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胖梨变瘦梨的游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天时)
谁说我像梨?
“8年来,我……”
吃过午饭——午饭吃得不错,有蛋有菜,还有肉,李伟女士很自觉地从办公桌的下面抽屉取出一袋减肥茶,冲了开水,然后心安理得地靠在资料室的软椅上聊天……有点昏昏欲睡……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对于一个减肥者来说!
但李伟女士还是睡着了,午饭后,减肥茶没喝两口,运动计划被第无数次搁浅的情况下,伏在单位的桌子上,睡着了。
李伟女士是这家杂志社的秘书,坐在电脑桌前,电话机旁,坐在资料室的软椅上,基本的工作姿式是“坐着”。生活事业顺遂,心宽体胖。心宽体胖?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士来说,似乎不是一个正面的定语,起码算不上时尚的心身状态。紧张枯瘦虽然被排除在李伟女士对自己的人生设计之外,但却是时装设计的主题。并且李伟女士敏感地揣度出体态背后另一层次的指涉:胖的,笨的,懒的,缺乏自我意识的,不思进取的;瘦的,灵的,勤奋的,强烈的自我意识,熊熊燃烧的成功欲念。
危机意识和改造行动始于8年前,那一年李伟中学毕业,她开始在吃饭时候不仅仅想着吃饭,她计算卡路里,想象中这一筷子红烧肉在皮下转化为脂肪,放下筷箸,她开始绕着楼群跑步。
8年来,从“宁红”到“国氏”、“奎科”,再到“美福乐”、“康尔寿”,减肥保健品换了三茬,李伟忠实地听广告、进药店、以茶代饭。每口饭咀嚼15次,半小杯减肥食品,滋味难辨,但要吃30分钟。李伟恪守着说明书,幻想着广告许诺的妙效(那里面一般都有服某某减肥品前后的对照照片和未署名的“经验之谈”),并对电子减肥(即针刺法),抽脂手术均有体验。
抽脂手术的程序据李女士介绍如下:体检,输进两葡萄糖瓶子水(可能是某种药水),让脂肪液化,在抽脂部位切个口,将真空吸管插进去,抽,约1小时左右,术后,医用腰封勒一个月,将“空层”勒回去。
“我去过3次,第一次咨询,第二次看,第三次手术。那个小门诊部,像是违章建筑,里面两个玻璃封闭的手术室。做手术的人又叫又骂又哭又唱歌的,太疼了,分散注意力;玻璃隔外面的人看,交流经验,有的被吓晕了送医院抢救。”李伟女士记忆犹新——哭笑不得2000块钱一次的手术,术后穿上合体的咖啡色时装套裙;但一年后的今夏,咖啡色套裙再次穿不进去了。
8年了,李伟女士仍是……不减当年。“足够买一个双开门冰箱了”,李伟达观地对待8年来的得失,毕竟她心宽体胖,毕竟还有两种未试之法:一是辣椒法,涂匀,加热;是气功法,发功,胃部蠕动,造成已进食的幻觉以致不再有食欲。
我不告诉你我的体重
海菜缠身、小肠短路、辛迪·克劳馥的三围及食谱
1881年,德国人费特首创了热量学,认为成年人每天需要从食物中吸取2300千卡的热量以维持生命和生活的基本需要;1959年,美国保险公司发表了体重与寿命之间关系的调查,认定肥胖有损健康。对于当今庞大的减肥人群而言,前一一创举的意义在于使“卡路里”的概念深入人心,并在餐前饭后进行一番“收支是否平衡”的细算和检讨;后一宣言则使肥胖由“富贵相”而成为“一种病”,为脂肪肝、心梗、高血压找到新的诱因。但真正使肥胖成为一种负面形象,减肥成为一种潮流甚至一种生活方式的,大概是时尚。模特文化的影响不但在经化妆、特技改造的窈窕伊人病病歪歪、踉踉跄跄、晃来晃去的T型台上;而且名模丽媛们把三围和食谱公诸与众:辛迪,身高1.77米,体重55公斤,三围为86—58—84厘米,日常饮食只有水果、蔬菜和鱼3种,不喝酒不抽烟,少食多餐,坚决杜绝巧克力……“节食已成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史蒂芬妮只吃胡萝卜、不加任何调料的胡萝卜;戈洛蒂娅只吃鱼、热带水果和水;戴安娜弃绝菜豆蕃茄吐司并且定期针刺按摩;麦当娜的饭桌上只有蔬菜和汤,当然是降脂的药汤……
“体重(公斤)/身高2(米)≥25者为肥胖”。医学上的体重指数远远不能划定现实中的减肥人群,姑娘们的根据是电视上的偶像和商店里时装的尺码,而不是什么比值。
到底有多少人在减肥?有多少无肥可减的人在减肥?国内在这方面尚无统计,但仅记者采访的北京美福乐减肥健美中心1996年的服务对象达10万人次,而“美福乐”减肥套盒已在全国除西藏外的各省铺开,1997年的目标产值是2亿元。据美福乐中心的估计,有近一半的人是“为美而减肥”。
国外的风潮更胜。据报,德国12岁的女生中,30%—40%在节食,15岁的女生几乎每人有至少一次的节食体验;在英国,有10%的6岁儿童熟知各类食物的卡路里;在美国,克林顿坚持每天摄入热量在1500大卡之内,为恢复大学时的身材每天游泳1000米;在日本,每年减肥业的收入为2500亿至3000亿日元;在阿根廷,不但牛排滞销,而且10个姑娘中就有一个被诊断为厌食症,为了成就杂志封面瘦骨嶙峋的女郎们光彩夺目的生活,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的妇女不断地因饥饿倒下。而据《民族报》消息,去年阿根廷在减肥品上的花销是200万美元……
谁能不减肥呢?连模特都不能!比起30年前低于标准体重8%的模特,今天的美人标准是低于标准线25%!
