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络的死亡与永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胡泳)

Internet陷入了泥潭

清晨,早餐完毕,你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脑上网。屏幕逐渐变成灰色,一个细小的沙漏开始闪动,底部出现一行提示:“连接:正在与××主机接洽。请等候回答……”你等了又等,然而时间似乎没有尽头。

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数字化权威和亿万富翁告诉我们说,Internet是每人都在盼望的数字通道:它将打开电子商业、互动式娱乐等等的大门,到下一世纪,我们的经济将完全依赖这个虚拟世界。许多企业投下可观的资本使Internet成为人们梦想的东西。

只有一点小小的烦恼:Internet常常不按人们的期待行事。

Internet正被“瓶颈”所困,仿佛城市的管道工程中,处处可见不配套的水管、压力不够的水泵以及漏水的接口。结果是,你的显示器上除了那个令人厌烦的沙漏,一无所有。网络老手不需要秒表也能发现,随着Internet的迅速扩张,上网速度比仅仅几个月前已慢了许多,尽管速度更快的主干线不断连到Internet上,大多数用户的调制解调器也由9600波特升级换代到更快的型号。冲浪现在成了爬坡。他们开始怀念昔日的好时光,那时Internet 不过是少数学者的私交场所。

互联网络的死亡与永生0

Internet上的一些关键部位,传输的信息中有10~20%被丢失。10%的损失在服务性能上已值得注意,而50%的损失则表示服务已基本不可用。有专家因此提出警告,由于人们对Internet的需求猛增,其容量现已达到危险的水平,离瘫痪的日子不远了。过去一年中,以太网(Ethernet)的发明者、3Com公司的创始人鲍勃·麦特卡尔夫(Bob Metcalfe)一直在计算机行业杂志《信息世界》(InfoWorld)上预言Internet的末日。他解释说:“Internet的确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东西。但人们必须记住:它不是为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而建立的。”

技术一向被认为可以扫除一切路障,而不是被大量的使用所压垮。十几年来芯片的威力每18个月就增加一倍。今天的电子游戏机的图形显示功能已胜过昨天的大型主机。那么,为什么年近而立的Internet却陷入了泥沼?

这与这头怪物的组装方式有关。考虑一下当你用鼠标点击一个环球网连接时的情景:你对特定信息的请求必须经过一段曲折的路程——首先是调制解调器,然后是地区性和长途的电话线。在途中各种各样的设备的推动下,它才能到达储存信息的环球网主页。构成这一主页的信息包也必须设法发现找到你的道路。

要想使道路畅通不是件容易的事。Intel总裁葛洛夫说:“有关正在崛起的网络世界的一个事实是,使我们受阻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带宽。”

带宽指一个电信媒介传输数据的容量。如果把网络比作管道,带宽意味着3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水管的尺寸——在计算机间传输数据的是电线、电缆还是光缆;水泵的速度——将数据由一个管道引入另一个管道的是何种路由器和交换机;水库的回应能力——存储和供应信息的大型计算机和环球网服务器的效率如何。

许多阻塞是由于管道的原因。目前,大多数系统上使用的最快的调制解调器是28800bps的,能在6秒钟内传输整本《爱丽丝漫游仙境》,听上去似乎不慢,但用它来下载环球网上的影像就远远不够了。

举例来说,如果你想从派拉蒙公司(Paramount)的主页上下载一个2000兆字节的文件,如新发行的电影片断,使用14400bps电话调制解调器,需要花费18.5分钟;28800bps的电话调制解调器,9.3分钟;ISDN,2.1分钟;T1线,10.7秒,ADSL,10.7秒,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1.6秒,T3线,0.4秒。由于费用的原因,大多数家庭用户只能使用电话调制解调器。

真正令人沮丧的是,你在网上遇到的许多问题不是你能够解决的。你的个人电脑软件出了故障,也许你自己就能对付。但一旦你启动了调制解调器,就只好听凭上千个公司摆布了:这些公司制造的设备构成了Internet。如果网络真的像管道工程,出现了故障的话你可以找管道工。但问题是,没有一个单独的管道工能够胜任。局部的解决办法常常不过是把瓶颈移到另一个地方而已。要想真正改变网络,就必须多条战线作战。

消灭瓶颈

幸运的是,有些公司认识到Internet 的崩溃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开始采取行动。例如,美国联机公司(America Online)购买了许多“代理服务器”(proxy server),即在公司网络中运行、但拥有用户最常访问的环球网主页的摹本的服务器。这种“数据缓存”(data caching)使美国联机公司得以提供更好的服务,订户从它的网上访问上述主页要比从Internet上访问快得多。这样做也给整个互联网络带来好处。通过把用户限定在一个网络中,代理服务器减轻了互联网络交通拥挤的压力。

电话公司也有它的招数。其中之一是向能够负担得起的用户提供ISDN服务。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意为“综合服务数字网”,能将电话、传真、电脑等各种现代化信息设备的讯号都统一由一个网络来传输。ISDN比标准调制解调器的传输速率快5倍,但它较为昂贵,也难于安装。有些公司正在试验一种新技术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它使用户有望以T1线的速率(1.544Mbps)下载文件,对需要T1带宽下载大的文件而又嫌T1价格过高的远程办公人员和家庭用户很理想。但它也有一个问题:ADSL从你的个人电脑向Internet 传输数据要慢得多(它提供6Mbps的正向速率和640Kbps的逆向速率)。这使ADSL 也许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技术:将来的应用会要求两个方向具有相同的带宽。

