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胡泳)

·数字化生存·注意力稀缺的时代0电子宠物与电脑上瘾症

大约有很多种理由可以解释Tam-agotchi在亚洲、美洲和欧洲的流行:人们变得更为富裕,但生活却越来越缺乏变化:人们渴求新奇与刺激,但却不愿因此失去安全外壳的保护;在电子技术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忘掉了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区别;精神的空虚、心理的异化、社会的隔膜……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大可对此作出洋洋洒洒的论述,但有谁会在意呢?

有人把电子宠物热归结为一种“电脑上瘾”现象。报纸描画出了令人担忧的画面:在康复中心,一位17岁的男孩时而抽搐,时而猛摔周围的东西。他属于一个最新的亚文化群体:网络瘾君子。

专家指出,在互联网络上冲浪可能像抽鸦片、饮酒或苦赌博一样叫人上瘾。看看那些网络疯子的行为吧。妈妈整夜在网上游荡,而忘记了嗷嗷待哺的婴儿。高中生在网络游戏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隐秘的世界。这就是调制解调器时代,一切都是因为那个魔鬼般的电脑网络。

电子面条滋养你我他

从根本上说,不是电子鸡需要你,而是你需要电子鸡。你也许通过按下喂食钮在喂小鸡面条,但实情是,人类的存在,已日益离不开“电子面条”的滋养。

没有任何大脑扫描或是生化学上的研究能够解释我们对电子仿真似乎永不满足的饥渴。美国人每天花在电视机前的时间是7—8小时,而他们的孩子在电视前所花的时间与在教室里一样多。深夜12点的时候,仍有180万12岁以下的儿童在观看电视。

在美国,4月24日一30日是“全国关闭电视周”。一个叫做“无电视美国”的组织希望300万人能够关闭电视7天,“以加强家庭成员间的联系,进行阅读,从事志愿工作,锻炼,外出享受大自然,参加社区活动,思考,创造和行动。”

甚至当红歌星麦当娜在女儿出世后都表示,女儿长大后将不准看电视,而且一定要研读《圣经》。麦当娜抨击天下偷懒的父母,只顾忙自己的工作,整天让小孩待在家里看电视。她说,看电视就像毒品,会上瘾,小孩一旦迷上电视,就不愿多读有益的书,不愿与人沟通,从而与社会脱离。

对美国人来说,他们的觉醒太晚了。你不能在把全美国的人——或者全世界的人——都培养成吸毒者后,再宣布进行一周戒毒。

更要命的是,电脑电视不同的是,要求观看者参与,因而它也就更有诱惑力。加州大学教授阿拉迪·温科塔希说:“电视很容易被弃置一旁,它的局限性是明显的,电脑的危险在于,它可以做到电视做不到的事情:使我们显得更好。”

电视和电脑统治人们生活的结果是,没人愿意集中思想解读任何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东西。简短就是美。5秒钟的妙言隽语。快速移动的图像。在频道与网址之间跳来跳去。即时性的满足。经常性的刺激。人们注意力的凝聚时间越来越短,在这样的世界里,最骇人听闻的罪行也显得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

人类最稀缺的资源

未来,人类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不是粮食,不是水,不是石油,而是人们的注意力。今天,我们已经窥见了注意力匮乏的端倪。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不断诱导消费者升级换代;报刊、电视、电影、文学争相以耸人听闻的故事争夺早已麻木的受众;音乐走向了影像,NBA,变成了游戏,即便如此,布鲁斯·斯普林斯汀仍然在歌中唱道:“空有57个频道,却毫无内容。”

“内容”现在成了媒介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之一。这个统称式的词汇将创作的价值一般化,无论是“写作”的作家,还是“拍电影”的制作人,都是“内容提供者”。人们提起内容时,仿佛它是可以从地板上捡起来的东西,收拢在一块,就可以打动人心。这个词尽管很生硬,却是唯一能跨越各个学科领域、符合数字化时代要求的词。然而,它必须具体地表达给受众。你不能假设你的产品能送达某个特定观众手上;你必须设法了解,驱使那位受众愿意购买某物的动机是什么。

专栏作家斯图尔特·艾尔索普说:“仔细思考大型媒体,即经由合并而成的‘并购公司’如迪斯尼、维康影视、时代华纳、新闻公司等的做法,必然会注意到一个基本原则:在任何一个创意行为中,一定要有人懂得如何打动顾客。”率先推出电子宠物的日本玩具公司万代公司,显然深谙这一点。

如果在未来,吸引人的注意力成为产品的第一诉求的话,那么,电子宠物无疑预示着未来。如同未来学家罗尔夫·詹森所说:“今天的产品主要是为理性目的——满足身体需要、增加舒适程度或节约时间——设计的。将来,产品的设计目标将是满足精神和性感需求。”

使用极端的方法吸引人的注意力的唯一问题是,下一次要想达到同样的效果,就必须更加极端。 数字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