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商有多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邹剑宇 李孟苏)

流行的EQ

“透过EQ,可以精确预知每个人一生发展道路上的每一种可能及其答案。”如今最新和流行的书籍告诉你它是允许和可能的:“20%的IQ(智商)+80%的EQ(情商)=100%成功”这个绝妙的公式意味着:如果你的智商测试表明你不是一个天才,那没关系,你的情商会是一个好的补充。通过训练提高你的情商,你同样可以获得天才般的成功。这样推销的情商,你不能拒绝!

EQ是“情绪商数(emotionalquotient)”的英文简称,《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EQ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驱策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反应能力组成。“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时代已经不同,我们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当性的领域,达到最大的成就感……”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加登纳说。

已经足够了,可以有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你的老板智商不到110?而你那个年年拿奖学金的同学比你还穷?这个大家司空见惯的不合理现象在今天是合理的。

有一条消息写道:在广州购书中心的书架上摆着七八种EQ书籍,最显眼的位置则提醒你“如果你不懂EQ:你落伍了!”一个提着一大摞EQ丛书从里出来的保险公司职员声称:猛看见这些书,就摆脱不了诱惑。同样在北京北太平庄的书摊上,有关情商的书籍不断脱销;由中国城市出版社6月推出的一套情商丛书在一个月内就第二次印刷,印数达到32000册。外面更辉煌的故事是:丹尼尔·戈尔曼的科普读物《情绪悟力》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高居数月;这本书的第一个中文译本1996年在台湾2000万人口中狂销60万册,重印32次。EQ丛书和Internet指导用书以及其他更多的好书摆放在一起,正在共同操练我们丰富而精彩的生活。

在这个理直气壮的销售热后面,我们看到情商被这样追求着:由于生活的压力,渴望成功的人们渴望有一套更加强硬自如的心理素质;望子成龙的父母渴望孩子有更宽的大路走向罗马。

新出炉的EQ理论普遍认为:IQ在个人成功的成分中有20%的份额,其他因素,包括EQ情商(还没有理论证明只有情商),占有大比例的80%。并宣告智力不再是至高的教育目的,成功的人生也不由现有的学历决定,美国心理学者称EQ理论是“具有革命性的”新发现。那么这种理论是否真有一把尺子告诉我经过测试和训练之后,我的成功机率是百分之几?

自测的结果

现在有情商的书籍指导,有一个简单操作的方法:你的情商可以自测。

一位即将步入中年的厂长,初次独立创业,有很多问题是在原来单位没有遇到的,他想知道书里关于他的创造力如何评价,于是他做了一回自测。结果不意外,他的创造力像他想象的那样平常。他说:书里是对的。我的工厂不需要每天一个日新月异的变化,所有的成果都是长期微小的积累默默而成,只有电视中的工厂才需要一个“有戏”的厂长应付那么多的意外。但是有一点是不一样的:中国人以集体为评价的标准,人的才华不像美国人一样,只有他们那样的个人奋斗才需要个性性格的张扬。美国人的书为美国人服务才是合适的。显然,即使没有测试,他依然有一个成年人的自知之明。

第二位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应要求她做了一次情商测试。这位同学在学校有“巫婆”的声誉,因为她对释梦有特殊的爱好和才能。很快结果就有了:测试表明这位姑娘是一位善良、有幽默感、生命中有小挫折,并富有同情心的——典型的优秀的现代青年。“这些题目是不是太浅显,以至你可以揣测它的目的?”她说:题目是很“容易”,但也用不着费心思去琢磨它的用意,我还想知道真正的自我呢。

但是有一点没有给他们满足:自测最后缺乏一个综合指数,人们想要的那一个关键的指导丢失了。他们得到的,仅仅是:你爱慕虚荣吗;你有责任感吗;你的魅力如何?……这些耳熟能详的题目其实在各类晚报上每天都在刊登。

而作为一种严格的心理测试,它的题目是不允许流传出去的。因为严格的测试需要严格的测试环境和各种周密详细的参数作为解释的标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EQ量表。即:EQ理论体系还未完善,EQ依然是可测不可量的。

又有一个问题得到了解释:由于本末关系不明确,情商可能产生的效果被作为卖点进行炒作在市场中流行,情商就这样被“卖”出去了,和街头“科学算卦”的幌子“信则灵”一样。

情商的理论建设则留给专业人士继续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孟庆茂教授对此发言说:“当然所有的书籍基本上由业内人员操作,每一本书的出版都经过编审,不太可能有明显的错误。流行对理论的推广有帮助,可以更广泛地普及心理学知识。关键是情商的理论与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从这一点来说,书商还是有功劳的。我们对心理素质的量化是严格和谨慎的,但我们反对对量化的绝对化。用一个数字写定人的一生,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

