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汽车提前报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张晓莉)
中北公司是京城里规模不小的一家出租汽车公司,有四五百辆车,一水的80年代中期产的日本尼桑。严格地讲,现在这些全都是报废车了。规模更大的首汽集团,3000多辆车,达到新报废标准的占一半以上。不过中北公司的尼桑全都包出去了,首汽的皇冠也还在北京的大饭店间穿梭。中北汽车公司技术队长杨民说:“我们在等政策。”
使这些出租汽车公司的形势一下子变得严峻起来的是今年7月18日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内贸易部、机械工业部、公安部、国家环保局6部委局统一制定颁布并开始实施的新的《汽车报废标准》。
与11年前制定的标准相比,新规定的汽车累计行驶里程和使用年限明显缩短。按照车型和用途,行驶里程由原来的40—70万公里缩短为30—50万公里,使用年限由10—14年缩短为8—10年。
“中北”和“首汽”的问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更新这么多的车。钱和车两下里都还没有着落。“其实,我们的车车况还很不错,尼桑新车规定每百公里耗油13.5公升,我们现在的车才耗10公升。”中北公司的杨民技术队长介绍说,“不过国家规定了,该报废就得报废。现在只有个大框框,细则还没出台。对我们这样的大企业,国家不可能没有特殊政策。我想,至少还能再跑明年一年。”
同样在等政策的还有卖旧车的人。报废于旧车本来就是个敏感的话题,新标准的出台对旧车的交易无疑造成冲击。位于菜户营桥的北京市旧机动车交易市场的王燕乐经理眼看着7月中旬以后,二手车的买卖越来越清淡。现在1982年的车仍然可以办理过户手续,但是虽然价格一降再降,1990年以前的车已无人问津。即使准备买辆旧车,也没人打算就开个一两年。
那么新车的交易是否也会受其影响呢?事实上,相当多的人有这种顾虑。但也有人认为目前国内的汽车消费还是以公车消费为主,所以不必担心因为新标准出台而没人买车。目前这种理由也许还成立。不过,在一些大城市,私人购车量已不容忽视,北京7月,私人购车742辆,占总成交量的八成。
在首都机场工作的李迪,毕业3年一直开着奶奶家的一辆北京吉普,他想结婚时要有一辆像样的自己的车。在对车型、价格、付款方式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之后,他选择了“富康”或“捷达”,十五六万。后来在报纸上看到有关新标准的介绍,他就又算了一笔帐。如果还可以开15年的话,15万元的购车款每年均摊1万元,加上每年的汽油费及各种维修养护费,一辆车一年的费用2万元,现在只能开10年,费用一下子增加了5000元。这是从年限考虑。李迪买车的主要用途是一早一晚上下班不必再去挤公共汽车,当然也为了高品质的生活,有时间有心情的时候去接近一下大自然什么的。可是李迪观察周围已经买车的人,一年最多开1—2万公里,奶奶家的吉普一天不闲着,一年也就跑了3万公里。这样乘上10,到达报废年限时,不过二三十万公里,距离规定的50万限额还有好大一截呢。
内贸部全国汽车更新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张先生介绍,新标准已经酝酿几年,以此衡量,目前已达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在180—190万辆。这些超期服役的汽车在环境、交通安全,以及能源等方面造成了很大危害。像北京主要街道路口人行横道处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已超过国家标准的1.6倍和3.48倍。而报废车的尾气排放量是正常车辆的1倍甚至2倍。大量该报废而不报废的车造成的危害也早已引起了媒价的关注。去年底,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组就此做了专题报道。报废车的帐算起来并不简单。
如此说来,人人都应该关心这个新的《汽车报废标准》。真实的情况是,一般人,大多数骑自行车,跟在汽车后边闻味儿只会感到心情很糟。即使有车的人也并非个个在意。真正的有钱人,只担心在品牌和型号上落了伍;开“小面”的人三四年下来,你不让他换,他也换,维修费太高了。
阿尔弗雷德·史隆——使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茁壮成长的关键人物——曾经描述了汽车产业所要经历的3个不同时期:第一阶段只有“阶级”市场,由于汽车高昂的研制费,只有少数特权阶级才负担得起。第二阶段是“大众”市场,由廉价的基本交通工具的概念主导。而第三阶段是“大众阶级”市场,汽车将越来越好,并呈多元化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始终同人们的钱袋紧密相关。这在日本同样得到了印证。1986—1990年,日本人荷包丰满,对新车情有独钟。到了1992年泡沫开始破灭,人们意识到从前乱花钱的不明智,对车型追新逐异的兴趣减退。
尽管1986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微型车波兰的菲亚特126P,售价仅9700元,但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上仍颇多“阶级”气氛。同一年出台的《汽车报废标准》没有理由受到如同今日人们的注意。
小李在考虑了提前报废的因素之后,买车的决心没有动摇。一辆北京吉普使他无法再恢复以步代车的日子,他把购车的档次降到了“夏利”或“奥拓”,“这种车开个8年10年,也就到头儿了,正好发挥完潜能。到时候再换一辆。换什么?没想好,不会是‘夏利’了吧。”
所谓新闻热点,说说也就过去了。不过像新《汽车报废标准》这样的新闻,晚一些时候出现,可能只会成为版面上的一条消息,没人再提起。现在谁还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呢?汽车制造商们会为各种钱袋及目的设计越来越棒的代步工具,人们也乐于充分享受科技的进步。 汽车报废车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