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用品,我们消费得起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县书)

我国每年“吃”掉的木材在166万方左右

北京市平均每人每日消费1个塑料袋,每天大约扔掉4.4万公斤聚乙烯(摄影:牛君)

谁也不清楚每年向日本韩国出口300万箱150亿双木筷的东北共有多少生产一次性木筷的厂家。黑龙江尚志市元宝村的陈明亮告诉记者,大兴安岭地区每村都有卫生筷子厂;北方箸业协会是一次性木筷生产企业的行业组织,现有300多家会员。陈明亮是元宝村的卫生木筷厂驻京办事处主任,他们的木筷厂年产量5万箱,在东北属中等规模。若以这个产量作为平均数计算,300家木筷厂年产1500万箱。1方木材(桦木)大概能做9箱筷子,如此1500万箱约需木材166万方,全中国人民(还包括韩、日部分人民)每年“吃”掉的木材当在这个数目上下。

桦木、杨木都是很好的造纸原料,剥皮后的桦木也能存放,照样打家具什么的。做一次性木筷用的是最好的桦木,不能带节,并非使用下脚料。做卫生筷子是微利产业,很多其他利用方式都比它利润高,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不能进行高价值的利用,为什么非得急着把绿色银行里的钞票花出去?保留它们所起到的生态作用值多少钱?我国60%的林业基地处于资源枯竭的边缘,想想吧。

幸亏大多数国家并不用筷子,一次性木筷可说是一个中国特色的现象。而像一次性饭盒、满天飞的塑料袋、饭店的一次性用品等东西,各国都有,由此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剩餐往往与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东西搅和在一起。应该承认,我们原本不怎么讲究饮食卫生,一讲究又有点邪门,不严格要求餐具消毒,却膨胀发展一次性餐具,乐坏了抓住商机的生意人。北京每天废弃的快餐饭盒是80多万个,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快餐业每天扔掉的一次性餐具垃圾为200多吨。列车无疑是吞吐这种白色东西的最大“怪兽”,一年消耗3亿个以上,难怪铁道部坐不住了,规定从1996年7月1日起列车上改用可降解快餐盒。全国有十几个大中城市陆续采取措施,限制塑料快餐盒,提倡代以可降解塑料的或纸质产品。其实,可降解塑料与纸饭盒技术尚未成熟,单纯以纸代塑也不能解决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问题的根子在于推行的一次性消费方式。

大量的塑料抛弃来自手提塑料袋,它们大部分只用一两次便进入垃圾堆。据调查,北京市平均每人每日消费1个塑料袋,每天为此扔掉大约4.4万公斤聚乙烯。

上海有一个使用过的占地五六千平方米的垃圾填埋场,原计划要在上面种果树,将其变为果园。10年后的今天挖开一看,里边仍是大量塑料,不能种植和生长任何东西。

垃圾堆里的塑料袋分档次级别。我们不知道全北京、全中国有多少免费提供购物袋的商场,但记者知道北京北郊的新达彩印厂1年塑料袋的销量“闭着眼”上千万个,该厂每月消耗几十吨的颗粒料;北京本地像“新达”这样的厂有七八十家,而且据说北京的塑料袋市场一半份额被附近河北的企业所抢占。

商品包装不能不要,然而世界变化太快了。不适当的过分包装、豪华包装的邪风阵阵刮过。1996年中秋过后,北京人就为处理豪华精美的月饼礼盒犯愁,犹犹豫豫最终还是要扔进垃圾堆的。

透过垃圾看中国,你肯定能发现我国上档次的旅游饭店,已从10年前的几百家发展到3720家,床位达98万张。每天大量的一次性牙刷牙膏梳子拖鞋洗发液等等,从几星级的大雅之堂来到垃圾场。

从垃圾里头还可以看到,一次性用品的花样在翻新,领域在扩大。恰如采访对象所言,现在的人恨不能衣服穿几天就扔,不用换洗。一次性尿片、尿片裤出现了,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商场里一包进口尿片裤卖到300多块。一次性鞋垫、一次性袜子也已应运而生。还有什么我们没有想到的?

