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天气:气象信息市场崭露头角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皮昊)
以往人们形容市场竞争的风险常用一句“天有不测风云”,如今这倒真成了大实话。发达市场经济环境中,日趋白热化的商战已经从地上打到了天上,企业经营者除了考虑“谋事在人”,也不能忽略“成事在天”,利用气象信息运筹帷幄,决策千里之外。
据报道,日本一生产电冰箱和空调机的厂商,搜集大量气象数据来分析气温变化和产品销售增减的关系,结果发现每年夏天气温在30℃以上的天数增加一天,空调销量能增加4万台。而德国几家啤酒厂则试图找出气温与德国人赫赫有名的“啤酒肚”的关系:每当气温升到22℃,啤酒开始旺销;夏季气温上升1℃,德国人会多喝进230万瓶啤酒。于是这几家啤酒商每年都要根据当年夏季气温调整它们的产量。澳大利亚一位水果商更干脆,他请来气象专家帮助设计了一套天气与销售额的方程式,把从气象台及时获得的中长期气象预报数据作为变量输入,通过方程式算出自己应进多少水果。这样一来,水果烂在筐里的事大大减少,利润回报丰厚。日本一家超级市场的经营之道与这位水果商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开发出“第二天来店顾客人数预测体系”软件,商场每天向营业部传达第二天的天气预报,营业部在软件中估算出第二天来店顾客人数,决定进货种类和数量。气温高就多进饮料和短袖衬衫,若下雨则多进雨具,这样既避免盲目销售,又能及时主动迎合顾客需要,效果良好。
市场竞争促使企业“望天吃饭”,这反而又形成了一个新行当:卖天气。随着社会经济对气象信息需求日盛,把气象信息作为商品加以开发是国际上各式各样气象公司的发迹之道,一个日益庞大的气象市场不经意间悄然出现。
日本目前已有18家私营气象情报公司为政府、港口、体育、旅游或个人提供气象信息服务。日本政府专门制定有关气象预报业务的管理规定,由气象厅向从事营业性天气预报的企业发放许可证,促进气象信息走向产业化经营。现在其全国气象产业营业额达数亿美元。英国气象局过去一直为官方机构服务,资金由国防部门划拨,但走入市场后仅1996年通过向商业界提供服务就赚取2000万英镑。据悉,尝到甜头的英国气象局为了今年再上一层楼,对企业展开宣传攻势,同调查公司合作进行一项过去两年天气状况与40类消费品销量的比较调查,证明在天气变化和企业利润中存在某种联系。例如他们预计1996年11月天气会比1995年11月晴朗,光照和温度条件较好使猫的胃口不错,猫食销量也会比上年同期上升。调查显示,果然不出所料。现在英国一套气象导向咨询服务材料要价1万英镑,仍有众多企业竞相购买,以至引出一家眼红的私营小公司要跳出来与政府气象局争利。
事实是市场经济进入到一个高度发达阶段,影响经济运行的各种因素越来越多,尤其在一些高风险高回报行业连天气状况这类微乎其微的环节,其影响力也能被骤然放大。1996年6月10日,海口至南京航班由于南京机场大雾延误6个小时,随机空运的数吨基围虾全部死亡,给经销商带来巨大损失。市场反应更为灵敏的证券、期货领域,异常天气变化往往能和国际重大政治军事事件一样产生巨大冲击。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在全球著名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一个中长期天气预报常常可以完全决定农产品期货价格。日本甚至有人认为股票涨落与太平洋海温变化会保持同步。这未免言过其实,但不容否认许多像气象这类以往束之高阁、不为人瞩目的信息资源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范畴,逐渐在经济作用下推进商业漩涡。“天”和“人”也许在市场中正达到“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