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情书和誓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胡泳)

数字化生存:情书和誓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0

怪异的动作、怪异的声音、怪异的表情,未来性爱——一个怪异的组合

性和电脑的结合

性在美国随处可见——书籍、杂志、电影、电视。乃至公共汽车站牌的香水广告上,都有性在诱惑着人们。它被印在电话色情服务卡片上,然后塞进汽车挡风玻璃的雨刷中,它被拥有强壮体格和硕乳丰臀的男女色情明星们表演出来,然后在街头的录像出租点以4美元的价格租出去供人们消遣。对性欲的公开展览,美国人早就习以为常,以至于视若无睹。

然而,性和电脑结合起来,却似乎令他们有些惶恐不安。

一位母亲在《新闻周刊》上发表文章,讲述了她的亲身经历。她刚把家中的电脑与网络接通时,全家3口都十分高兴。父亲可以用它来管理投资、计划旅行,她自己是一位作家,网络无疑可以为她搜集资料带来很大方便;12岁的女儿则十分兴奋地投入与全国各地孩子们的网上闲聊中。

起初,父母还在孩子闲聊的时候去检查一下内容,当他们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些年轻人的话题时,也就放了心。然而,母亲很快在报纸上读到一些“网上诱拐儿童”的报道,即成年男子在网上以十几岁男孩的口吻打出信息,诱拐孩子到外地。

母亲立刻找来女儿,讲述了这些故事。她告诉女儿,在网上的儿童闲聊室中,可能确有一些心怀不轨的家伙,欺骗性很强却无从发现,所以每次上网都要提高警惕。

女儿听后说,“妈妈,我觉得你应该禁止我再进闲聊室。”而母亲并不想惩罚她,只是想教导她学会自我保护。只是到了后来她才意识到女儿当时确实不是在开玩笑。

不久以后父母发现他们在学校是好学生、在家里也一向乖巧的女儿和她的同伴在向网上发送这样的讯息:“有谁想和放荡的女孩谈话吗?”“放荡的女性寻找性感的男性。”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把女儿送到一个糖果店中,给她一兜钱,却告诉她不要买任何东西。

深夜,在女儿熟睡之后,父母坐到了计算机前,输入女儿的口令后,屏幕上显示:“你有邮件”。十几条讯息都写得晦涩难懂,但旁边却有一个小小图标,表明邮件附有图片。

两人开始下载图片,这需要点技巧,幸运的是,女儿还不懂这一套。待图片下载完毕,父母都是大吃一惊:屏幕上都是不堪入目的性交场面。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可以肯定地说。这些信息是她无法正确处理的。

电脑黄毒之所以让人害怕,正是因为它的隐秘性——可以静坐家中,下载那些你认为带劲的图片,不必再到成人书店或成人电影院去,也不必担心受到他人的嘲笑。电脑可以满足一个人最疯狂的性幻想。难怪父母和老师们如临大敌,因为孩子们的心理和情感还没有成熟到能够抗御这些性幻想的冲击的程度。

这大概是阿尔·戈尔(AlGore)提出建立“把美国每一所图书馆和学校都连接起来”的信息高速公路时所始料不及的。当孩子们连上了线,他们将会看到人类性欲中最复杂的一面吗?他们会成为出没于电子闲聊室中的儿童性骚扰罪犯的猎物吗?

像詹姆斯·埃克森这样的保守派参议员抓住这一点大作文章。他一直致力于使美国国会通过《通信正派条例》,条例的要点是,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公共计算机网络上传播或容许传播“具有猥亵意味的与性相关的材料”将被视为犯罪,违者处以25万美元罚款和两年徒刑。与埃克森一起提出《通信正派条例》的丹·科茨参议员耸人听闻地说:“Internet仿佛把色情店开到孩子的卧室中,却告诉他们‘不许看’。”埃克森则警告说:“如果现在还不采取行动,色情传播者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受益者。”

《花花公子》(Playboy)杂志春色无边,艳名远播,它的网址据说也是网络上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时代》报道,该网址一周接待470万次访问,比较一下:著名博物馆史密森学会陈列馆的地址,7周才接到190万次访问。《花花公子》的电子版与印刷版相比,有点新的特色:可以更加了解月份玩伴女郎,除了欣赏她的照片外,还可以听到她和你打招呼;网上还贩卖花花公子的光盘,以及网络美女的选拔实况,“保证让你看得两脚发软”。

但这并不代表“电脑黄毒”的特点。电脑黄毒的过人之处在于它的广泛性和集中性。在Internet的色情博物馆中,你可以下载各种刺激性图片,比《花花公子》10年的照片加在一起还要多;一天之内,你可以读到比《阁楼》(Penthouse)杂志一年的读者来信还要多的色情故事。性话题的分类也很详尽,你尽可以选择最合自己口味的东西。无怪乎埃克森说Internet使《花花公子》看起来像星期天读物。

新瓶装旧酒

看过小蓝本的人也许会疑惑,人类是否进化成了高等动物。其实埃克森们倒也不必如此惊恐,自从人类被赋予了想象力,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性幻想。电脑黄毒,从根本上说,不过是旧的性幻想之酒装在新的电子瓶中罢了。

