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微软”和“反托拉斯保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胡泳)

“微软”投资“苹果”的用意

1997年8月6日,“微软”向苹果公司注资1.5亿美元,获得了“苹果”至少3年内不得出售的无表决权股票。“微软”和“苹果”这两家长期以来的对头开始结盟,虽然这被视作苹果公司的创建人史蒂夫·乔布斯的一个惊人之举,但媒介普遍认为,这一交易的最大赢家是比尔·盖茨:区区1.5亿美元(“微软”手头拥有的现金达91亿美元)的付出为他带来丰硕的回报:“苹果”决定在其操作系统中捆绑“微软”的浏览器,这打击了网景公司;双方共同开发Java应用,冷落了Java语言的原创者太阳公司;最为重要的是,盖茨此举为“微软”上了一道“反托拉斯保险”。

道理很简单:花点钱帮助对手生存下来,会减少美国政府对“微软”垄断电脑市场的担心。近年来“微软”多次成为反托拉斯部门的调查对象。

说到扼杀竞争对手,世界上恐怕没有一家公司比微软表现得更狠。他帮助“苹果”是因为,让虚弱的“苹果”苟延残喘比让“苹果”落地死亡更符合“微软”的利益。

为了弄明白这一点,让我们以小儿麻痹症疫苗为例。为了生产这种疫苗,需要减弱小儿麻痹症病毒的毒性;这个一度极具危险的东西得以在刺激病人的防疫系统的同时,又不伤害病人的身体。“苹果”目前的样子很像一个减弱了毒性的反托拉斯病毒:它的操作系统曾经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的危险的敌人,但多年来,“苹果”的毒性被减弱了:它勉强存活下来,足以使“微软”免于受到违反反托拉斯法的指控,但又远远不能强大到对“微软”造成致命的威胁。

如果“苹果”完蛋了,“微软”的麻烦可不小。“苹果”风光不再后仍然得到技术人员和新闻媒介着魔般的关注。可以想见,如果它停止生产计算机或完全垮掉的话,美国政府的反托拉斯官员一定会在巨大压力下,再次对“微软”发难。“苹果”的灭亡会使“微软”的其他对头涌入法庭。恐怕仅仅诉讼费都要比购买“苹果”股票的花费要多得多。

反托拉斯法过时了?

每一个产业在它的黄金时代,都会产生一些巨大的企业,它们的触角无处不及,因之引起政府的密切注意。

今天,在信息革命如火如荼之时,聚光灯打在了“微软”身上。它利用对Windows的控制,进一步控制了几乎所有的重要软件市场。

然而,规范者一度用来规范工业时代的巨头如标准石油公司的法律,很难应用于“微软”这样的公司。反托拉斯法还是铁路大亨的时代制定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专员克里斯汀·瓦尼说,在多变的形势下,“法律无法跟上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软件领域。等你确定某种行为不利于竞争时,它也许早已失去实际意义。”

在数字化世界中,生产成本近于零,垄断者通过降价而不是涨价来扩充自己的力量。无形的东西,例如技术标准和公众认知,要比过去那种老式的手段,如控制供应和销售渠道,更加迅速而有力地影响市场。

现在,美国司法部开始通过一个经济学的鲜为人知的新分支来理解市场力量。它建构在一种叫做“网络效应”的概念上,也许能够为政府提供对“微软”这样的公司迅速采取行动的法律基础。

反托拉斯法的执行一向受政治和民众态度的影响,目前公众是否会支持政府对美国最成功的技术公司之一采取行动,尚不很清楚,对于这样的行动从长期来看是否会使高技术产业和整个经济受益,也众说不一。

“微软”与“网景”间的争斗鲜明地展示了法律上的这种窘境。“网景”是第一家将浏览器商业化的公司,其产品Navigator迅速成为标准。“微软”不甘落后,很快推出自己的浏览器InternetExplorer与之抗衡,并向网络服务供应商许以金钱上的诱惑,让他们采用“微软”而不是“网景”的软件。

反托拉斯律师认为,“微软”使用了不正当手段,试图垄断浏览器市场,完全有证据对“微软”提起诉讼。但根据1905年最高法院的一个判例,除非“微软”的意图“得逞的危险很大”,否则无法立案。

对反托拉斯法的传统理解是,如果一家公司未能占据50%的市场份额,就难以判定其意图具有“得逞的可能性”。虽然“微软”的浏览器销售上升很快,但还占不到整个市场的20%。

但如果司法部迟迟不采取行动,“事情可能就难以挽回”,加里`里贝克说。里贝克是一位代表“网景”和其他“微软”的对手提出反托拉斯诉讼的律师。“‘微软'试图利用现有的垄断阻碍新技术的引进。如果允许‘微软’在自己的操作系统中嵌入它自己的浏览器,他们会把内容、微软网络(MSN)、金融交易、旅游服务等各种东西都捆绑到一起。他们有一项垄断公司进入的每一个市场的战略计划。”

正是在这里,出现了所谓的“网络效应”。

数字化生存:“微软”和“反托拉斯保险”0

“胜者全得”的经济

例如,Windows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微软”说服上千家软件开发商为这一操作系统开发产品,因为它将成为下一代个人计算机的标准操作系统。而与Windows兼容的软件产品的广泛普及,反过来又加强了这一操作系统的吸引力,从而不断扩大了“微软”的市场份额。

