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恐怖:安全/不安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随着社会冲突因素的增多,世界各地爆发的恶性恐怖事件越演越烈,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第一社会热点。
躺在长椅上,身旁的巴黎市区图使人不由得想起蜘蛛网,这个年轻的女人,满腿鲜血,正试着想了解降临在她身上的灾难,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改变的灾难。对于所有在戴高乐广场上呻吟的人来说,城市风光一下子失去了它一向的美丽,而变得危险、残酷了。生活在这个时代,“有一种世界末日之感”。克莱特·博尼瓦尔在他的《爆炸生活》一书中写道。这些遍布法国的盲目的谋杀,在那些伤者的精神及记忆中,永远地留下了深深的痛苦
从前年夏季至今,法国首都巴黎就多次发生重大恐怖爆炸案,法国政府因此建立了系统的应急措施。这种恐怖和反恐怖,也在引发新的社会争议——
一方面,是这世界的越来越不安全;另一方面,为安全防范而设置的各种最现代化的监控设备也越来越忽视人的真实存在:每个人,每时每刻似乎都在被窥视,不被侵犯的私人空间越来越缩小,人们在得到一种安全保障时,往往也忽略了另一种不安全的侵犯。
“白色方案”和“红色方案”
对于突发事故,法国有一套完整的应急计划和组织安排。发生事故时,相关部门的领导都能够依据事件的性质和规模,在极短时间内,颁布和实施与之相应的配套应急方案。法国已成文的全国性事故救援机制有两套。一是“白色方案”,名称取自医护人员的白色服装,主要应付瘟疫、集体中毒和人身事故等意外情况。另一是“红色方案”,名称取自人的血液和消防车队的颜色。该方案属于国家最高一级应急体系,适用于恐怖爆炸和枪击、扣留人质、重大自然灾害、国家领导人的生命和关键部门企业的物质受到威胁的恶性事件。落实“红色方案”的机构,24小时全天候轮流值班,一旦接到命令,几分钟内就可赶到出事现场,紧急救援。由于针对事件的性质和规模不同,“白色”和“红色”方案在力量动员和现场抢救规模上都有所不同。“白色”只涉及医疗救护,“红色”则需医疗救护、消防治安、公路交通、宪兵军队等机构和部门同时动员。
1995年7月25日傍晚17时30分左右,驶进巴黎圣米歇尔车站的郊区B线地铁列车第六号车厢突然爆炸、造成100多人伤亡。事件发生10分钟后,“红色方案”即开始实施,第一批警察和消防人员约300多人赶到现场,分头作业:警察封锁和保护事故现场,消防人员一部分紧急灭火,一部分在车厢里和站台上护理受伤的乘客。时隔7分钟,巴黎SAMU医疗急救队的医生来到车站,在站台上对重伤者就地实行外科手术,与此同时,大批警察和宪兵陆续抵达圣米歇尔站,负责事故地点上方的路面交通管制和警戒治安。事故发生40分钟后,SAMU的医疗急救车已经把60多名轻重伤员送进了邻近医院。此时,离车站数百米之遥的巴黎圣母院广场已经成为停机坪,车站周围的咖啡馆也临时改成急救站,生命垂危者先被转移到这里继续抢救,然后再用直升机运往医院。铁路部门迅即设立了紧急联络中心和专线电话,接待受伤者的家属,提供交通信息。由于恐怖爆炸案的性质很快得到证实,法国内政部和巴黎警察总署,马上派反恐怖特别行动小组和爆破局的专家,到现场搜集目击材料,寻找犯罪线索和实际取样,快速估算出爆炸物的种类和重量。事故发生一个多小时后,总理府成立了跨部门应急事务小组,内政部也宣布在巴黎和全国境内对各大公共场所、旅游观光点、车站、机场、边境口岸,采取严格警戒和检查措施,并通过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向全国发布紧急咨询通讯号码。法国内政部长、总理和总统等国家领导人都先后赴出事地点视察,看望受害者,实地做出一批行政决定。事故发生3个小时后,现场抢救和清理工作便基本结束。
关于“警惕海盗”计划
