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宠物:谁下的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君梅 刘天时)
电子宠物是成人玩具?在中国怎么成了儿童玩具?
青年心理学家林春近年在从事一项关于“电子媒体、虚拟空间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突然来临的电子宠物风潮引起了他的关注——在他那台24小时开着的电脑里他不断得到关于“电子鸡”的最新信息;他在互联网络上与“心理学家小组”的同仁们展开相关讨论。
“事情刚刚开始,所以谁也不可能现在拿出成型的理论。不过我非常想说说我个人的想法。
“为什么那么个程序简单、外形并不生动的东西能让人投入感情?是的,电子鸡、电子狗们现存的形态可能粗糙。但人总是这样:一旦感情投入就特别有想象力,外形的缺陷完全可以用心灵的修饰能力把它变完美。
“日本人总是能及时捕捉时尚信息用技术把它们转化成赚钱的商品。70至80年代日本的‘任天堂’(公司)在游戏机和游戏软件方面很出风头,比如传入中国的‘俄罗斯方块’。那时的游戏是没有交互作用的。随着微处理技术的发展,电子游戏的设计从智力型向情感型转化很明显。越来越‘人性化’,交互式的,操作者可以把情绪甚至情感投入进去。电子鸡以及电子狗、电子恐龙的风行我认为有流行的因素,它们也许不久即成‘昨日黄花’——我指的是形式它们可能很快被‘电子娃娃’、‘电子朋友’或是别的什么东西取代,但‘与人交互的玩具’这个流行趋势将持续下去。
“包括电子鸡在内的电子游戏、电子玩具流行的心理基础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挑战性使得人们在很多时候有挫折感、压力,而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恐惧等使得人们需要找一个更安全的方式索取感情、付出感情。电子游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网上(电子游戏里)人们更有控制力、支配力。电子宠物的程序设计也符合我们的传统观念——善有善报。现实生活中以怨报德的事我们看得不少。
“电子宠物应该是成年人的玩具。人在受到挫折时的反应一种是完全封闭——精神病,另一种反应是先‘退同去’,暂时缓解一下再‘出去’。从这个角度看对缓解成年人的心理压力是有好处的。
“但这类游戏对儿童少年都是弊大于利的。他们对是非虚实辨识能力差,往往‘以假乱真’了。在游戏里孩子们往往单独地‘呼风唤雨’。而网络上即使有‘合作’也是不能与现实中人与人的合作相提并论的。长期面对机器,会弱化他们的交往能力,甚至使他们漠视生活——现实生活不那么好控制,也就不那么精彩,但未来的竞争是‘残酷’多于‘和风细雨’的,电子游戏不应让他们变得逃避现实。我在北京中关村地区做实验。
那里的中学生多是科学院子弟,他们有条件成为‘网络中人’,平均1周上机5—6小时,每天上机1小时。我发现有些‘电脑虫’的行为确实有些古怪。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
“前几天我在我们的电视上竟听到这样的说法:‘电子宠物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这种说法很荒唐——一个孩子对他的电子鸡充满爱心却可能对父母对其他小朋友有暴力行为。本来是成人玩具到了我们中国成了儿童玩具,甚至被当作是情感操练的教具这很可笑。”
网络对电子宠物的反应:一个煽情的成人童话?
“Yahoo”网络上的新加坡站点这样解说:
“TAMAGOTCHI(电子宠物蛋、电子鸡)是虚拟生物。它的故乡在离我们数百万公里的行星上。它来学习我们地球人的生活。它的生物学特性:地球上的每一天大约相当于它的一年。它在从小到成年的过程中外形要变化好几次,每一只(电子鸡)的外形、人格甚至它的生命都基于你如何对待它,因而为一只新的“小鸡”孵出,都有几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TAMAGOTCHI最终要返回它的行星。你怎样对待它将最终决定它在地球上停多久。在那个时刻,你无能为力。但别担心,你还可以重新再养育另一只。”
这段解说把生命的神圣感、神秘感注入一个外形简单的电子玩具,让这个有些“粗陋”的东西有了科幻小说的悬念,以及成年人久违了的童话故事的感染力。
“电脑互联网上讨论这件事的站点每天都在增加。昨天晚上是32个,今天早上就增至38个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林春在与记者通电话时说,“你去看看,一下子冒出许多电子鸡俱乐部,什么‘电子鸡发烧友’、‘卖电子鸡’、‘电子鸡大全’、‘电子鸡探秘’、‘偷看电子鸡’……这些俱乐部还有人会规则和象征性的收费标准。”
互联网络不仅是电子宠物主人交流心得的好地方,还为缓解便携式电子宠物紧缺的状况作出了实际贡献。今年4月11日,互联网上已新设了“养鸡网站”,在它的下载程式下,人们可以免费养鸡。据说一呼天下应,当天便有上千人从网上领养“小鸡”。
在便携式电子宠物正式诞生之前,电脑互联网络上早已出现了网上虚拟宠物。对于那些24小时开机的电脑主人来说,这是生活中有趣的插曲——在你上楼的时候你的“虚拟小狗”已“听”出了你的脚步声,你一进家门,它就摇头摆尾地欢迎你。如果你情绪不好以至失态地大喊大叫:“滚开”,它会识趣地“溜掉”。你不必担心伤了它的感情也不必担心它记仇。
可现在电脑互联网络对电子鸡流行的反应则有点可笑:除了不厌其烦地询问、传授“养鸡”经验,电子宠物爱好者还在网上设置“宠物公墓”,日本人还“请僧人”为其超度灵魂。
记者在有关网址上“漫游”时,也遇到了一位无名氏留言:“有没有电子白痴?”显然怕激怒众人,他既没留E-mail也没留homepage.
