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物在别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张晓莉)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这样一则新闻:中国南方某城市有一家中国人自己开的连锁超市,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后来,法国的“家乐福”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与那家超市比邻而居。“家乐福”一开张,原来超市的营业额就一跌再跌。直到有一天,大名鼎鼎的美国“沃马特”也赶来凑热闹,在街对面拉开了阵势,中国超市立刻终止了营业额下降,关门大吉。家庭主妇们表情平静地从原来自己经常光顾的超市门前走过,进入“家乐福”或是“沃马特”。这很自然,不论法国人还是美国人都已经准备好了更舒适的购物环境,更丰富的商品,完全新鲜的消费观念,当然,最重要的是更加优惠的价格。
类似的状况在中国北方城市中也不少见。“家乐福”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一开业,附近以经营副食品、日用小百货为主的商店便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尽管新闻媒体对“家乐福”接连几次对顾客搜身殴打的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家乐福”内依然人气旺盛。我的一位朋友对打人表示惊诧和愤慨,但她还是去“家乐福”买她喜欢的那种饼干。
打价格战一直被认为是竞争的最初级的手段。“家乐福”、“沃马特”、“万客隆”远道而来,并且野心勃勃,他们把这张最初级的牌玩得漂亮,一步到位,使得自己迅速站稳脚跟,伺机发展。
一间房子,一台上网电脑,几件样衣,这就是一家服装店。顾客既可以选择网上浏览购物,也可上门试衣选料
连锁商业在我国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这几年间,从量上看,各类连锁店已经发展到一万多家。在北京人们对“绿凯”、“奥之光”、“良士多”、“希福”等名字已不感陌生。连锁业销售额的增长幅度也已超过了传统零售商业。1996年,北京市的商品零售总额比上一年增长17%,连锁业则增长了36%。
就在国内连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外国人来了。他们不占地利人和,却抓住了最佳时机。此时,国内连锁业市场已被开发,而他们的中国同行还处在比较稚嫩的阶段。这些已有了几十年发展历史的连锁业巨头们可以在资金、技术、管理上同中国人较量,他们很自信。
中国连锁业的稚嫩更多地表现在观念上。连锁之后有了统一的字号,相同的门脸,甚至不同分店的职工都是统一着装。更深一层,还会人手一册统一制定的员工手册。若着意于商品的价格,便会发现同种品牌型号的商品,在同一字号连锁店的各个分店中呈现出不同的价格。有相当多的连锁店与单店经营并没有什么区别,各个分店有着各自的进货渠道和仓库,他们不了解别家分店的情况,也很难从总店那里获得什么帮助。
“沃马特”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之前,也有一段艰难时光。它必须在同“西尔斯”、“凯马特”等的较量中生存下来,并且超过它们。现在它成功了,它最引以为豪的是其功能强大的分销体系。在“沃马特”的创建者,已故的萨姆·沃尔顿的自传中可以看到,到1992年时,他们已拥有20个分销中心,并且被战略性地安置在全国各个销售区域,其中绝大多数离所服务的商店只有一天的路程。每一家分销中心覆盖1800万平方英尺以上的销售空间。“沃马特”的商店中备有8万种以上的商品,其中85%是由自己的分销中心直接供应,而其竞争者只能达到50%至60%的水平。这样做的结果是,“沃马特”的零售商从在计算机上开出订单到得到添货的时间间隔平均只有2天左右,它的许多竞争者则大约需要5天以上,它们无法通过自己的销售网络运送足够多的商品。
“沃马特”花大价钱建立起来的分销中心,不仅节约时间,增加灵活性,还缩减了成本。他们将商品运往商店的成本只有不到3%,其竞争者则相应需要4.5%至5%。这样他们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沃马特”就能比竞争者多挣2.5%的额外利润。
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只是连锁店取胜的关键之一。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连锁业脱颖而出,靠的是有竞争力的价格,并以此为契机,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为保证利润,低价的同时必须具备低成本。连锁超市可以雇用比较少的售货人员,减少人力成本;连锁店装修不讲究豪华气派,减少物力成本;统一配送和信息处理技术,使得物流畅通,节省了进货成本。
连锁店的这些特点,使得单位面积的销售额大大超出百货店。一些百货公司已把进货权下放到班组,大而全与分而治之并存,这是传统百货业在与连锁业竞争中最薄弱的环节。
连锁经营和超级市场,已被称为现代流通革命的两大标志。成功经营连锁业的4大因素,即规模经营、物流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商品品牌的开发,也将领导整个零售业的前进进程。
现在连锁业身体力行地减少流通环节,节省人力、物力的经营理念又被更现代的销售方式发扬光大。
电视直销甚至把那个不需豪华气派的商场也省了。人们看着电视,就可以选购健身器材、厨房设备甚至装饰材料。遗憾的是,人们还没有在这种更为直接的购物行为中享受到实惠。电视商场中有售价近400元的拖把。据说,这样的价格是由于在电视时间上投入过大造成的。
较之电视商场,网络购物更加时髦,目前,甚至在商业与电脑技术都更为发达的国家,它也仅仅是刚刚起步,但的确有人已先行一步。据美国《商业周刊》透露,1996年网络上的商品交易营业额估计可达5.18亿美元。勇敢的商人们在进行这一最新尝试时有不少人赔了钱,但赚钱的也大有人在。台湾《中国时报》报道,美国一对双胞胎兄弟在自己家里设立一家光盘唱片公司,销售美国发行的所有光盘及两万张进口光盘,通过互联网络供客户订货,通常在24小时之内送货上门。这家公司不需店面成本,也没有库存成本,因为该公司是在接受订单之后,通过经销商将货物送出去。加上网站上的广告收入,这家公司1996年营业额达600万美元,营业毛利率18%。
连锁店、电视商场、网络交易,它们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在努力让客户和自己得到实惠。人们从哪里购买什么商品,促使人们做出选择的因素很多,但是经济上的合理性一直是不容忽视的。 家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