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论坛:郊区化通向哪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大运论坛:郊区化通向哪里0

乔军山:建设部城建司

“郊区化”提法不符合中国国情

1996年底,我国设市城市666个,城市人口3.62亿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9亿人。城市面积98.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10.3%,其中建成区面积2.02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左右。建制镇1.7万个左右,按非农业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达29%左右。到2000年,预计城镇人口将达到4.5亿左右,城镇化水平将达到35%左右;2010年,预计城镇人口将达到6.3亿左右,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

应当承认并积极对待城市化所伴生的城市病。不能因此而否定城市化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更不能逃避城市化带来的弊漏。比如说,城市缺水问题正在越来越突出。1996年,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8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16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虽已摆上议事日程,但处理率仍较低。1996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23%,仅能达标排放,回用的还不多。经过处理的23%污水在排放过程中又与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混合,在流域或水域造成水资源污染。再比如说,“八五”期间,我国汽车保有量由551万辆增加到了1100万辆,平均每年增长率14.83%。北京市1995年初已达100.3万辆,社会停车位需求量为5.3万辆,实际上北京市停车能力只有2.4万辆。1996年,全国城市住宅使用总面积达24.3亿平方米,居住总面积达16.7亿平方米,居住人口1.97亿人,人均使用面积12.3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8.4平方米。1995年底全国商品房的空置量达5032万平方米,其中77%是住宅,但全国城市仍有325万户住房困难户,危险住宅建筑面积3339万平方米。

要注意一种十分有害的“盲目崇外”倾向。当年在中国革命即将进入高潮的一段时期,被毛泽东同志批评的“言必称希腊”的倾向。在当今大好形势下又重新兴盛。过于超前地提出“国际化大都市”等等目标,应当谨而慎之。因为现代化不是时髦和浮华的简单堆加。

美国的土地、环境、资源、经济、人口,甚至交通、信息、观念都和我国不能简单地类比。美国东部城市也和我国类似是集中的高密度的,只是城市化程度更高一些。美国西部城市洛杉矶由100多个小城市组成,纵横数百公里,没有汽车寸步难行,是否就是最好的城市发展模式呢?连美国人都是有异议的。即使对美国、对洛杉矶是最好的模式,我们照此模仿,恐怕也模仿不起。单是道路一项,即使我们有足够的经济支持,却怎么也没有那么多的土地供给!

大运论坛:郊区化通向哪里1

柴彦威:北京大学城环系副教授

美国的郊区化

现在有些人开始步美国的郊区化后尘,据我了解,美国的郊区化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本世纪20年代初至战前的形成期阶段。早在霍华德(E.Howard)的田园城市思潮普及以后,在美国把郊区作为能结合城市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于一体的一种理想方式被普及。但真正的郊区形成却是在高速铁路和公路开始快速发展的本世纪20年代以后。大城市的发展导致了郊区人口的急速增加,这时出现了关于郊区的一些科学研究。在这些古典研究中把郊区分成消费的离心而产生的住宅型郊区和生产的离心而产生的产业型郊区两种类型。前者仅限于追求良好自然环境和宽阔土地的上流阶层,后者则多为外国出生的贫困阶层。但这已不是现在美国郊区的典型。

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的扩大期阶段,也可叫做郊区城市化阶段。战后退役军人及年轻家庭的住宅需求增大,与其相应,民间开发公司大规模地建设了,郊区住宅,加上政府住宅资金援助等因素,郊区住宅能比较便宜购入,迎来了郊区的大众化阶段。根据SMSA的调查,1950年郊区人口已是1925年的大约2倍,达4000万人。进入60年代以后,郊区仍然不断扩展,一直到郊区人口超过中心市人口,不断的工场外迁和商业设施的郊区配置使得郊区的自立性增大。到了70年代,郊区城市化更加明显。城市设施不断增加,单身家庭及没有老人、孩子的夫妇家庭、黑人家庭增加很快。此时的郊区已不是成功家庭社会地位的象征,而更带有大众化的性格。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后的转换期阶段。郊区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一则来源于被形容为美国人之梦(AmericanDream)的郊区住宅形式。地价和住房价格的上涨超过了中产阶级的收入上涨,开发商和建筑公司从以前的分散型高级住宅的建设转到了中、高层集体住宅的建设,郊区住宅形式变得更加混合化,居住者也更加多样化。继工场、商业的分散后,办公设施也出现了郊区迁移,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大,郊区已不是城市边缘扩展的松散形态,而是变成了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郊区中心。也就是所谓的郊区核(SuburbanDowntown)。这样,大城市的地域结构从囊括所有城市管理功能的单一中心的整体形态,向具有多数不同规模中心的分散多极结构转化。

美国的郊区化过程其实非常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关于“发展”的含义。

大运论坛:郊区化通向哪里2

伊稚: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

我们的郊区化

近年来我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与西方郊区化现象类似的趋势。但成因不同,并不能由此认为中国的大都市正从中心聚集阶段转变为郊区化阶段,从这几年在规划实践遇到的情况看,我个人认为,1.受户籍制度限制,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民无法通过合法渠道获得正常居住条件,在城市边缘区形成非法聚落,造成城市郊区的人口增长。2.在旧城改造中,由于房地产公司对商业利益的过分追求,导致大量原居住用地改变性质或转换居住阶层,迫使大量低收入阶层居民迁至郊区,甚至远郊区,造成中心城区人口有所下降。3.临近城区的原有乡镇工业的发展,以工补建,使一些城市边缘的小城镇迅速崛起,建设面貌迅速与城市接近并与城市连成一体,使城市建城区向郊区的扩张加速。4.部分开发商及郊区乡村政府出于各种商业利益追求,在城市边缘及郊区开发大量所谓高档宅区、别墅区,这种开发带有很大肓目性,空置数量甚大已有目共睹,这是一种空有其壳的“郊区化”。5.占人口比例甚少(<0.1%也许)的高收入阶层渴望拥有郊区别墅,以实现其“高等华人的美国梦”。

这其中1、2,带有许多被迫性质,是目前体制转轨时期许多机制没有理顺的产物;3.是颇有中国特色的正常发展,有些技术处理问题需要解决;4.的做法是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应严厉禁止;5.则是极少数人的个体行为,无关大局。

大运论坛:郊区化通向哪里3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读书》执行主编

城镇化或郊区化?