据统计,法国有近40种预防危机的方案,其中除针对空中和核领域恐怖活动的“原子海盗”和“空中海盗”外,还有“警惕海盗”计划。这项在海湾战争中启动过的应变措施,仅在国家非常时期采用。执行这一计划的人员由“共和国治安部队”3个团、机动宪兵部队两个团和“反刑事犯罪旅”的几支分队组成。在圣米歇尔事件发生后,由于恐怖分子连续在公共场所制造恐怖爆炸案,法国总理于同年9月7日紧急召开会议,决定全面实施“警惕海盗”计划。征调军队宪警介入日常警戒,弥补警察力量的不足,对恐怖分子造成威慑作用。次日清晨,军方抽调了两千多人进驻首都和各大城市,协助维护治安。在公共场所、交通要道、边境海关、政府机关等敏感的地方,处处宪警林立,戒备森严,随时可见持枪荷弹、身着迷彩服的士兵,三五一组,往来巡逻,检查可疑行人和车辆的行李和身份证件。在实行“警惕海盗”计划的一年多时间里,法国以追加预算数十亿法郎的代价,总共增调了3万多名军人和警察加强这一反恐怖行动。最初,法国舆论对全副武装的军人出现在闹市街头尚有不少怨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该计划日渐显出其威慑力,市民自然也接受了这一现实。
安全防范与人权争议
巴黎的炸弹爆炸大多发生在地铁车厢内,车厢的乘客座位下是投放爆炸物不易被发觉的地方,为防患未然,保安人员采取措施,用档板密封了所有座位下部,并密封了巴黎地铁和街头的两万多个垃圾箱。自圣米歇尔爆炸案后,法国的公交部门、影剧院、商场、旅馆餐厅和旅游景点都被动员起来,加强各自管辖区的警戒,改善电视监视系统和安全设施,不给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机。各大超市和商贸中心的门口,均有保安人员检查顾客的提包。地铁车站和公共汽车上,张贴了数十万张宣传广告,要求乘客见到可疑物品和包裹立刻报警。学校暂时停止组织集体参观和外出活动,中小学门前禁止停放车辆,学生不准在校门口聚集。这些周密的治安措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在被强行要求检查随身物品、检查身份也引发了关于“侵犯人权”的争议。在人们追求个人尊严、个人价值、个人的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各种要求检查显然侵犯了个人的权利,在社会保护与个人权利之间形成的冲突已引起各方面充分的关注。
谁来关注精神创伤
在圣米歇尔爆炸案后,法国救援人员注意到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即那些死里逃生的人在精神上受到了重大的刺激和伤害。案发后,这些人轻者失态、行为反常,或惊愕,或痛哭,或沮丧,或兴奋,或语无伦次和手足无措,重者当场失去记忆和言语能力。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仍过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和神经质,白天工作精力分散,夜晚经常失眠。爆炸现场的恐怖场面不断再现在他们的梦中,如果对这些人不及时加以护理,有30—40%的人甚至在几年后还时常表现出上述精神症状。
继圣米歇尔事件后,法国医疗部门开始越来越重视恐怖案中的精神心理治疗。3周后,当第二起爆炸案发生时,在奔赴现场的急救队伍中,首次增加了专业精神科医生,当场对心理脆弱者和有精神创伤表现的人进行心理安抚和治疗严重的精神患者,与肢体受伤的人一道送医院观察诊治。除此之外,法国还为恐怖事件的精神受害者,在巴黎特设一专家护理咨询小组,每日门诊,以应付可能的不测。对于慢性患者,医院实行长期跟踪,在心理疏导和抚慰的同时,辅以抗焦虑、抗忧郁等药物治疗。根据他们的切身体验,法国医护人员总结说,精神创伤的护理愈早愈有效。一年多来,经过他们的努力,在1995年恐怖事件中遭受精神创伤的人,已有73%于3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只有10%一年后仍需治疗,其中8%依然不能工作。在去年12月召开的法语国家灾难医学国际研讨会上,对受害者的精神护理首度成为专家们关注和争论的议题,诊疗恐怖案中的精神创伤已越来越受到国际医疗救护界的重视。
有关专家认为,在当今社会,恐怖与反恐怖正在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课题。反恐怖的真正含义不仅是应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应保护人们的心理安全。心理安全与生命安全同等重要。
(文 / 王芳) 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