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付款,值与不值细思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张晓莉)

分期付款,值与不值细思量0

今年四五月间,北京勺海市场调查公司就人们的分期付款意识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沈阳、西安7城市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接受分期付款的人加起来有41%,数未过半,却也不容人忽视,不过意愿与实际的购买行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上海已有70家商店开办了分期付款业务,涉及的商品包括电脑、家具、钢琴、家庭装饰用品等。几年下来,顾客却仅1万名。相对于上千万的人口,不能不说分期付款受到了冷落。究其原因,除了传统观念,恐怕15%的手续费是一大障碍。

“998,空调搬回家”,“用一部中档彩电的钱把车开回去”,这样的广告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吗?不过,提前拥有也要付出代价,比较一下每次付款的总和与实际价格,就会知道时间的含金量。

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对商业银行的该项业务有明确规定。细心人发现若能申请到公积金低息贷款,即使按较高的年利率5.33%计算,贷款人仍是有利可图,因为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7.47%,利差2.14个百分点。若购买价值20万元的住房,贷款70%,每年可有近3000元的利息余额。分期付款不仅可以提前入住,竟还有利可图。不过若申请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10年以上贷款利率比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出8.42个百分点,同样是上面的例子,一年倒补贴1万多元利息,如果贷款期限是20年,光多付出的利息就已与原房价持平。

在宣扬提前拥有,倡导新的消费观念的同时,利息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掉了。在分期付款发展形式已较成熟的地方,它甚至被商人利用,以障眼法欺骗消费者。或者不标明利率,或者利用人们专业知识的欠缺在利率问题上玩文字游戏,告诉你15%的利率,实际你支出的可能是25%或者更高。

国内的分期付款刚刚起步,商人们想以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担心放出的货款收不回。与国外相比,目前我们的分期付款利率并不为高。但是高低总要相对一个标准而言,风险可以量化。当人们开始在意利息的时候,他有理由清楚这笔钱花得值还是不值。

利息的多少并不是衡量分期付款质量的唯一标准。由于时间因素的参与,问题就显得复杂起来,如果预期商品价格上涨,利用分期付款则能保护自己的利益。近两年分期付款购买钢琴的家长对此深有体会,一年中,价格上涨了两三次,多付出的利息刚好抵消了涨价因素。若用这个观点来看,买汽车的人可能会慎重一些。从去年开始汽车价格一路下跌,如果既多付了车款,又交了利息,真正拥有时却是贬值的商品,的确不划算。

值与不值的另一说法为区分属投资还是纯粹的消费。由于投资大多意味着一段时间之后的回报,即使多付点利息也值。购买住房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投资行为。事实上也的确如此。5年前,政策性公房标准价每平方米250元,去年已涨到了600多元。不知是否出于这种考虑,在贷款买房还是买车的问题上,人们更倾向于前者。勺海公司的调查结果是,倾向于分期付款买房的占63%,买车的占19%,买高档家电的占11%。

事实上,住是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特别是目前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并无太多选择的余地,首先是需求,投资可能只是顺带的结果。这倒很符合分期付款这一事物产生的初衷。它的前提是生活必需,一时无法全额支付,日后具备完全清偿的能力。

一般说来,分期付款是供大于求的产物,它对消费欲望的刺激不可低估,1919年美国汽车赊销信用额仅3.04亿美元,5年后就上升到13.8亿美元。分期付款无疑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消费方式,然而在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前,人们需要更客观地把握自己,在潇洒的同时,少一点寅吃卯粮的沉重。 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