用几个字可以总结一次性用品,那就是:敞开生产,用着方便,扔得痛快,后患无穷。

世界消费真的已从节约型步入抛弃型时代吗?

据说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的发明。日本国上森林覆盖率高达65%,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左右。日本人从不砍自家的一棵树做一次性筷子、日本人用的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进口的主要来源是中国。

据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全世界2/3的垃圾产生于发达国家,美国的垃圾产量居全球之最。1个活到80岁的普通美国人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下,一生要消费约2亿升水、2000万升汽油、1万吨钢材和1000棵树的木材。

攀比着来,人家扔汽车、电视,我们中国人凭什么不能家家来辆小汽车、天天扔筷子饭盒塑料袋?

先不提全球观念,还是先数数自己的家底、替中华民族的后代考虑考虑吧。

先不说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的总储量将分别在45年、60年与250年内耗尽(45年后,那些“健在”的塑料袋在垃圾场能显灵、摇身变回石油吗?)。看看我国人均资源水平: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森林资源为1/10,耕地为1/5(为美国的1/10),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为世界人均的1/2。美国人均用水量是中国人的100倍,而我们的现代化刚起步,黄河已开始长时间断流。

发达国家消耗着地球上75%的能源和资源,他们以雄厚资金和不平等交换从不发达国家进口能源与资源维持消费。日本从中国进口卫生筷子便为 一例。我们很高兴吗?要和人家比吗?

从环境压力看,我国城市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量已达1.46亿吨,2/3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垃圾压城城欲摧,我们的垃圾处理水平如此之低,从减量做起是最好办法,生活用品能多用一回是一回,一次性,能免则免吧。

一次性用品并不一定是学国外的。也许人性如此,人一阔,脸就变。市场机制如此,消费主义不会独独放过中国,迎合欲求、诱导欲求,穷讲究也要讲究。另外,一次性用品常常打着方便、卫生等旗号推销自己。

卫生筷子其实并不卫生。根据北京市卫生防疫站1995年4月至6月间所做调查,一次性筷子在生产、运输、储存与使用环节都存在问题,感官性状不合格率近99%.有一半产品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有专家指出,以发泡聚苯乙烯制成的一次性餐具遇热水会释出有害物质,所以不适于盛装热食。塑料袋使用方便,造成了身后的不卫生、不方便。其实方便是相对的,卫生也可通过其他途径达到。拿饭店的一次性用品来说,出门旅行在包里加一把梳子、一副牙刷真的那么费事吗?

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应该说与当今社会流行的惜力不惜物的“时尚”有关。其实人力效率最高,可再生,中国尤其是不缺人的,然而大家都越来越没有精力和时间了。

一次性用品,以前没有,以后会永远存在吗?不见得。在有些先富起来的人民中,已经出现了新“时尚”。

据报道,法国勒克莱克集团公司属下的300多个超级市场为解决塑料袋乱扔的问题,正在开展鼓励重复使用、以旧换新回收废袋子的业务出国者不断带回来的新信息表明,像德国、芬兰等国的中高档饭店,都开始从环保出发不再统一提供一次性用品。日、美早已明令禁止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国际上已推出从环境保护角度评价礼品包装的设计指标,足可为我们的月饼、燕窝借鉴。

这些好榜样,我们能不能学来?从本民族勤俭的传统中,我们不也能得到启示吗?除了贫困地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概是不需要了,然而在经济宽裕之后,中国人该怎样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消费习惯,无疑是个不可小视的课题。

我们的商场也可以以旧换新、回收塑料袋吗?商场经理说:我们可以回收,但几分几毛钱的东西顾客愿意跑回商场退换吗?

我们的餐厅能取消一次性筷子吗?餐厅老板说:不用一次性餐具,顾客放心吗?不用它们,会不会影响我的生意?

我们的饭店宾馆能取消一次性牙具、拖鞋吗?饭店经理说:星级标准摆在那儿,不配备一次性用品,顾客投诉怎么办?

解决问题的焦点仿佛聚到消费者的身上。其实,政府、企业、消费者,哪一方均有可为之处,但关键确在我们每一个消费者身上。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一次性消费品已遍布中国,我们能把它们收回吗? 塑料袋一次性用品一次性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