“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唐裕华说,“我们是按需设岗,按岗聘任,面向海内外的开放聘任制,是百人计划在科研组织形式上的一大突破。除年龄和学位有原则性规定外,不论国籍、户籍、职务职称,均可依照《指南》自由申请。”据介绍,尽管目前尚未吸引到外国学者,但大多数申报者均有海外留学经历,去年27名入围者中有15人招聘时尚在国外学习、工作,另有5人来自国内高校,只有7人原属中科院系统。

中科院希望通过“百人计划”能获得“一举三得”的效果:培养一批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完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课题、项目,在一批前沿领域取得突破。从“百人计划”的名称可以看出,在这三个彼此相联的目标中,中科院最主要的着眼点还是在于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迅速培养一批帅才,”唐裕华告诉记者,“九五”期间,中科院各研究所70%的学科带头人将先后退休,“事实上,我们现在是在吃50年代结下的那一点果实,我们正在不断地消耗它。不仅在中科院,整个国家科技界所面临的最窘迫的问题,就是代际转移中的人才断层。”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今年4月指出,年轻一代在科研工作中总体上仍处于配角位置,全院45岁以下的研究员仅占研究员总数的1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负责人,45岁以下的仅11%。对国家教委所属高校的统计,3700名学术带头人中,56岁以上的占67.4%,50岁以下的5%。另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培亮教授的研究,在我国具有国内先进科技水平的744名学科带头人中,56岁以上者占61.5%,50岁以下的仅10.1%。“我国具有领军之能的高水平科技帅才正在日益匮乏”,顾培亮指出:“而且作为第一线的科研人员,他们早已过了最佳的创造年龄期。”

事实上,由于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老龄化程度不断升高,西方社会科技人才也面临严重不足。据美国科学基金会预计,美国到2006年将缺少67.5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法国,到2000年前后大学的科研人员将减少70%,在未来的20年,法国对工程师级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将从目前的16万名增至40万名,这一时期的法国大学每年只能向社会输送1.6万名科技人才。针对这一局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加紧培养的同时,提供各种优厚条件以吸引外来人才,一场世界范围的争夺与反争夺的人才大战实际已经展开。

作为被争夺的重要目标的中国,则是在千方百计地保住自己的人才。中科院在“百人计划”中还特意加上了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优惠条件:一旦入选,即可转入户口、编制,解决两地分居、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分配两居室或三居室的住房,而且3年资助期结束后这些待遇不变。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百人计划’依托科研项目,公开招聘研究员,其实质在于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旧的等级、编制,实现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和科研的开放性管理。”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方新研究员说:“这正是它作为一种新型科研组织形式的先进性所在。”但实际上却又给人虎头蛇尾之感,因为“申报者入选后即调入中科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招聘。因此,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惰性,反正进来了,项目干好干坏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方新认为,“百人计划”的改革并不彻底,一不留神就可能导致新的机构臃肿。

李政道早在80年代就曾尖锐地指出,搞科技最忌讳低水平重复,太多的人都挤在一起,僧多粥少,谁也发挥不了作用。他认为,美国成功之处就在于形成了一些“中心”,这些中心的研究人员一般都是流动的,它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流动人员在那里真正工作一段时间,各项成果就这样逐渐积累起来。正是由于科研人员的流动性,就不可能像大公司那样无限膨胀,同时又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问题。据报道,我国约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00万人,科研人员250万,是世界各国中科技人才最多的国家。“之所以科研水平落后,根本之一就是效益低下。”方新认为,人们普遍认同的原因在于科技经费投入太少,R&D(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的比例与国外相比差距不断加大,“这一点确实重要,但却不能忽视了科研组织结构对投资效益的影响,对科技发展的制约。”在我国不多的R&D经费中,用于工资和管理的支出占70%左右。根据前几年的统计,我国只有大约1/3的科技人员工作量饱和。一方面呼唤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又无事可做,每年因不能充分发挥才能和积极性而横向流动的科技人员不足10%,而在发达国家,每年约有30%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项目结束后另觅它枝。

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但人才多,并不一定相应科技水平就高,这是一个很简单而且被一再验证过的道理。“使锥得早处囊中,乃颖脱而出。”关键还是在于如何人尽其才。日本学者汤浅光朝以科学家的数量为主要参数,曾提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转移”理论,有人据此预言,17世纪英国和本世纪上半叶美国所发生的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历史可能再现于2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中国可望成为下一世纪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这是一个大胆的预测,但是,会不会我们的科学家还没等到这一光辉时代的到来,就必须开始在供求的竞争中面对被炒和“下岗”的威胁呢? 百人计划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