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玫瑰与漩涡之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杨艳萍)

有着“远东第一影院”之称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今年5月,隆重推出一部都市生活片《玫瑰漩涡》。目前在好来坞寻求发展的华裔女星邬君梅加盟此片,并出任女主角,上海多家媒体自去年影片投拍伊始,就以此为切入点,对该片大加炒作。5月在上海投放市场,一轮下来,仅大光明一家影院,票房收入就超过了16万。《玫瑰漩涡》总投资250万,上海电影制片厂投入200万,作为上海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好的大光明电影院,为该片的摄制投入50万。电影院投资拍电影,大光明堪称开风气之先。

早在1994年,大光明就曾斥资21万,拍摄了一部反映上海3年大变样的纪录片《都市千日》。据大光明影院负责人蒋彭江介绍,拍摄这部影片,意在宣传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并没有从商业角度来操作,这部片子完成后,基本没有赚钱。如果说拍摄《都市千日》还仅仅是在投石问路,那么与上影厂合拍《玫瑰漩涡》,则是承担一定市场风险的、真刀真枪的商业运作。合作意向,最先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提出的。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总经理许朋乐告诉记者:“电影院处在电影市场第一线,它对市场,对观众也最为了解。制片与电影院合作,一方面可弥补制片过分强调思想性、艺术性,而使得观赏性不足的缺陷,在题材的选择、剧本的组织和影片的拍摄中,更注重观众的欣赏口味,也就是更注重电影的市场性;另一方面,目前制片厂的资金普遍短缺,电影院,特别像大光明这样拥有一定财力(1996年它的票房收入达2009万,高居全国首位),又是从事电影行业的机构,投资拍片,是取之于电影,用之于电影,比投资其他项目更有把握,意义也更大,同时也缓解了制片厂资金短缺的问题。”

许朋乐说,电影院投资拍片是新生事物,更是一件大好事。他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要繁荣,必须搞活两头:制片和放映。中间发行环节虽然必不可少,但层次要少,机构要精,利益分配要合情合理。市场经济中,产、销靠得越近,越容易出效益。国外大电影公司,之所以在制片、发行、放映形成一条龙,是因为他们的资产和利益是捆在一起的,这在中国目前还没法做到。因此大光明参与拍片,意义非同寻常。

走制片、发行、放映三位一体的道路,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点《玫瑰漩涡》的合作双方已达成共识。然而,大光明现在仍然不得不面临没有地方发行权所带来的困难。《玫瑰漩涡》的放映,在自己的影院可以不遗余力,在其他影院的放映情况只好顺其自然。拷贝卖给地方发行公司,影片的命运更没法掌握。地方公司何时投放市场,放多长时间,怎么放,都只能听天由命。至于投资回报是盈是亏,现在谁的心里也没底。因此许朋乐认为,从长远来看,由于没有地方发行权,影院对国内其他市场无从把握,单个影院投资拍片因其承受的市场风险过大而不应提倡。影院投资拍片,思路没有问题,关键是条件尚不充分。大光明迈出的第一步,由此也更显得难能可贵。

许朋乐和大光明影院的负责人曾有这样一个宏大的设想:吸收全国80一100家影院组成一个院线,每家出资30万筹措拍片,这对一家大电影院来讲并不算多。由于资产和利益捆在了一起,这样制片、发行、放映环环相扣就更加紧密。市场风险化解到了各家影院,票房也有了一定的保障。只是因为现行体制过于复杂,现在操作起来还不大现实。

大光明影院负责人蒋彭江说,电影院虽说是经济实体,要考虑经济效益,但也不是纯商业单位,所以投资时不可能只盯着市场,而置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于不顾。电影是种特殊的商品,对投资者来说,选择剧本至关重要。一部影片投资拍好后,一旦广电部通不过,就是血本无归。在选择剧本时,投资双方都是慎之又慎。缺乏思想性艺术性的影片,未必就有上座率,主要看将这两者与观赏性如何更好地结合。《玫瑰漩涡》的盈亏不是最重要的,对大光明这仅仅是个开始,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今后只要有好的剧本,大光明将继续投资拍片,可以和同行合作,甚至可以独立投资。《玫瑰漩涡》完成之后。又有5家个人和集团制片人寻上门来,希望与大光明合作拍片。影院负责人正在谨慎地选择剧本与下一个合作伙伴。

许朋乐认为,电影院投资拍片,不仅仅只是出钱,还要利用他们对市场对观众对国情的了解,将他们推至第一线,直接参与制片,影院参与制片,决不能将自己混同于一般观众的水平,迎合观众只能是暂时的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征服观众.由此不断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它的商业性其实就根植于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之中。

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以产定销,通过市场来激励和制约生产。改变目前中国电影市场资金不足,渠道不畅,市场不完善的状况,从产销一条龙的角度来考虑,不失为一条好的思路。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中心,以制片为龙头,组成一个规模庞大、分工明确、循环良性的联合体。问题是,这样的联合体一旦形成,全国影院要是都来投资拍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总体发展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呢? 玫瑰漩涡中国电影电影院电影剧情片爱情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