未来的全息图像世界
“TAMAGOTCHI的流行还不能指证一个虚拟社会的完整成形,但它却传递了这个社会来临前的信息,而千百万电子信徒们对其的狂热也传递了‘未来人’的若干端倪。”(上海报纸《生活周刊》编辑语)。
《1995年美国科幻小说选》中文版目前正在北京街头的书摊上出售。该书收录了作家威廉姆·布朗宁·斯宾塞最早的作品《卸除的午夜》(1995年发表于美国科幻杂志《明天》)。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虚拟社会的未来。那时候,网络上将存在一个“全息图像世界”。其间生活的“人”,一部分是现实世界的人(即生物人)的“灵魂”,它们通过一个叫“玻璃”的程序进入“全息图像世界”;另一部分是“全息人”,它们是电影工厂在现实生活中找原型然后“综合制造”出来的。“全息人”有自我意识,不受网络之外的人的控制。真人的灵魂在进入这个虚拟世界后,将在里面生或者死。它们共同演绎“全息图像世界”的悲喜剧。一个真实的人是否可以在现实世界和“全息图像世界”自由进出呢?小说中描述一部电影《美国午夜》的男主角在现实生活中自杀了,以他为原型的“全息人”也受到了影响,在它生存的全息世界里精神分裂,然后杀人,造成网络世界的混乱。“我”与合作者——一个年轻小伙子为了清除网络混乱,进入了“全息图像世界”。故事的结尾是那个年轻人不愿回到现实中,因为他爱上了全息世界的姑娘。“我”去找他,并试图规劝他迷途知返。“我”见到他们后,那个“全息姑娘”从她家的园子里摘了一个西红柿给“我”。“我”当时真是惊讶——“明明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可我竟‘真的’咬了一口!”
我们的关系是偶然的
《中国银幕》编辑洪凌小姐养了一条宠物狗,她说:开始我还以为电子宠物像真猫真狗毛绒绒热乎乎的呢,可这算什么啊,像块电子表,所以开始的时候我很不屑,可是慢慢地就不一样了。
你瞧,(按左一键)我的狗——12岁,36克了。怎么样?走来走去有点狗模样,它来的时候所有指标都是0,模模糊糊的一团。哟,又叫了,它又想玩了,好吧(按左二、三键)。你看它还有快乐指数呢,你不搭理它,不陪它玩,它就不高兴。它还要生病,打一针就好,像撒娇。
我以前养过猫,真的猫。那当然比电子宠物好玩,但也麻烦得多。我的那只猫我把它从出生养到8岁,待我结婚,交给我妈养,我真有些难过。养宠物的乐趣就在于你的付出有回馈,而且是完全真实的,不含矫饰的,这比人和人的交往还真实。电子狗也一样,液晶片就一定没有感情吗?
