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大战:机遇来了还是强盗来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孙越)

基因大战:机遇来了还是强盗来了0

《明天的财富》:奋力敲响的三遍鼓

1997年4月25日的《北京青年报》在头版发表《明天的财富——中国遗传基因大量流失海外》一文,引起中国知识界的普遍关注。该文援引今年3月11日出版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报》上的文章,称“大量采集中国人血样基因的活动如任其发展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基因组织资源转瞬成为外国财团的囊中宝物,而中国百姓并不知道自己的遗传物质被取走后很快转变为商品,自己却失去了控制权,沦为附庸。”

实际上,《明天的财富》一文已是中国传媒面对中国基因大量流失海外现状的第三轮报道。第一轮报道是《中国科学报》1997年1月2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方福德教授的文章《世纪之战:基因抢夺战》;第二轮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报》等专业性报刊的一系列文章;而《北京青年报》所敲响的第三遍鼓声音似乎更响亮一些。

该报特别提到“1996年7月19日国际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已与中国6个医学中心签约,计划抽取2亿个中国人的血样和基因,”其最终目的是“主要分离和鉴定‘文明病’(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和复杂遗传病的相关基因。”

该报还认为,充当基因外流的掮客是中国的权威科学研究机构,因为该文记者业已查出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美国开展大型前瞻性研究的报告》中称——‘本项目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将归BMI(美国百乐玛国际有限公司)所有,为了吸引投资者和遵循国际商业惯例,此点必须在协议中清楚地表明。由于在这一商业活动中,中方并无投资,因而在知识产权方面不可要求对等。然而从科研活动和收益的全面评价来看,中方并未丧权,而是收益明显,做到了科研成果共享。’”而实际的调查结果却令人瞠目结舌:“所谓成果共享大约是指协议中‘中方收益’规定BMI同意向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支付BMI 在中国以外的销售额的1%作为分成,但总额不超过每年100万美元。”

据悉,美方在这个项目上的总集资额为2500—3500美元。而由于克隆技术的巨大的商业价值已为国际科学界高度重视,所以,“专利保护已知的基因已成定局。”该报称,“基因意味着金钱,抢先获取有用的基因意味着获得知识产权,意味着潜力无限的经济利益”肥胖基因的转让费为2000万美元,实际支付为1亿4000万美元。首批以基因原理制成的乙肝疫苗ENGERIX-B1995年销售额达6.13亿美元。”

倾听科学家的声音之一——阮力教授如是说

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宣传主管兼该院院报主任陈勤生先生推荐,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阮力教授,独家接受本刊采访,从另一角度与我们一起探究中国基因流失海外是否别有原因。

记者:您怎么看《科学》杂志报道的美国哈佛大学与6个中国医学中心的合作?美国等国家确实很广泛和大量地采集中国人群的血样和有关遗传和生态环境的资料?

阮力:据我们所知,我们国家级的研究单位没有和美国进行合作,如果有这样的事,也是在下边某些小单位干的。

记者:为什么中国的人类遗传基因这么吸引国外的研究者和商家?

阮力:应该说,我们在人类遗传基因领域是相当封闭的,不像欧美那么开放。中国大量的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的生活形态几乎与世隔绝,中国人的遗传谱系非常完整,遗传疾病代代相传,因此它非常有利于遗传病的分析,弄清遗传病的病因。国外由于通婚等原因,谱系已经混乱,遗传基因序列遭到破坏。由于中国的现状如此,也确实吸引了不少的国外研究机构和公司打中国基因的主意,这可能就是有些报刊上说的,某些外国公司要中国来采集几亿人的血清,从事遗传基因研究的出处吧。中国的遗传基因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但是光靠中国的科学家来开发显得力量薄弱,因此,就是要和国际科学家一起来合作,把人类共有的资源共同开发出来。但是,前提必须是合作,也就是要有严格的合作协定,受法律的保护,这样的合作必须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最终,成果由我们和国外分享。

记者:您是说,有些不是合作而是掠夺?