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实现了城镇化,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现在城镇化的速度也实际上远远高于按户口所作的统计。不仅数以千万计的民工以打工的途径进入了城镇,而且还有更多的人通过乡镇企业这一创举就地兴建了无数小城镇(不论它们是否已经在行政区划上被确立为建制镇)。

城市郊区化说到底是一个发展模式问题。目前我们的城镇已经出现所谓的“超载”现象:作为基础设施的交通、通讯、住房以及与之相配的水电气和下水垃圾系统,城镇人口所享有的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都在发展中变得极其有限,城镇地区的环境,交通,治安等,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乃至不安。

现在的种种城镇化模式,基本上可以说是源自西方的,但中国社会目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所实际具有的一大特色,是日益膨胀的人口规模与越来越有限的人均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这是任何一个西方先发社会都不曾遇到过的,而且,这一矛盾在总体上也不可能像某些先发国家那样能通过大规模向外移民甚至对外殖民的形式加以缓解。

在这种大背景下,即使把现代社会及其变迁仅仅简单地理解为城镇化过程,适合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和可能究竟是什么?是否出现了郊区化?如果出现了,它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什么不同?如何去规范它?都需要中国人自己在广袤的土地上,通过脚踏实地去思考,一个城市的扩展,可能最重要的是下水、排污、服务设施、卫生教育系统,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检讨不顾资源状态而盲目谈发展的话语。

大运论坛:郊区化通向哪里4

李陀:文化批评工作者

城市——人与自然的隔绝

说起现代化大都市,不只是一般人,就连很多对都市化有专门知识的专家学者,往往是看好处多,坏处少。但是,如果站在一个自觉地与现代化运动保持一定距离、试图对这个运动来一番检讨的立场,我想可以在有关都市化的讨论中更尖锐地提出问题。

有一件事给我印象非常之深。1990年夏,当时我住在芝加哥,一个可以说非常现代化的大城市。有天上午,我去离住处不远的一家超市买东西。超市旁本来冷清的小广场忽然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奇怪的是小孩子特别多,有不少小男孩小女孩被父母领着排长队。这在美国是难得一见的景象,我被勾起的好奇心促使,也挤进人群去看。原来这广场被用绳子圈了起来,圈子里有几只羊,几只猪,还有几只鹅和鸭——地上放了两个大水盆,那两三只脏兮兮的鸭子就在水盆里“游”,还不时企图从水盆里逃出来。孩子们买了票,获准走进圈子里去抱或者抚摸那些羊、猪、鹅、鸭,同时发出欢天喜地的笑声和叫声。那些耐心地在父母带领下排队等候买票的孩子们,则满脸的艳羡。说实在的,我当时被这一幕戏给震呆了。事过这些年,我仍然忘不掉那些被无数小手摸脏了的羊和鸭——它们是活见证(可惜它们自己不知道),说明大都市是多么不自然,说明大城市把人和自然隔绝得是多么彻底。

以工业化发端的现代人运动,其目标之一就是征服自然,这一征服的结果是用一个人工造出的“自然”来代替人类居住、生活、繁衍于其中自然环境。这种人工自然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现代化大都市。这里的一切,都是人工制品。高楼大厦、马路汽车、霓虹灯广告、卡拉OK、流行时装、口红、香水、巧克力、人造冰、矿泉水、鳄鱼皮包、汉堡包……在一个城市人的周围世界里,还有什么不是人工制品呢?不错,也还有春花秋月,可是那花是园林局精心栽种的,至于秋月,早已被弥漫城市上空的污气染色了,说不上什么自然。当然,周末你可以“出城”去旅游,但是无论你走多远,那里都是“旅游点”,那里的自然也早已被“包装”过了,成了某种特殊的可以出卖可以赚钱的人工制品。我们常常被提醒,要注意保护环境,可是城市化本身不就是破坏环境的结果和过程吗?何况,倘人已经处于只有在人工制品的包围中才能生活的状况之中,如果城市存在的前提就是隔离人和自然,就是他人忘记还有自然环境这回事,那么保护环境又从何说起?是的,我们可以建污水处理场以改善水质,也可以多建绿地来改善城市人的居住条件——诸如此类的事还有许多可以做,也都必须做,可是人和自然的隔绝怎么办?今天,社会学、人类学、文化批评、城市规划都不可避免地在思考现代大都市的种种弊病和问题,但是城市人和自然的隔绝所带来的后果,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说近日“电子宠物”这东西已经从日本东渡而来,似乎一股“喂养”只存在于印刷电路中的小鸡、小狗的“热”将在国内一些大城市悄然兴起,这使我想起芝加哥那个难忘的夏日,想起那些脏兮兮的羊、鸭和兴高采烈的孩子。只是,据说这些电子鸡狗的主人主要不是天真无邪的儿童,而是成熟的“大人”。写到这里,我不由又感到一阵惊悚:城市人已经进步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致我们只能从印刷电路中去接触“自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