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多克和他的信息殖民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何刚)
《太阳报》对布莱尔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默多克心中有一个巨大的王国
鲁珀特·默多克(KFITH RUPERT MURDOCH)通过一个“国际新闻公司”,控制了世界上100多家深具影响的报刊、电视台,营造出一个供他支配的“新闻王国”。
默多克曾经声称,成功的企业家都是“患有某种妄想狂的人”,他把自己苦心经营的“新闻王国”看作一种产业,而他是一个经营“新闻产业”成功的企业家。如今已拥有近70亿美元资产的默多克曾说,作为一个企业家自己是集“远见”与“冒险”于一身的那类人物。
从《太阳报》“倒梅”说起
5月2日,布莱尔替代梅杰,成为英国首相。英国人马上就联想到默多克在“倒梅”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次大选中最引人关注的新闻,就是默多克旗下的日发行量高达500万份的《太阳报》在3月18日晨,突然在头版以醒目位置刊出醒目标题《〈太阳报〉支持布莱尔》。紧接着,《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等大报,似与《太阳报》订有协议,纷纷就《太阳报》的“倒梅”文章发表评论。
默多克非常及时地把握了英国政治的命脉。
正像默多克身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所言:“在操纵政客为自身利益服务方面,我从未见过比默多克更精明的人。”在日益获得信息时代的传播垄断权之时,默多克想要的,恐怕不仅是“倒梅”。对一个正在到来的信息时代,他实在有着更大的“野心”。
追求信息的“殖民化”
由于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光纤电话网的延伸和计算机的普及,正在我们周围发生的信息革命,围绕着互联网络(INTERNET)的繁荣兴旺而全面展开。对此,今年1月的英国《展望》月刊认为,一个“信息大众市场”正呈现出诱人的发展前景,为建立信息时代的“电子传播帝国”,获得在这个未来市场的控制权,争夺信息基础设施、争夺信息传播内容的两场激战已经打响。
作为国际传媒巨子的默多克,在争夺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打算通过建立对译码器事实上的垄断,来扩大对英国信息传播的控制力。这种译码器将放在电视机的上端,不仅转换来自“空中广播公司”卫星频道的数字信号,而且还转换英国BBC和其他一些独营公司签约参加的地面和卫星上发出的数字信号。而争夺信息传播内容,主要是在默多克的“空中广播公司”与时代-华纳、CNN和迪斯尼等公司之间展开。经过努力,默多克事实上已享有转播全世界所有体育赛事的权利,同时他一直在投入巨资,颇有先见之明地购买数干部好莱坞影片的电视播映权。
对信息时代的来临,默多克认为,计算机、卫星和光缆,把世界变小了,也变得更和平了。他说:“人们彼此了解得越多,就更有可能让世界走到一起,有把不同文化国际化的可能,可以先介绍音乐,或许只是体育。你看,每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在作什么,就是把人们带到一起。现在一打开电视机,人们往往看着同样的体育节目,每天人们就是这样联系在一起。多了解别人的文化,这对世界有益。世界有很多灾难,包括战争,往往是了解不够造成的。”
他并不在意自己这种历史观是否完全符合现实,只是将这些奉为自己行动的信条。
他的信条,就是要像当年帝国主义对于殖民地的抢占和控制权一样,尽早获得主导未来信息传播的控制权。有人评论说,默多克其实就是要追求信息的“殖民化”。此言颇妙。
“野心”及其受挫
默多克从来没有满足于他已建立起的“新闻王国”。向信息技术产业,尤其是向新技术支持下的信息传媒业进攻,是他一直锲而不舍的大事。
当报刊是影响最大的传媒方式时,他可以在十几年里(1969—1981)收购近100家具有世界性声誉的大报。当电视成为新的主要传媒时,他又斥巨资在英、美、德、澳等国收购数10家电视台。人们应当记得:香港巨富李嘉诚投资近5亿港币兴办的“卫星电视”台,在短时间里覆盖近60个国家和地区,影响遍及澳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时,默多克又在1994年舍以约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香港“卫视”。作为一名经营“新闻产业的成功企业家”,他看准了亚太地区的发展潜力,对香港回归中国亦信心十足。“野心”,驱使着他在亚太地区为自己的“新闻王国”开疆拓土。