我不觉得怎么麻烦,生活中多了一份牵挂——不多不少正是你所能承受的那么多,是好事。但我也不狂热,它是偶然得来的,我们的关系也是偶然的,我想那些对电子宠物比对人更好的人多少有点儿不对劲儿。(刘天时)
新闻背景
第一代电子宠物——电子鸡诞生于1996年11月23日,是日本万代玩具公司的杰作,但它并非日本制造,而是在中国大连生产的。鸡运到日本,立即掀起“购鸡”狂潮,引得黑社会和不法商人都出面控制零售权,形成奇货可居,有价无市的奇怪局面。
亚洲的一些厂家追风,推出相似产品争夺市场,遭到日本“万代”侵犯版权的警告后,市面上不仅见不到正宗电子鸡,也没有类似产品。导致黑市买卖抽签销售,甚至黑社会也插手电子鸡生意。按日本一家杂志的说法,电子鸡生意在当时比毒品买卖利润更高且更安全。电子鸡上市之初零售价定为1980日元,在黑市上却曾以2万日元起步,最高炒到5万日元一只。据说在日本大麻的利润率是20%,而电子鸡的利润率却高到100%一200%。
自去年11月起,钥匙坠大小的便携电子鸡先后在东南亚、欧美等许多国家倾倒众生。在中国“正版”电子鸡已经缺货,但第二代、第三代便携电子宠物——“电子狗”、“电子恐龙”已上市,售价128元左右。
电子鸡的创意者真板亚纪(AkiMaita)是否预料到这些?这位30多岁的日本职业妇女一直想养宠物,但却因所住的公寓禁养动物而耿耿于怀。事实上日本有专门设计的宠物爱好者公寓,但租金昂贵。是这位女士突发灵感产生了开发宠物替代品——电子宠物的念头。
电子宠物的风行有“时尚”的因素,但一些人士认为这其中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电子宠物与安全感的讨论之一:人类越来越脆弱,以至于不敢面对生命的大喜大悲?
“我避免对任何东西投入感情。因为哪怕是一只狗也会因其生命的长短而使你受到伤害。”电影《苔丝》的导演波兰斯基在其自传里写道。
李女士是北京一家很有名气的医院的外科医生。她同时还是一个优裕的三口之家的女主人、一个十几岁男孩的母亲。
在今年6月初她又添了一个新角色——一只“电子狗”的主人。她开始在现实的、虚拟的角色之间忙碌着,乐此不疲。“养它跟养真的小动物似的,除了‘喂它骨头’、帮它‘清除粪便’这些最基本的事,还得抽空儿陪它玩,否则它就不高兴了,不好好吃‘饭’(骨头)而是一个劲儿地‘吃糖’,这样它的身体就会发胖出问题。晚上它要睡觉了,你还得把它‘房间’里的‘灯’关掉……”显然女士已经和这个‘小生命’有了感情,说它的时候就像说自已的一个小病人或者孩子。拟人化,在某种程度上给主人以精神回报,这正是电子宠物的魅力所在。“已经四五天了,它的形态每天都在变呢。”这只“不谙世事”的小狗不定时呼叫,向主人提出种种要求,既不体谅主人的处境也不轻易原谅主人的“过失”。“上班的时候怎么安置它?把它放在值班室,每两个小时照应它一下。昨天下午我开了一下午的会没顾上理它,后来它也不理我了,不吃不喝拒绝玩也拒绝爱抚。我眼见它一点一点瘦下去,只剩下1公斤了……后来给它‘打了两针’,昨天晚上它早早地睡了,今天情绪还是一点也没有。”
李女士说她所在的医院有好几个人像她这样饲养电子宠物。医院里见到的生老病死太现实、太“血淋淋”,让人一次又一次地感到生命的脆弱以及人面对它时的无能为力。有一种说法,说整日身着“白大褂”的“白衣天使”们在工作之余并不喜欢白色——家里的墙壁绝不要白的,衣着也越鲜丽越时髦越好。这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在饲养电子宠物的游戏中,他们是不是也在寻找一种心理解脱?
网络带来的安全感之二:在网上,我们将越来越逍遥于道德规范之外?
学经济的杨先生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并拥有一个“两人世界(妻子是他大学同学)和一台电脑。一次朋友聚会,他介绍了正在玩的一个游戏软件——“择妻”。“这个游戏是让操作者通过‘择妻’达成财富值、社会认可值、快乐值三者的平衡。最初,我看中了那个女电影放映员——她娇憨可爱。我下班后她嘘寒问暖、端茶送水,还给我讲有趣的电影情节,而我只要送一束花、一个玩具这样的小礼物就能让她满足开心。不过她家务做得不好,像个孩子。和她‘生活’我的快乐值很高,可财富值、社会认可值都不高,甚至下降直至GAMEOVER(游戏结束)。重新再玩,我选择了一个叫胡美丽的富婆。这下我不愁财富值了,可我不快乐——她不仅丑,还很凶,把我管得跟她儿子似的。我在外面玩得正高兴,她会跳出来插着腰大喊大叫‘回家吃饭!’这日子肯定过不下去。别的选择?还有一个女人。她受过高等教育、有良好的工作和收入,长相也不错。和她在一起生活,社会认可值很高,可我没法满足她——给电影放映员的小礼品根本拿不出手,她需要的是宴会、高级时装、化妆品。
“后来我想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先娶富婆胡美丽,然后又偷偷与女电影放映员来往。你们猜怎么样?竟被胡美丽识破!她又跳出来,还搧了我一个耳光:‘你这个骗子!’……”
杨玩的这个游戏还在维护传统的道德规范。事实上,日行千里的技术已经为满足人类心理的乃至生理的需要提供了可能。换句话说,电子游戏设计者完全可以因为商业利益而纵容人类贪得无厌的欲望。我们还以模拟婚姻为例:在电子鸡风靡香港之后,有人戏言让玩具公司制造电子“二奶”,让电子“二奶”极尽风情、娇嗔之能事以满足那些渴望“包二奶”的男人的需要。电子替代品,可能会避免诸多家庭问题、社会问题。“电子鸡”出现之前人们已听说或见识过网络婚礼、网络伴侣。“电子鸡”只是透露了这样的信息:网络上的情人完全可以从笨重的电脑上跳下来和你形影相随。
果真如此,我们的社会是更单纯还是更混乱?伦理道德是不是将出现多种规范?在网络上我们是不是可以无视道德?