像所有的新媒介一样,Internet从两个似乎是永存的话题中汲取能量:激进政治和性幻想。任何新的交流手段在发展之初都离不开它们,直到这种手段变得流行而廉价之后,它们的能量才逐渐消失。

印刷机一直用来印刷革命性的小册子,例如汤姆·佩恩的《人类的权利》和托马斯·杰斐逊的《独立宣言》;但同时,它也造就了色情文学,例如今天被视为色情经典的马奎斯·德·萨德(MarquisdeSade)的《所多姆城的120天》因之得到广泛传播,最后衍生出“施虐狂”(sadism)一词。

在19世纪,摄影术使我们得以保留历史伟人如林肯的形象,但它也出产了“淘气的”偷偷交易的照片。可以肯定的是,第一个色情电话,是在贝尔电话公司铺设好第一条电话线之后没有多久就拨通的。

电影刚刚诞生不久,就开始有色情片私下流通。录像机的畅销,与《深喉》(DeepThroat)这样的色情经典片制成录像带发行几乎同步。手持摄像机进入千家万户,并非仅仅因为人们想录下假日旅行或是宠物的特技,大约有不少录像带是在卧室里拍摄的。这些技术创新推动了色情制品在大众之中的广泛传播,简·方达饰演的《未来女孩》巴巴拉曾给人深刻印象,她为了达到性高潮,曾进入一只大桶中让人猛烈摇晃。

现在轮到电脑了,这一炙手可热的新媒介当然难逃此劫。电脑化空间里的色情内容越堆越高。不错,有许多人通过电脑相爱、相遇(注意这个顺序)、结婚、生育,作为社区的成员过着正常的生活。但是大多数浸淫于电脑性爱的人是为了寻求一种“自由”。电脑性爱的一个最大优点是,每天你都可以遇到、甚至成为新人。只要你掌握了相关技术,你可以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秘而不宣,没有人能找到你。既然无人能看得见,你当然不必总是仪表堂堂。从某种程度上说,你可以去经历和理解你在真实生活中永远也不会去尝试的生活方式。当然,电脑性爱的安全性也是无与伦比的。电脑化空间传播的唯一病毒是电脑病毒,尽管它们也很烦人,但却不会像艾滋病一样要你的命。

只有两点让人泄气。一是在Internet和成人电子公告牌上,所有用户都会看到和听到充满色情的内容,其中有些人不会喜欢它们。知道这样的东西在网上传播,会驱使许多人对它采取某种行动。另一个问题是电脑性爱会使人上瘾,并成为花钱的“无底洞”。

未来的迷狂

这到底是好是坏?任何一项技术都没有像互联网络这样给人提供了如此广泛的隐蔽的性行为的可能性。伦敦《观察家报》(TheObserver)的一位作者勾勒出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未来性生活画面:在未来社会,来自各个阶层的数十万男性女性每个星期五都会前往当地的电脑角。随着数十万鼠标的吱吱作响,互联网中放荡的性生活开始了……

未来的性究竟会是怎样的呢?是电脑空间中的历险行为?或者,在未来色情幻想的黄金时代,男人不愿向最好的女朋友和心理医生倾吐心声,却对着电脑诉说衷肠?抑或是,人们逃离了现实生活,完全陷入孤独之中?

未来的性似乎与技术无法分割。凡是自认为有点想象力的人都不愿意承认,50年后还会有两个人躺在一张床上,以怪异的动作、怪异的声音、怪异的表情,从而达到性爱的顶峰。不再有肌肤相亲,也不再有人借助于爱情进行诱奸。单从技术角度出发,一个处女可通过互联网与一千个男人发生性关系,但她永远是个处女。

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预言,到下一阶段,早已出现的电脑性爱将会得到传播。“那不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交合,而是想象、意念和思维上的融合——这一切发生在一个人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电脑之间。”

他的预言已开始逐步实现。台湾艾生资讯公司已经在初步实验“虚拟做爱系统”,公司总经理林政宏甚至自豪地说:“这套系统全世界只有我们开发到不错的阶段。”

“我们运用老祖先的智慧,如古代的针灸穴道,结合了电脑科技,利用电磁波来刺激人的感觉神经,从而引发快感。”林政宏说,“在有些非科学的领域,外国远比不上我们资源丰富。”

在实验中,男性实验者必须带上虚拟现实专用头盔及眼镜,身上接上电子线路,这时三维画面中,出现了一位裸体的女郎,正对你做着挑逗和爱抚,随着剧情的节奏,电脑控制的电子线路会传送电波,让你产生感官上的兴奋。

这倒应了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说的话:“关于虚拟现实中虚拟的性体验问题,有许多臆测(或一厢情愿的想法),而且势所必然地多于对虚拟现实其他用途的臆测。性体验赤裸裸的内容和信息本身一样古老。怎样将新技术应用于这最古老的欲望,从来不需要很多时间。”有人预测,虚拟性爱系统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迅速发展的产业。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要想区别真实和幻觉是不可能的。”对于电脑性爱的尝试者来说,根本不必作这样的区分。为了满足头脑中越来越强烈的快感需求和无边的想象,他们甘愿抛弃身边的男女,而钟情于电脑。性欲,一度作为疯狂的原始自然力让人赞誉并让人恐惧,在电脑面前,现在却陷入了迷狂。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情书和誓言的时代也许一去不复返了。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