有线电视网传输节目的线路较电话线容量大得多,通过引进电缆调制解调器能够让家庭用户以比28800bps的电话调制解调器快300倍的速率下载数据,有线电视公司正在成为Internet游戏的新的参加者。1996年9月,美国有线电视业的两大巨头电信公司(TCI,Tele Communications Inc.)和时代-华纳公司(Time-Warner)均推出了商业性的电缆调制解调器联网服务。它的问题在于,有线电视网的设置是单向的,即只能向家庭用户传送电视节目而不能反向传送信息,因而必须加以双向化改造。办法是敷设部分光纤代替电缆,不过这造价很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普及。

另一种有前途的技术是卫星技术。休斯电子公司(Hughes Electronics)现在提供一种DirecPC的Internet服务,利用特制的卫星碟形天线吸取信息(速率是28800bps 调制解调器的10倍)。目前这种服务还只是单向的,即只能用卫星接收信息。但摩托罗拉等公司正在研制将卫星系统改型以支持双向Internet通信的办法。并且,10年后,克莱格·麦考尔(Craig McCaw)的90亿美元的Teledesic项目也许会使双向而高速的Internet通信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可能。麦考尔是美国无线通信业的先驱,他领导的Teledesic公司计划在低轨道上布置由840颗卫星组成的系统,用以传播Internet信息。

互联网络的死亡与永生1

网络会崩溃吗?

许多网络工业的策划人承认Internet 的负担的确太大了,但也有许多人士认为麦特卡尔夫的观点太极端了。MCI公司负责Internet工程的经理人员表示:“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让Internet正常运行。”可是1996年4月,MCI公司的西海岸用户因数据模糊不得不中断Internet的联系,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

MCI公司远不是发生运转中断的第一家联机服务公司。这几年来,大小服务公司都发生过类似故障。1996年6月,网络公司联机通信公司(Netcom Online Communications Service),一家提供互联网络接入服务的大公司,中断运转13小时。有40多万用户,其中大部分是商业用户,被赶出了它的系统。而到8月,发生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服务中断,美国联机公司停止运转19小时,这家世界上最大的联机服务公司成了“美国脱机公司”。包括企业在内的大约620万用户中断了电子邮件、Internet接入和各种服务。技术人员跟踪调查的结果是,路由器软件发生了一个小故障。该公司董事长史蒂夫·凯斯在致用户的道歉信中写道:“我希望能告诉你们,这种事情绝不会再次发生,但是坦率地讲,我无法作出这种保证。”

这是毫无疑问的。随着电脑网络日益逼近其能力的极限,防止再次发生停机事故也变得更加困难。自1988年以来,互联网络用户数每年都增加1倍,在一些长途线路上则是每4个月就增加1倍。由于互联网络的数据通道常常因不堪重荷而被堵塞,环球网(World Wide Web)网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环球网已经被嘲笑为“慢放电视”或者“环球等待”。设想一下交通阻塞的情景:当整天泡在电视机前的人可以通过遥控器连通环球网时,那将是何等地繁忙。

自从Internet诞生的最初日子起,计算机专家就担心它超负荷运转。但只要优良的技术远远走在需求的前面,这种担心容易消除。然而另一家大网络服务公司高级网络和服务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s and Services)的首席执行官艾伦·韦茨指出,Internet主干的传输速度在1987年至1992年之间提高了700倍,今后5年再提高700倍已很难想象。韦茨说:“Internet的一些大问题还没有来临,我们现在不知道是些什么问题。”

但也有人认为网络所面临的问题是发展带来的问题,而不是衰落当中的问题。只要改进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混乱局面,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制定互联网络技术标准的机构——互联网络工程特别工作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主席弗雷德·贝尔说:“互联网络是不会崩溃的,我们只是处在向更快和更稳定的网络发展的过渡阶段。”

与简单化和灵性相悖

美国联机公司的大事故成了报纸的头条新闻。互联网络正站在转折点上,这肯定会对公众的意识产生冲击。互联网络的最大用户克莱斯勒公司负责技术支持的专家罗伯特·莫斯科维茨回忆说:“50年代初,当电视现场直播‘红宝石’火箭在发射架上爆炸的实况后,美国大众开始反对航天计划……现在互联网络技术界有一种担心,认为我们可能失去消费者。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

许多网络供应商都认为类似的网络中断事故不过是偶然的事件。麦特卡尔夫则不这么认为。“问题是系统性的,”他说,“你无法保证如此庞大、复杂的系统毫无瑕疵地工作。”

工业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产生了与简单化和灵性相悖的趋势。究竟有多少人需要每一个微小举动都以机器和系统为中介、或经由它们核准才能完成呢?今天,电子信息处理已经成为经济跳动的脉搏,没有它,我们的生活就会瘫痪。一旦机器和系统停止工作,银行就无法发挥作用;投资就无法进行,飞机只能停在地面;机票无法售出;报纸无法付印;库存不能盘点;帐单不能汇出;越来越多的生产线必须停顿。

而且,机器和系统还在不断扩张它们的领地。我们的家庭、工作场所和学校很快就会更多地依靠电子化的信息流。一旦丧失信息的稳定供应,儿童就无法学习,收支无法平衡,约会无法安排,税款无法支付……或许连饭菜都不能上桌了。

有人描述了高度信息化未来社会的可怕景象:高楼林立的商业区里杳无人烟,只有与其他机器互联成网的机器在工作。于是,机器和系统的种种故障,成为日益复杂的技术文明所带来的无法预料而又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我们也许必须学会对复杂的系统及其缺陷处之泰然。庞大的、高速增长的系统是复杂的,而故障必然与复杂的系统相伴而生。正如一位工程师1996年在蒙特利尔Internet学会会议上所说:“互联网络已经死亡。互联网络精神永存。” 通信调制解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