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之间:谁伤了谁的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天时)

记者近日走访了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湖东路这样一个家庭:小康之家。夫妇二人,知书达理,处事厚道。15岁的女儿,3次辍学3次出走。对这个普通家庭普通问题的普通解释是:本份父母,问题儿童。但悉所详析,从父女二人朴实的叙述中,不难体味到家庭教育戏剧性的荒诞,而荒诞以外的沉思是:它们恰恰以熟视无睹的正当理由,存在于中国诸多家庭。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里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我不是一个好父亲,因为我养了一个坏女儿。她不争气,我这一辈子也没指望了。

我们虽是普通家庭,可从来没亏待她。从婴儿奶粉到一支铅笔到一条发带,她哪一件不是最好的?4岁不到就买了一架钢琴,5000多,那时候我和爱人每月工资加一块才500啊。房子挤,没地儿放,我和爱人把床拆了挪到厅里。黑亮黑亮的一架钢琴摆在阳光里,晶儿多幸福啊。

我今年46岁。小时候家境不好,长大了又赶上运动,现在在厂子里供销科做小职员。除了女儿,我还有什么希望?可这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

她说我打她?你问她为什么了吗?钢琴买了新鲜两天半,哭着喊着从琴凳上往下爬;小老师来了,她趁我们不在家对小老师说妈妈带她去姥姥家。不到4岁的孩子就撒谎,你说该打不该?打不也是白打吗?钢琴摆在那儿等于个摆设。小学5年级学习正紧呢,她偏要学画画,把图画书藏在抽屉里,书上本上涂得乱七八糟。语文算术都80来分,她心根本不在学习上。家住六层养猫养狗脏不脏?而且分心,影响学习啊。

我哪儿对不起她呢?托人花钱进重点,次次考试榜倒着找,为了将来能有个职业又转入自费职高。这两年不是电脑热吗?我把买摩托车的钱给她买了486,下班之后盯着她学,可到现在“五笔”还没学会,486成了游戏机。

她离家出走是有前兆的。这两年,她放学回家就反锁门呆在房间里,电话一响,就冲出来抢着接,我接了两次都是男孩子,嘻嘻哈哈,没什么正经——后来我在房里又接了个分机。我警告她不许和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她不吱声瞪着我,开始回家越来越晚了。我掐着表,晚回10分钟罚跪一小时,想让她长个记性。但心是收不回来了,第一次出走3天,第二次一个星期,第三次居然两个月不进家门,跑到外县小饭馆端盘子——丢尽我的脸了。

如今在一家饭店前台当服务员,混呗。我和爱人轮流去接她——怕她不回家学坏啊。

我操了15年的心。够了。她也够了。

只有爱抚才是有着神奇作用的精神力量,只有它才能保护儿童的心灵不变得粗暴,冷漠,才能使儿童心身健壮,这是一切教育信念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

我是个没有出息的坏女儿。差不多肯定所有人都这么想。那就是吧。我不在乎了。我和我爸妈不是一个道上的人。他们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可偏我们又是一家。

我爸生气有他的理由啊。我从来没做过一件让他满意的事儿,他也从来没让我做我喜欢做的。这伤了我们的感情。

他们动不动就说爱我,拿大破钢琴和烂“486”说事儿。我不爱他们,我爱他们也没理由啊——我成绩不好,贪玩。也不全是因为这个,有些记忆太悲惨了。为了去姥姥家,我连着一星期不出去玩,可到时候他们又变卦了,把我双腿绑在琴凳上。假期里房门总是被反锁上,小伙伴都在楼下,只有我趴在阳台上,后来阳台也不许进了。我从外面捡来“小白”(猫的名字)藏到床底下,还是被我爸揪出来打开窗往外扔。第一次第二次小白挂在楼下藤架上,每次我刚抢上楼,我爸一把夺了又扔下去。我第三次下楼把小白埋了,我爸还在阳台上骂我……我记仇了。

不知道大人都是怎么回事儿。他们原先一见我画画就撕,可是后来学校比赛发奖,我爸妈全去了,乐呵呵地跟人说支持我的爱好,可没过几天又把彩色笔全都藏起来了。我撒谎也是跟他们学的!

他们就知道在家看着我,他们没有朋友还嫉妒我有。小时候他们管我的小朋友叫小混蛋,长大一些女的叫不正经男的叫小流氓,当然是背着人家了。

我知道自己学习不好。我可不想靠他们一辈子。我本来想学服装,私下里看了几本书,可他们说我是臭美。模特儿学校要我,他们说:“下贱”。我什么都干不成。

他们准又说我离家出走的事儿了。第一次是我同学的生日;第二次他们挂了我一个同学的电话,硬要我承认是我男朋友;我承认了,他们又让我把人找来说说清楚,我就去找了,“找不来就别回家”,可是我哪有啊?第三次,就算是吧,我想我在家有何用,惹得大家生气,学习又不好,不如自己挣钱养活自己。那3个月是我长这么大最愉快的时间。

现在他们不逼我念书了。我在一家饭店打临时工。他们老了我会养他们的。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办,我和我爸妈,还有我的将来。