这种现象被经济学家们称之为“胜者全得”。“胜者全得”的力学正在几乎每个行业起作用,改变着竞争条件,颠倒了供应商与顾客之间的传统关系,并把市场份额集中到效益最好的生产者手中。

这一力学的背景是专门化和技术的迅速变革。专门化把广泛的行业变成大量越来越小的专门市场,而技术的迅速变革使各专门市场中表现最好的公司能在全球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推动这一切的是一种极度的竞争,这种竞争加快了变革速度,并把变革带到经济的每个角落。

现在,在某个市场名列前茅的公司在全部销售额中占1/3或1/2的现象并不罕见;而在以前,人们会认为这样的市场份额很少见,甚至是非法的。

十多年前,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韦尔奇对经理人员和股东们说,如果他所拥有的很多部门当中,有的在市场上不排在第一、第二或第三位,他就会把它们卖掉。他这样做了,于是通用电气繁荣起来。今天,韦尔奇的格言已经成为董事会的信条。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说,在这一“全面竞争”的时代,韦尔奇的告诫可能有些过时:即使在某个市场名列第三也不再能确保公司存在下去。他说,早些时候,大部分竞争都是在技术和生产工序大致相同、工人的工资几乎相等、原材料价格也基本一样的公司之间进行的。生产线惊人地相似,市场份额变化缓慢,发起全面的价格战对任何公司都不利。

但新一代的公司打乱了旧秩序。这些公司围绕狭小的市场部门调整从产品设计到生产、销售等一切活动,从而避免了许多无效的妥协。

市场支配力的集中对美国经济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联合果品公司和伊士曼柯达公司就控制了全国几乎所有的香蕉和胶卷。但是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随着经济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向“胜者全得”的竞争发展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地加强。一个原因是大越来越受益。

在新经济中,固定支出,特别是精密机器以及研究和开发的固定支出在推出一种产品或提供一种服务的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为较大的公司能把这些固定成本分散在更多的产品上,所以与较小的竞争者相比,它往往能获得巨大的成本优势。

另一个因素即“网络效应”,它与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与生产成本有关,正把“胜者全得”的过程推向新行业。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或者一个用户与另一个用户之间一定程度的相互联系性是这些结成网络的市场有别于其他市场的特点。有些人可能会把这些市场称之为“自然的垄断”,即在这些市场上,要靠一家生产商来提供最高的效益和最大的方便。

微软公司在台式计算机业居主宰地位,其根源在于先前的一种垄断——IBM公司的垄断。是IBM公司决定采用微软公司的DOS系统,才使之成为计算机行业的标准。

盖茨对正在进行的针对“微软”的反托拉斯调查感到担心吗?他声称绝不。“这一行业是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价格正在不断地下降。反托拉斯法的宗旨是寻找这样的经济领域:竞争的匮乏导致价格的上扬,因而不再具有创新能力。但在我们的行业中,投入新开办的软件公司的资金源源不断。你去加利福尼亚看一看,那里每个人都驾着法拉利——当然不会是每个人,但你知道,在那里挣一辆法拉利不是什么难事。”

“微软”与“网景”的桌面之争

下一代的浏览器都将不再作为单纯的浏览工具,而将彻底改变人们熟悉的视窗用户界面。在“微软”的计划中,桌面就是你的浏览器,你可以用它查阅本地的服务器或互联网上的数据,而“网景”则计划在桌面上建立一个基于JAVA的环境,你可以登录到任何网点使其成为启动和查看其他应用程序的首选环境。这两种做法都将使网页上的内容直接进入到你的视窗桌面中,根本改变人们观看网页和电脑的方式。

互联网上登陆火星

国际互联网已日益成为一个巨大的多功能平台。不久前,美国太空总署将探路者号登陆火星的全过程以虚拟实境的方式在网上向全世界公布。在其制作者VRT公司的网页(www.cy-berlin.de)中含有数个精致的虚拟实境场景,包括从火箭发射到接近火星乃至降落的整个过程。通过专门的浏览器,参观者可以亲自驾驶旅居者号到火星去探险,甚至可以看到旅居者号在实验室内运作的情形。看来,虚拟实境的发展将成为互联网下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

《网上创世纪》

在C&C和Diablo的喧嚣过后,下一颗游戏界耀眼的明星必将是《网上创世纪》(UltimaOnline)。作为具有17年历史的经典角色扮演游戏,创世纪的网络版将把玩者带入真人互动的多人游戏世界,在不久前互联网上的Beta版测试中,其单个游戏组的游戏人数曾达到近3000人之多。此时,游戏已完全脱离了以往游戏的范畴,而成为真实社会的一种映照。对于游戏设计者来说,处理好数千人在同一世界中的逻辑关系和玩者不可预知的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化问题,无疑是一件艰难的工作。据说在测试中,该游戏的设计者——其在游戏中的角色具有天神一般的属性——就曾因为程序设计的失误而被一个不知名的玩者刺杀,而这也为此游戏增添了一分传奇色彩。(钦铮) 网景数字化生存苹果公司

上一篇: 警察也需要警察
下一篇: 股票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