人多智慧大。肥胖不再是宿命,它仅仅是对意志力的挑战。在无数减肥者的热忱追求下,层出不穷的减肥法诞生了:古希腊的宫女做小腿肚手术,今天的美国大夫能让有良好吸收能力的小肠短路——切除一截天生的接上一截人造的没有消化吸收能力的;古代人泥浴附身,现代人海菜裹体磁带缠指电子震动器打腿薄膜贴臀橡胶蒙脸,外加红外线照射冰块冷敷;跑步、游泳、充分利用公共汽车上的吊环,甚至性行为也增加了除传宗接代、娱乐之外的第三功能:减肥……
仰卧起坐对于这个小胖仔来说无疑是个高难度动作
无可奈何的脂肪和回到旧石器时代
“快、准、狠、稳”,“吃饱吃好,健康减肥”,“轻松减肥不是梦”,“不会反弹,无不适感”……减肥品广告创造的乐观情绪并不能左右现实。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各地消费者长年不断对减肥用品投诉,“一周减3公斤”不但是梦,而且是噩梦。《中国消费者》杂志与北京炎黄时代广告公司今年6月10日至17日组织的“减肥食品功能调研活动”的结果表明:35名服用“康尔寿”、“雅菜”、“美福乐”等7种减肥品的志愿者中,33人有不同程度的饥饿感、乏力、腹胀、腹泻、恶心和血压不正常等反应。减肥不但不“轻轻松松”,效果也没那么“神奇”,一周减2公斤以下者占56%,而减肥产品口口声声的“不反弹”偏偏在20%的减肥者那里失败……
言之凿凿的减肥品广告包含多少商业操作的水份不说,单是“药食减肥”一说就缺乏医学的支持。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减肥门诊的仰庆惠教授从80年代开始做热能代谢研究,十几年的经验和国内的权威地位并没有给仰教授过多的自信,“肥胖作为世界四大医学难题之一,至今仍是个谜。肥胖原因有内分泌说、基因说、病毒说,但仍无定论。减肥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热能负平衡,而目前医学所能提供的可能性还仅限于:列出一个合理的食谱和运动计划。
讨厌的脂肪是真的没有办法了吗?“脂肪是人体主要的结构材料,人体一半的能量由脂肪提供……”人们对脂肪的成见不但不能改写医学书,而且美国体重监视组织的一项研究又给减脂者一个“致命”的打击:节食不可能将脂肪化为令人骄傲的肌肉,相反,节食“节”下去的份量2/3是肌肉,1/3是脂肪,肌肉的减少只能为节食后的肥胖创造条件。如此说来,节食减肥不可能“重塑体型”——“那只是由一个胖梨变成个瘦梨而已,你还是个梨。”
不但改变不了“梨”的命运,由节食、服用减肥品还可能诱发腹胀、腹泄、便秘,人体吸收胡萝卜素、维生素的能力减弱,癌症、心脏病便有了可乘之机。
从五六十年代的个人行为到90年代的新文化景观,减肥者在时尚和医学的悖论之间不知所措,不知所措的减肥心理又使减肥品大行其道。急功近利的生活观念甚至渗透到人们的保健意识中来,“人们只是不断地到诊所来,问我怎么迅速地变苗条,吃什么药。”美福乐减肥健美中心的张淑宇教授认为,“最大的悲哀”在于“减肥者只把减肥当作短期行为,而不是长期地调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人们考虑更多的是效率而不是健康。减肥和健身更多的是“业余生活”和“时尚”。爬了8年楼梯减掉200斤攀上巴黎铁塔的胖子成了传说中的人物,80年代伊顿博士的“回到旧石器时代”俨然成了是古非今的笑料。这位亚特兰大埃默默里大学的学究倡导仿古食品赞誉古代的生活方式。据他的认识,自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劳作和生活方式变化的速度幅度远远超出了人体结构的变化,中风、肥胖和心脏病实际是肌体不适的反应。古人不吸烟不喝酒,野菜浆果对身体的补益比现代人多食的乳、糖、脂类健康得多。这之后引发的“像牲口一样去吃不干净的野菜”的每周一次的“食草日”仅仅作出了“反对饮食结构失衡”的反叛姿态,并没有孵化出什么新的生活方式,相反因为“吞食植物”,闹得与环保主义者对簿公堂。
吃什么?怎么吃?除了健身房里的跑步器还需要别的吗?富足的生活出了什么问题?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纪实科教片《新美国饮食》把镜头对准喉咙里塞进灌食器的小猪和被注射荷尔蒙的肉鸡;而国内今春由中国营养协会推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新指南》则从正面再次强调了谷类、蔬菜、水果的要义。但是倍遭指斥的肉类却使美国高尔夫球球王比利瘦下来:星期一吃鹿肉,星期二兔肉,星期六鸡肉,星期四羊肉,一年下来,食肉疗法使130公斤的胖子降到了80公斤,腰围由100厘米缩到了85厘米……
吃肉还是吃菜?吃药还是不吃药?吃营养饼干还是喝减肥茶?说到底,不管你是胖是瘦,是想减肥还是想添肉,早晚你都要被卷入时尚——广告商——减肥品厂家精心构造的游戏之中。游戏中的游戏是这个游戏根本不存在规则:胖啦,瘦啦,吃啊,喝啊,玩吧,扯淡吧。 减肥减肥按摩健康减肥减肥经验减肥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