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世界的美国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胡泳)

数字化生存:世界的美国化0

英语推动“世界的美国化”

海湾战争结束后上台的克林顿政府,注意到美国可以称霸信息领域,提出了在全国敷设大容量光缆,将家庭、企业等各种机构联系在一起,建设能够高速处理声音、图片和文字等大量信息的信息网——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从而揭开了被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信息革命的序幕。这场革命试图改变信息的搜索、开发、分析、加工及传输,带来一种新的经济繁荣,并使这个世界正以一种更加深刻、基本和持久的方式日益美国化——美国的文化在世界各地占支配地位。美国的真正“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厂和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美国在许多主干行业创造了特有的商业文化。这种文化最终在商业竞争中支持了美国的份额。

英语在推动“世界的美国化”上,起了重大作用。

尼葛洛庞帝曾经有过一段评述。传真机一向被认为是一种为我们做生意的方式,甚至为我们的个人生活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的电信媒介。但尼氏却说,它是信息风景线上一个明显的污点,等于向后倒退了一大步。因为传真件是电脑无法读取的,电子邮件与之相比,不仅享有数字化的好处,而且更具有对话性。举例来说,当你传真一个电子数据表时,你能够传送的只是它的图像而已。但是如果你采用电子邮递的方式,你等于传了一张可以编辑的电子数据表给收信人,他可以在上面随意操作、提出问题。

传真是日本人的遗产,但这并不单纯是因为日本人很聪明,能够生产出标准化的、比别家更精良的传真机,就像录像机一样;而是因为日本人的文化、语言和做生意的习惯都有非常形象化的倾向。他们使用的汉字的图形性使传真的发明水到渠成。由于当时电脑能识别的日本文字寥寥无几,因此采用传真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对于像英语这种符号性的语言,传真简直就是一大灾难了。

英语不过使用了26个拉丁字母,10个数字和少量的特殊符号,从8个比特的ASCⅡ码角度来解决通信的问题,要自然得多。考虑到电脑的阅读能力,英语的优越性清晰可见。尼氏因此为互联网络击败传真机而欢呼。

互联网络通信使英语成为每个人的第二种语言,甚至,像玩笑所说的,它就是为英语而开的。这是不是就是通天的巴别塔?我国学者刘东说,互联网络这只巨大的蜘蛛,已在逼迫所有非英语世界的人们都去重温都德的《最后一课》,或者把全球都变成英语国家的“主场”了。在都德的故乡法国,雅克·希拉克总统也就语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公开谴责当前这种他认为是加速“世界文化大一统”的趋向。他警告说,到处使用英语会造成“母语的消失……从而引起一个民族开始消亡。”文化部长菲利普·杜斯特-布拉齐在谈到“语言政策”时说:“几个世纪前,我们入侵别的国家。下一场战争是网络空间争夺战,我们必须让法国进入互联网络。”法国计算机研究所的阿兰·卡里斯唐把这场在互联网络上抢占一席之地的比赛比作是一场“新的殖民战争”。

网络资本主义

美国在互联网络的发展中占有当然的主导地位,今天,世界6大计算机厂商中有5家是美国公司。英特尔公司主宰着全球的芯片生产,而微软则执软件业之牛耳,摩托罗拉在移动通信方面独占鳌头。所有这些公司都在充分利用自身的实力,侵占国外未经开发的市场。每100个美国人现在拥有32台电脑;而在印度,每100人只有1台电脑,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怎能不令美国人垂涎欲滴?

1996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新的电信法,允许有线电视、长途电话与地方电话公司跨业经营。“法案的通过,推倒了美国电信业的柏林墙,”致力于推动信息业发展的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如此形容。它将打破美国电信业的现有格局,但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美国国力的再次升级,意味着整个电信市场将创造出360万个新工作机会。

同时,开放竞争将导致更低廉的通信成本,厂商将提供更好的服务以适应竞争;网络传输带宽也将大幅度提高,使传送多媒体讯息成为可能。

在美国西海岸,有4个孩子却装了5条电话线的普通家庭比比皆是,因为每个孩子都要占用一条电话线,作为与玩伴在网络上聊天沟通的工具。1995年是美国新装住宅电话线路增长最快的一年,拥有一条以上电话线的家庭增加了一倍,在美国家庭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6%。从事市场研究的扬基集团通信分析家弗雷德·沃伊特预计到2000年,美国9700万个家庭中的一半将拥有两条或多条电话线。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酝酿已久的信息时代的几股力量终于形成一种社会现象。信息传输方式的改变可以从一个方面很清楚地观察到:调制解调器的热销。据估计,世界范围内调制解调器的平均销量在1994—1998年将达到17.2%的年增长率,欧洲一地的增长率可达22.4%。今后10年里,发达国家将会普遍赶上美国的水平。专家预测,到2003年,美国个人电脑拥有率将达到57%,英国也会达到同样的比例,而德国甚至会更高。

回首亚洲,新加坡正努力建造一个光纤网环绕的“智能岛”,而日本则倾全国之力,准备以信息建设为“第三次开国”做准备。由科技所发动的信息革命,正迅速改变国家竞争的面貌,将全球推向两个极端:信息强权与信息弱国。而其关键就在于信息的获得、管理与运用的能力。

互联网络已经超越国界,从国际金融、商业交易、政治活动到文化艺术的信息流通正在迅速扩大。控制互联网络,就是通过覆盖全球的网络来控制世界上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控制财富和国家安全的源泉——信息,从而控制世界。在克林顿政府、华尔街以及硅谷联合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已成为美国的全民行动。美国的真正意图是完全控制高度发达的电信和信息网。这种现象被日本一家名为《选择》的月刊称为“美国式网络资本主义”。该刊指出,“美国现在的重点是,以可以创造无限财富的互联网络统治者的身份称霸,”“世界正在以互联网络代表的信息通讯网络发展和实现市场自由化的潮流中向‘网络资本主义’转变。”

信息贫困

由北欧国家赞助的非政府组织帕诺斯研究院发表报告指出,全球电脑互联网络的使用,七成集中在美国,而非洲国家则不到一成。信息大量集中富国的结果,使得信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另一种形式的贫困威胁——信息贫困。

以非洲为例,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非洲因电信业落后被人们视为“通信沙漠”。目前,非洲还没有自己的通信卫星,整个非洲电话拥有量也仅占世界电话总量的1%,其中不少国家每1000人中只有1部电话。

非洲国家中只有12个国家同互联网络联系在一起,从联合国到世界银行以及国际商界和学术界都警告说:除非非洲快步进入现代通信,否则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洲将有可能永远被世界所抛弃。

然而,新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恐惧,也有福音。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这样的世界里:每18个月电脑芯片的威力增加一倍,其成本却下降一半。一些分析家认为非洲虽然起步晚却充满了诸多良好的机遇。“非洲在铜线电缆上未耗巨资,在一定意义上这正好是一个优势,”一位世界银行负责通信的专家说道,“他们可直接跨入采用光纤电缆和无线通信的时代,而且一旦成功,他们即将成为世界的领头羊。”

如果这样的说法成立,也就应了一句古老的谚语:隧道的尽头是光明。但也有很多人对Internet将把我们带向何方深表忧虑,他们称:光明的尽头是隧道。

“蜘蛛还是苍蝇?”互联网络上一个不知名的征文比赛,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题目。当网络正在改写全球竞争规则时,是做网络的主人、掌握信息的力量?还是做一只深陷网中、无助且无法自拔的苍蝇?这道选择题将考验地球村里的每一个人。

数字化生存:世界的美国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