情商训练

北师大心理系的研究生在6月底结束的一次心理消费市场调查中,对全国范围内15个大中小城市的18—30岁的青年人抽样,得到以下数据:超过1/4(27.5%)对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满;希望改变自己心理素质的达87.3%;84.4%认为“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认为“心理健康很重要”的高达98.5%;有48.8%希望接受心理辅导,44%的青年愿意“必要时可接受心理辅导,平时用不着”。

在实践中,民办的教育机构先于国家教育体系作了一些非智力因素教育的尝试,但他们的课程还没有明确地落实在情商的培圳上面。因为在EQ这一名词出现以前,心理学把EQ包含的内容称为非智力因素。现在也许可以换一个名字叫“情商”了。

《中国青年》杂志社的记者邱四维小姐参加了北京华融拓展学校的拓展训练。训练中,有一个活动叫断桥。每个学员要求从7米高的断桥上跨越过去。邱小姐说:那一段断桥间的距离在平地上,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大问题,可是在7米的空中就是一个问题。我站在桥头,同学们在地上大声数着“一二三”,我站在桥头几分种面对难题,我的内心有害怕的障碍,我必须勇敢跨过去却首先面对障碍,我就要跨过去。待我终于闭着眼睛踏在另外一边的桥面上,我知道我已经体会到了我二十几年面对的障碍是个什么东西,这个在我心里的东西我刚才跨过去了。我低头问教练我还能再来一次吗?教练说可以。我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数了一二三,我想这回是一次证明,我清楚我需要再来一次,我的成功。邱小姐的一个同学,北京某金融单位的电脑技师吴军,自费到拓展学校接受了第二次培训。他曾到这个学校求职,“哪怕打杂也行”。他说:我想学校的教练和员工,绝不仅仅是为了钱的原因。一个人能时刻体会到超越的感受,是值得羡慕的。这种超越对一个人是神圣和不能语尽的。

这项名为OutwardBound的拓展训练面对的是:学员在心理素质教育上的空白的心灵。这样的心灵在一些类似于游戏的活动中被深深地触动:没想到我还能这样轻松和欢乐,就像小时候;没想到教育可以这样。中央教科所陈建翔博士说:“这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将使他们终生难忘”。

在我们更加关注的中小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话题早已不陌生。北京海淀区教委德育办的张科长说:现在正是中考高考和毕业考试的关键时期,我们没有时间就一个情商的话题作更多的争论。事实上,我们对这种热点的讨论都是慎重和认真的。舆论永远比行动更快,一场讨论是不能完成一个体制的变革的。情商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内容,我们正在做。

你的情商有多高?0

克服心理障碍的“断桥”训练(邱四维摄)

天才梦

英国有一个国际知名的“门萨俱乐部”,入会的唯一要求是具有超群的IQ智商。现在社会学家指出:测定人的智商以及加入该俱乐部并没有为社会作出任何特殊贡献。很多英国人将之视为是“那些文人雅士高谈阔论的地方”。

作为孪生兄弟,情商的命运还不得而知,有专家说:作为一种流行现象它是暂时的。目前看来,情商似乎“更有用”。

在普通人中,大学时成绩平平的小陈几个月前来到北京,现在是一家外企北京办事处一个成功的“白领”。他说:情商可能在暗中帮我得到了这份职业。我在西安时由于上下级关系处理较好,加上工作出色,毕业两年被提升为厂里的中层干部。不知道算不算一个人能够把握自己情绪商数的说明。林红小姐日前加入了安利传销的队伍,她说“老师讲课时提到了情商,已打算上街买几本看看”。

更多的证据在拓展学校这类机构中:这类机构把他们工作的目的用一贴切的说法概括为培养“平常心”——天才般的平常心,前文中的邱小姐的体会就是:我知道有些困难是怎么回事了。

也许书商的那句承诺可以解释为:你可以成为你自己的天才。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这句话了:德国汉诺威一所高智商儿童幼儿园的负责人哈特曼女士说:“不是每个高智商儿童都需要上专门学校,不要在学校中对他们另眼相看往往已经足够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指出:“情商潮”鼓起了一些不合适的想法,一个肥皂做的天才梦。我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说中国只有一个天才。现在反过来了,有人说大家都是天才。

饶有趣味的是,作为美国EQ的一个代言人,丹尼尔·戈尔曼曾举过这么一个小例子:“在曼哈顿的车流中,我看见一个截掉了小腿的残疾人坐在轮椅上在车辆之中穿行,一个杯子放在他的大腿上。我看到了这一幕,把一张5美元的支票放在他的杯子里。不巧一阵风把支票吹到了后面的车流中。这时有人从汽车里出来,捡起支票并把它放回了杯中。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像他一样。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样板,他们为社会作了额外的贡献。他就是一个那种有很高的情商的人。”

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比美国人更加熟悉的形象:雷锋。作为一个形象,雷锋又有了一个新的定义:高情商的人。 情商测试高情商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