阮力:中国的财富被掠夺的还少吗?除目前大家关心的人类基因组资源之外,中草药以及半成品和原料、农业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不都曾经遭到掠夺?中国的海关有严格的检查规定,可是像这种基因外流怎么检查?有人将血样滴在纸片上夹在书里装在口袋里就出关了。所以,对于从国外进来的人以搞合作的名义找到下面的学校、防疫站、医院,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搞合作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仅图那一点利和一点财。

记者:遏制基因资源外流的根本措施何在?

阮力:要引起国家高层的重视,才能拿出具体的措施。美国人在《科学》杂志上口吐狂言,要抽两亿中国人的血,我们的有关部门知道吗?

记者:在相关的研究和开发领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做法又如何呢?

阮力:比如我们和欧共体的合作,事先都有招标书,去申请的时候都有各单位的法人盖章,最后项目批准以后,财务的管理、经费的使用情况和将来成果的归属都是非常清楚的。应该说,大部分的国际合作在国家的参与下,都是比较清楚的。如我们研究的乙肝基因疫苗的纯化工艺,就是高技术国家863计划的一部分,我们出了一部分钱,瑞典出一部分资金共同开发,我们是带着我们的材料前去开发的。这个工艺开发出来之后,中方完全可以使用,瑞典协助开发,将来就可以向中国出口仪器设备。总之,共同的开发,必须做到成果共享。

记者:您站在什么基点上来看待发生在中国的这场人类基因之战?

阮力:中国在医药生物技术、遗传学研究和人类生命科学研究方面21世纪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应该有自己民族遗传资源的优势。虽然我们在某些领域还不如人家,但是丰厚的资源肯定会吸引外国人朝我们走来,因此我们要学会吸引外国的资金开发我们自身的优势。

倾听科学家的声音之二——方福德、沈建华各说各理?

对于世纪之战,即基因抢夺战的诠释,科学家们的观点并不一致。中国医学科学院方福德教授说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资源抢夺战争,不用枪炮而胜似枪炮的战争。”而中科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中德毒理学联合实验室的沈建华教授却认为,“这场所谓的抢夺战,表明一个新的学科热点的形成,对中国的生命科学家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方教授并将进人中国的西方基因研究机构冠以“科技列强”的字样。而沈建华却认为,“从整体上看,国内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尤其是现阶段国家有关方面的投入总量上,是不足以独立承担这么一个庞大艰巨的任务,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允许我们采取行政手段把中国各地的人群材料严密封锁不外流。”“从总的方面来看中国人群基因研究任务中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从国际惯例上看,发达国家实验室间材料的相互交流是十分平常的。”

基因大战:机遇来了还是强盗来了1

还有一个问题是必须澄清,那就是《北京青年报》的文章和阮力教授的访谈中都涉及到的中国遗传基因研究国际合作的形式问题,沈建华认为中国存在“白、黑、灰”三色合作形式:列入国家管理部门有序管理渠道,合法于我们的科技发展和学科优势的保持的,称之为“白色”合作;国内的个别人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将国内的种群材料夹带或私运出境,为“黑色”合作;一些合作项目,虽然列入归口管理,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往往附带一些“谅解条款”,包括向外方送交人群血样或按对方要求提取的DNA样品。中方人员的名字也可能会出现在研究文章的署名栏中,但中方只是扮演了一个样品收集者的角色的,称“灰色”合作。沈建华认为“我们要从造成国内不少单位和个人对这种“灰色”状态向往的社会经济原因以及我们某些管理部门在具体政策执行上去寻找具体解决问题的途径……”

方福德和沈建华的社会和自然科学的理念在这场基因大战争论中也有交互点,比如,沈建华就很赞同方福德提出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历史必须把握,但不是为了立即参与抢基因的行列,而是为了立即参与研究基因的行列,以真正达到造福国人,造福人类的目的。当然,更多的人关注的是这场争议后面更为实际的问题:即我们能否用贸易的方式来看待基因的输出;即使是贸易方式,最终为什么会有这样廉价的交易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