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莱坞与形而上接触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莱迪·福斯特在《接触》中
《接触》(Contact)是今年好莱坞夏季巨资大片中,号称唯一不以打斗取胜的电影。这是一部科幻电影,但没有妖魔鬼怪。它试图探讨有关宇宙生命的哲学问题,其宣传口号是“普利策奖获奖小说加奥斯卡奖获奖导演,《第三类接触》的科幻加《阿甘正传》的人道主义。”影片推出之时,正是太空船登陆火星之际,自然是个妙机。
卡尔·萨冈是专业天文学家,又因写了一系列宇宙学普及著作而家喻户晓。《接触》是他试图与好莱坞合作的题材,但由于各种原因却一直不能如愿,所以他在1985年先将其写成小说,并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过了十几年,终有导演Zemeckis因《阿甘正传》的成功而得以获得投资来拍此片——让好莱坞出巨资拍不打不斗的片子何其不易(此片开拍之际,卡尔·萨冈却因病去世)。
这电影仍然是一部娱乐电影,不过想让观众顺带着也想一些深入一点的问题,科学,宗教,外星智慧,等等。票房收入表明这效果是达到了,至于它的智性深度,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科学理性与宗教信念是何关系?科学家怎么能够信上帝——或者,科学家怎么能够不信上帝?电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Zemeckis在《阿甘正传》中就致力于塑造美国的民族神话,这一回仍有此倾向,不过这回主角从智商不高的阿甘,换成了MIT毕业的科学家。由朱迪·福斯特扮演的艾莉·艾洛威博士,从小迷恋于接收外太空来的智慧信号。她真的接收到了,消息公布后,引起一片骚动,白宫关注,媒体热炒,宗教团体疯狂。根据外星讯号的指示,地球人设计了一座太空船,去跟外星生命接触。最后,乘坐太空船去外太空的使命被艾莉争取到。她“接触”到了什么?这是影片的悬念与高潮。
艾莉的忽现忽隐的男友,一位前牧师,代表影片宗教思考的一面。他对艾莉的绝对科学理性提出质疑,不时跑出来向她提醒一番上帝的问题。
结果,艾莉的接触之旅——出人意外,还是意料之中?——真的是一次超乎科学解释的经验。在电脑特技营造出的超光速飞行之后,艾莉来到另一个时空,外星人却以她儿时去世的父亲的形式现身。这是她的记录——历经18个小时,而地面上的人则看到的是太空舱不过动了几秒钟。是艾莉出于人性情感的渴望产生的一种幻觉,还是我们尚不能理解的另一种真实?艾莉坚持她的经验是真的,但是她无法用科学证明。所以无神论的她最后使用的却是宗教式的语言,因为她承认除此之外无从言说。
以如此巨资制作,影片自然少不了大制作、大场面——好像不这么着就对不起观众,至于是不是适得其所,就是另一回事了。可以看出,编导们是一方面雄心勃勃,要来点形而上,另一方面要引人入胜,情节牵引,这倒也真不是件容易事。
Zemeckis在《阿甘正传》中大玩电脑合成特技,到了《接触》中更是少不了的一项。克林顿在这里可谓“最佳客串”,因为他关于火星岩石上发现原始生命痕迹的讲话被原封不动地剪辑进来。事实上,影片最成功的部分,恐怕也就是在科技细节的逼真和表现媒体疯狂时的顺手。Zemeckis有本事把枯燥的科学数据积累过程表现得流畅而吸引,紧紧牵引观众的注意,而且,研究功课做得颇足,专家们看过的结论是有关科研的部分都基本属实。至于科研转娱乐的方面则如:接到了外星信号,科学家们要解读密码;一番智力操练之后,一系列的紧张引至的小高潮是一个笑话:外星人充分了解地球人的历史,他们的信号标志解码后是——希特勒像。
如果说这个笑话还是编导有意让人发笑的地方,经过了这么多的渲染、铺垫,花了这么多钱、力气,艾莉与外星人接触的场面实在让人不知说什么好——折腾了半天,穿越26个光年,艾莉到达的居然是一片蓝蓝的天,白金沙滩——还带着一股塑料制品,或者是电脑图象的味道。是人们最向往的度假胜地——巴厘岛、塔希提?亦或NewAge时代的模拟天堂?这是创作者最不聪明的地方。更有甚者,影片最后还非让艾莉在听证会上试图用语言描述她的感受——对比一下,斯皮尔伯格在《第三类接触》中只以虚幻的光来表现的办法就相对高明了。所以,这部电影说是结合科幻与人文,而且最后回到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艾莉说,“他们本该派出个诗人。”),但禁不住推敲的也正是后者。然而说来说去,这是好莱坞拜金大片的上层建筑,已经够仁至义尽了。
至于影片最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方,则是那位宗教思想家老兄——用他来代表影片的人文关怀一线,演员选得彻底错误,连笑话都算不上了。谁也闹不明白这位先生怎么能写出本书,还被总统请去当顾问。时代不同了,男演员也有花瓶角色——可是也不能这么不负责任地摆啊。还楞往这花瓶里塞个智慧的灵魂,老天,饶了我吧。
《回到未来》、《阿甘正传》和《接触》导演Zemeckis
卡尔·萨冈 好莱坞艾莉阿甘正传接触爱情电影美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