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远不远?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恒指”远不远?0

危险不危险?

有没有听说过“恒指”,或许没有。有没有听过“恒生指数”,大部人听到过。若再问没听过的人看过香港肥皂剧没有,想必看到过。

肥皂剧跑不了恩恩怨怨,打打杀杀,这是一贯的套路。故事的结尾高潮部分往往是在荒野里,或废车库里,正邪双方直面相对,中间再加上个女主角做人质。在这样的情节里,道具是枪,赌注是生命。

《大时代》里的枪却不再决斗双方的手上,而是在股票市场上。海湾地区某小国发生战争,刘青云扮演的方展博赌美国不会干涉,战争打不起来。以丁蟹为首的五蟹家族却坚信香港股市在一路下滑之后还会下跌,他们把全部财产都做了恒指的空头。

真相大白,丁老蟹跳楼了,方展博的杀父之仇得报,手中持有的多头头寸也使他在日升几百点的大行情中疯狂获利。

恒生指数是香港恒生银行1969年推出的,而指数期货却是在1986年,那时的恒生指数才一两千点,按《大时代》的细节,一日暴升几百点后也不过2000点。几百点能令人自杀,完全在于它无可比拟的杀伤力。

“恒指”的一手合约相当于当时的点位再乘以50港元,2000点时合约价为10万港币。合约持有人的持有成本却要比这小得多,几千元就能拥有一手合约,保证金杠杆率不足10%。如此一来,几百点相对于2000点的跳跃会给股票持有人带来两位数的回报,合约持有人的收益还要翻上十倍二十倍。

五蟹家族做反了方向,而且是以最后一搏的心态押上全部财产,自然经受不住这一击。

“恒指”如枪弹,威力可见一斑。好赌似乎是人的天性,既然指数期货比普通股票来的刺激,投资者中不安分的自然愿意一试,试成者,事半功倍;不成功,只怪自己运道不好。自“恒指”期货推出,香港人便为之痴迷,期交所绝大部分成交都围绕在指数身边,近年来日交易量在18000万张,超过联合交易所的股票交易量。偏爱指数的交易人不免津津乐道:80年代初,香港股市才1000点,到现在已破了16000,十几年几乎一年涨一倍,持股者当然获利甚丰。但若持有指数,一年涨的可就不是一倍,而是十几倍,两相比较,显出指数期货的高回报。

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远在万里之遥的香港股市成了最大的受害者,10月26日一天,“恒指”即跌去1120点,跌去股价的1/3。而10月之前,香港股市已连续上涨一年有余,至10月1日达到了历史性的高点3960点,累积升幅超过83%,持资者尤其中小散户已习惯于牛市思维,万难预料市场存在着这么大的杀伤动力。来自台湾的股评家杨威廉回忆往事,心有余悸,自从那次在恒指上损失了120万,他再也不敢炒期货了。“连跌19天,天天挂在跌停板上,还是出不去,眼见着帐上的钱不停地减少,就是没办法”。真实发生的事比虚拟的战争更有戏剧性。

10年已过,香港股市日趋成熟。远在万里之外的一群投资者,却被“恒指”弄得寝食不安。1996年5月,这个仅有30万人口的小城里开了第一家证券营业部,股民的开户保证金开始是5000,开户者络绎不绝,保证金升到1万,还是挡不住入市的热情,最终升到3万,交易大厅里已是人满为患了。按理说,5月入市,边远小城里的股民运气不可谓不好,可从未有过炒作经验的却多是见小利就跑,再涨又不得不追,最终被套在了《人民日报》社论前的高位。

10月,一间来自广东的咨询公司在市领导的剪子下隆重开业,不久,百余名经过培训的经纪人即出现在证券交易大厅,给股民们带来更好的消息:“做‘恒指’吧,涨也能赚跌也能赚,只要看对了方向,就是一本万利。”

半年间,100余投资者被拉去做期货。坐在北商所边上一家期货公司里,40多岁的高岭颇有些欲哭无泪的感觉,他是今年4月去做“恒指”的,算是第三拨被拉去的,开始做的大都是先赚点儿小钱,接着赔个底朝天,高去得晚,但还是遇到了麻烦。这家公司的规矩是:一手保证金15000,高入市时指数在14000左右,一元钱做四五十元的担保,风险度可想而知。

“这么大的杠杆,太过分了。”一位在深圳炒“恒指”的说。深圳通常的保证金是25000,而帐面上应有50000的资金,这样,25000能抗拒500点的波动,一天内爆仓的机率就小得多。