去年6月,默多克与日本软件库公司达成合作,以417亿日元的高价,从日本旺文社系统的传媒企业手中,收购了21.4%的日本朝日电视台的股份,一跃成为朝日电视台最大的股东。日本传媒业向来是自我循环体系,外国势力要“杀入围”十分不易。因此,默多克收购朝日电视台,引起扶桑之国一片惊呼。默多克却十分得意,声称将从1997年4月起,通过他已控股的朝日电视台,在日本开播9个频道,他还雄心勃勃地宣称,到1998年,他将在日本开播150个频道。
然而,默多克没有得意几天,他在日本的这次“拓疆”就遭到“反围剿”。首先是日本邮政省出面干预,认为默多克的收购行为“不妥”;朝日电视台的原控股者——日本朝日电视台则联合日本其他朝日电视台的股东,在不到半年时间里,迅速收购到38.3%的股份,超过了默多克。
面对政治、控股的双重压力,默多克第一次“默然无语”。
今年3月3日,“野心”勃勃的默多克不得不宣布,让出已收购的朝日电视台股份,转卖给朝日新闻社。默多克就此被日本传媒业联手“请出局”。
这种痛苦,随后又出现在德国。3月7日,默多克控股40%的英国“空中广播公司(BSKYB)”宣布放弃在德国发展数字电视的努力。此前,默多克已两度试图抢占还未发展起来的德国数字电视市场,他为此进行了近一年的活动,终于不能在德国获得充足的节目控制权。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就此评论认为,默多克“不只是退出了德国数字电视市场,而且是退出了该地区(欧洲大陆)”。
日本进不去,德国不好进,并不意味着默多克的“野心”从此消减。就在进军日本受挫的同时,默多克的“国际新闻公司”3月7日宣布,将出资10亿美元,收购美国著名的“满天星通信公司(ECHOSTAR COMMUNICATION)”50%的股份,以拓展在美国的卫星电视业务。默多克相信,“东方不亮西方亮”,不论多难,他的“新闻王国”总是要向外扩张的。因为那是他的“梦”,只有那种扩张,才能满足他的“野心”。
数十年来,正是这种“野心”,驱使着默多克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扩展。今天的默多克已经进军新的信息传媒领域,谁又能预料,他下一个“吞并”目标是什么呢?
如此大的“新闻王国”
今年66岁的默多克193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一个著名的报人家庭,1985年9月,为能够在美国经营电视业,他成了著名的“美籍澳大利亚人”。
早年就读英国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毕业后一度在英国作记者的默多克,从年轻时便开始筹划自己的“新闻王国”。不久他回澳大利亚继办其父经营的《阿德莱德新闻报》,经数年努力,他拥有跨国报业集团,1984年资产总额已达14亿美元。
默多克最艰苦的时期是1983年,当时他在英国创办的“空中广播公司”,有时一周就亏损200万英镑。默多克称自己当时的处境:像田野里的青蛙,随时有被耙地器的铁齿抓碎的危险。如今,“空中广播公司”已成为股票市场上很被看好的公司,年盈利在3亿英镑左右。
到1996年底,默多克的“新闻王国”有这样大:从1969—1981年,他在英国先后购得《太阳报》、《世界新闻》、《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等;1988年,他又将柯林斯出版公司收入旗下。他70年代进入美国,购得《圣安东快报》、《纽约邮报》、《波士顿先驱报》、《纽约时报》、《纽约》杂志、《乡村之声》周刊和《明星》周刊。在澳大利亚,他拥有《澳大利亚人报》、《太阳报》、《每日电讯报》和《新闻报》等10多种报刊。1986年,他购进香港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和英文周刊《远东经济评论》。
除报纸以外,在英国,1983年12月开播的“天空电视台”,通过卫星传送,主要面向欧洲各国观众。1985年,他在美国购入6家电视台,后又组成“福克斯广播公司”,如今,他在美国共拥有八家电视台。1994年,以近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香港地区创办不久的“卫星电视台”。在德国,他拥有VOX电视台。默多克还事实上享有转播所有体育赛事的权利。
除大众传媒外,默多克还经营有好莱坞的“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澳大利亚的航空公司和牧场等。1995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生产的影片包括《好汉不死》、《生死时速》等。 鲁伯特·默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