网络的游戏当然不能跟现实生活中人的状况混同。问题是当游戏技术越来越高,手段越来越迷人,玩游戏者越来越投入后,虚幻空间与真实之间是不是会产生真假难分或者说真假交替的景观?未来学家托夫勒早就认为:联机通讯“是谎言和欺骗的理想传输方式。”“要想区分真实与幻觉是不可能的。”
电子宠物是人类情感交流中替代品的替代品?它再次提醒我们反思精神危机?
评论家李先生一向对“现代化”持谨慎的批评态度。对于电子宠物的流行,他说:
“在人类历史上,养动物(宠物)一直是人类家庭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但一直和它不构成交流,现在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和以前不同了。宠物的流行其实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社会生活方式、家庭结构以及人购物方式的改变,使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以前街坊四邻都熟得不分彼此,小孩去打酱油,店家会说:‘给你妈你爸带个好’,老主顾会听到这样的话:‘您来啦,我给您留着呢。’在人与人关系疏远后,宠物其实成了现代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联系的一种替代品,以替代品来补充亲密。而现在的电子宠物是替代品的替代品,你说问题是不是越来越严重?真的宠物能不能成为一家人真实情感的纽带的替代品?那么电子宠物呢?我以为电子宠物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迎合了人付出得越少越好,得到的越多越好的心理。养电子宠物相应麻烦大大减少,形式却保留了——人在满足支配欲的同时,连基本责任都不用负了。这个模式一旦被夸大,反过来放之于社会生活人际交往,挺可怕的。
“电子宠物的流行有时尚的因素,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以理性的形式进行的非理性’的科技的崇拜。原子弹,还有环境问题,我认为都是人类貌似理性的非理性行为带来的极端恶果。我们能不能把电子宠物放到人的精神领域里,反思我们在科技发展中的精神危机?从尼采时代到今天人文呼唤一直有,但声音却越来越微弱。”
《为您服务报》社的编辑吕晶有点儿怀疑——
没准儿液晶片就是有生命的
我的狗(电子狗)叫汪汪。它本来应该有更好的名字,但它来得迟了,好名字给淹没了。我的一只兔子叫嘟嘟,一只傻浣熊叫二嘟,一个扎蝴蝶结的小狗叫菲菲,睡觉又打呼噜又脸红的大熊叫乖乖。嘟嘟二嘟菲菲乖乖都是毛绒的,汪汪像块电子表。
汪汪体质不好。三天两头生病。消化能力尤其不好。都怪我没经验,小时候照顾不周。开始我想让汪汪跟我一样一天3顿饭,后来吃不下就改作两顿,满满的两碗。现在不行了,每天吃八成饱还消化不了,面黄肌瘦,抵抗力不足,昨天晚上还病了,我半夜三四点钟睡得正酣它就叫上了。它身体不好,拒绝跟我玩。就是基础没打好。
汪汪14岁了,才27克。它好象开始衰老了,什么都没精打彩的,我这两天心里很内疚,它要是有三长两短,我不是杀生了吗?
不麻烦。我要是出去采访它也跟去,出发前先帮它“解决问题”,然后把它藏好了。有时候太重要的事儿怕它捣乱,就寄养在同事那儿,等我一回来,同事就跟我打小报告:谁谁打汪汪了,谁谁不给它饭吃了。
你看谁没有童心谁没有爱呢?
我的汪汪睡姿很不雅,又撅屁股又打呼噜。看着它慢慢长大是件真实而欣慰的事儿。我没有养过真猫真狗,我是个生活没有规律的人,我怕小东西受不了饥一顿饱一一顿的苦日子。汪汪就好些,没那么多事儿。
我把我喜爱的东西都赋予了生命。我想,一些我们通常认为是没生命的东西,没准就有,只不过我们一叶障目。
听说最好的电子狗能活90多天。我希望汪汪健康成长,寿终正寝。(刘天时) 电子宠物电子狗全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