无论是深圳还是兰州还是这座小城,做“恒指”期货都是违法的。今年5月,高岭做期货的咨询公司被公安部门查封,五任经理基本跑回广东,第一任即卷款200万,几经追缴,才追回150万。半年间100余名客户共损失500余万,扒在帐上的80万属于坚持到最后的20位客户,当然这笔钱现由公安局监管。时隔不久,人们在《新闻联播》上看到兰州等地查处7家从事非法境外期货业务公司的消息。7月3日证监会取消11家期货公司经营资格,至此,边远小城的投资者才彻底醒悟:他们上的是只贼船。

泰铢·金融期货和我们的路

现在,我们假设某人手里有5000元人民币,打算到泰国旅行。因为泰铢正处贬值之中,他的钱颇有余裕,但旅行时机还不成熟,至早要到冬天。旅行者迫不及待地把人民币换成铢,换完后,却陷入焦虑中,若铢再下跌,机票钱、饭店费等等岂不要上涨?

汇率期货能帮他避险,只要在买入铢的同时,到期市上抛出同等量的合约,因为现货与期货走势大体相当,这种风险就能避免。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股市,买入股票,卖出股指合约,就能防止股价下跌的风险,当然也享受不到股价上涨的收益。对投机者,这似乎是个毫无意义的工具,但若是巨大的资本运营,“套期保值”就有必要。

金融期货最早源于美国。70年代,各国货币体系纷纷独立,迫切要求有一种避险的金融工具,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筹划推出货币期货合约,受到华盛顿的关注。交易所请来经济学家,阐述汇率期货的好处,诺贝尔奖得主弗雷德曼的文章题目就是《发展货币期货市场势在必行》。

在中国,股指期货一直是投资者的梦想。但绝大多数梦仍做在投机上:不必劳神关注独立的公司,只注意大的经济背景和大盘走势即可;指数股数额巨大,不易受操纵,只反映人气;指数期货交易成本低,无须缴纳证券交易税。

在规范投资商的眼里,金融期货却另有含义。外国金融资本要进入中国,首先想到的是钱是否安全,芝加哥期交所曾推出一系列针对墨西哥与拉美国家的股指期货,现在,针对人民币的汇率品种已经开始运作。1997年9月12日,香港期交所推出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红筹指数)期货与期权合约。“红筹指数的推出,是适应投资者对红筹股的对冲要求,同时也是期交所对投资大众和会员要求的回应。”期交所主席黄钢城说。

在大陆,开创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却牵制多多。7月11日,证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证管部门对死灰复燃的境外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给予坚决制止。至此,弥漫在投资者心目中的一个疑团才逐步解开。

但问题在于,在南方,一些知名的大公司也在做期指,这就使人怀疑,是否香港回归带来了新的变化。有些人妄断,香港回归后虽然两地经贸关系仍保持原样,但会有擦边现象产生,“恒指”即一种。这种想法迎合了部分投机者的热情,但从历次金融风波中不难看出,政府对经济问题自有主张,任何投机行为一旦过度蔓延都将招致禁止。

1994年,海南中商的深圳股指期货吸引了大量投机者,但年中的大行情使很多客户爆仓,终被禁止。海南中商是全国最大的期交所之一,亦不能免。

1995年,各地期交所最火热的交易是国债,交易量甚至超出深沪股票。但恶性事件屡屡发生,终于不可收拾,5月18日,中国唯一的金融期货试点品种国债被取消。

金融期货所带来的问题绝非中国独有,在新兴市场,几乎没有成功的品种。马尼拉国际期货交易所已被菲律宾证券交易委员会关闭。当时亚洲新兴市场只有4种金融期货品种在交易,恒指表现最好,科隆坡综合指数合约日交易只有数百张合约。马来西亚的短期利率债券、利率期货自推出以来只有500张的交易量。

所有期货品种都是有利有弊。推出一个品种首先要利大弊小。“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在流通领域有用,有存在的基础,而外资不能进入中国市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前,金融期货的用处就不大。”这是金鹏期货罗曼丽小姐的解释。美国人迈克尔·戈勒姆则以“告诉你一个保守得很好的秘密”的口吻说,只有6年历史的中国期货业的合约数量比已有130年历史的美国期货业多出26%。中国是全世界期货交易的头号国家,接下来才是美国,然后是巴西,再往下是英国。当然,标准是合约数量而非金额,若以金额计,美国第一,接下来是英国、日本、法国。

“中国有这种高额交易量对境外的投资人有什么用处吗?暂时没有。中国的期货业是对外封闭的,是不允许外国人参与的。这不是法律或规章,是政府的政策,而政策是会改变的。”这是戈勒姆的回答。

“恒指”远不远?1

在交易所,“红马甲”分外抢眼 恒指期货金融期货商品期货开户股票期货培训香港股市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