这个女孩和她父亲的叙述,使我想起一个关于激励和成就的著名实验:美国哈佛大学罗森塔尔教授曾把小白鼠随机分为甲乙两组,但告诉训练员甲组聪明乙组蠢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效果表明甲组确实优于乙组。不同的训练心态不同的训练做法便是其中奥秘。这个实验后来被转向人,结果类似:信任、激励激发了潜能,灰心、失望泯灭了生机。

父女之间:谁伤了谁的心?0

对信息时代的青少年的理解可能比教育更重要

我儿子我女儿

“给子女自主权,让他们走自己的路”,这是北京师范大学赵忠心老师的育子格言,下面是这位家庭教育专家的现身说法:

要谈经验我有两句,一是“因势利导”,二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一儿一女,都已长大成人。从穿衣吃饭到上学择业,各关各卡都由孩子们自己拿主意,我的“用处”是提供环境、参考意见。

我儿子初中毕业报高中。孩子说“报职高”,理由有二,一是成绩一般,挤“独木桥”十有八九要摔跤;二是尽早工作,边工作边学习有目的有方向。我在报考表上签了字。儿子职高毕业进了饭店,开始是国营后来合资的,从服务员到领班到主管再到总经理,我基本没干涉过。他工作时间不长换了6个单位,我跟他谈了,“稳重为是”。儿子起初学习不很自觉,后来工作给了他危机感,他边工作边学商贸、学饭店管理。

我女儿是北京花样游泳运动员,多次拿全国冠军。孩子学游泳机会偶然,也是她自己的意思。10岁那年在少儿芭蕾舞团学芭蕾,被游泳教练挑中了。当了8年运动员,19岁当了教练。现在孩子在念书,是她自己想学校了。每天奔波于经贸大学和外语学院之间,学文秘学外语。

我认为我的两个孩子都成才了,这是他们独立走出的道路。其实按我当时的意思也是进重点上大学,但是又想机会在那儿,兴趣有了,干吗不让孩子试试?为什么一定要孩子的第一选择就是最后的选择?为什么不让他们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我的经验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他的选择就会更谨慎。

谁为游戏和梦幻正名?请尊重儿童的现实生活

成长与环境之间的决定关系单纯得像鱼和水吗?在孩子和父母之间,除了世代相袭的血缘纽带,保健食品、智力开发丛书堆积起来的物质累赘,是不是还应该有别的?如果我们的人才观是“未来的接班人”、“新世纪的建设者”,那么日常生活和游戏是不是“毫无价值”?如果我们的教育是“为了祖国的明天”,那么谁来顾恤“孩子的今天”?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康健老师在日前与记者的谈话中,对此表达了成熟的看法:

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个老话题,但仍有些关键问题被有意无意地模糊掉了。

有一次,我在人大附中上课,让小孩子们每人写一句至爱名言。“磨难是人生的财富”,一个14岁小女孩幼稚的笔触沧桑的口吻令我惊讶。后来了解到她的家庭,方知这决非“假深沉”。艰涩的生活环境在孩子成长中留下很深的烙印。

以此为契机,我们做了一个《社会环境与个性成长》的课题。调研结果表明,家庭环境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衣食富足、家长文化水平高的家庭不一定培养出一般标准的“好孩子”。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就文明起源的简单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出质疑,认为文明发祥地与山脉河流植被气候的关系并不直接,直接的是人类对环境的应答方式。我想家庭教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也同出一辙——并不是环境本身决定人的个性和成就,而是人在环境中的位置以及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什么地位,是主动还是被动?是积极还是消极?钢琴家不是一架钢琴加上一位艺技娴熟的家庭教师就能“生产”出来的;一个心灵和理智都处在发育期的孩子,如果处于被决定的地位,不但不能吸纳环境中的养分,而且很可能消极反抗,转向反社会行为。环境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其中人的活动方式。当学习被职业化,爱好被专业化,自主性被取消,学习还有何价值可言?爱好还有何乐趣可讲?

家庭教育模式关系由被动转为主动是提高家教质量的关键,而变被动为主动的核心又在于在子女和家长、儿童与成人之间建立和谐宽松的关系。就国内目前家教的现状而言,首先就要讲“尊重”:对孩子独立人格和爱好兴趣的尊重,没有条件不论分寸的尊重,这是最基本的人权。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中都蕴藏着创造与成功,每一个孩子的名字里都充满了神圣与尊严。平等关系未能建立,尊重被弃置一边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传统的伦理观中父子两辈人的等级差别;二是按照同一标准(一般是考试成绩)划分的差异性。前一种可归为封建残余,后一种更多的是制度的垢病,这种绝对划分和划分标准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工资福利制度之间另有渊源。差别性本身不符合教育的神圣涵义。教育是没有选择性的,不会放弃每一个人。给孩子平等和享受尊严的权利,才能使教育受到尊重;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时间更多的自由空间,教育涵养蕴藉的价值才能体现。

家庭教育误区只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弊病的折射。孩子们受的教育叫“基础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打基础为未来做准备的教育,那么成长发育期本身有无独立价值?我们的教育面向未来,那么今天呢?面向社会,那么个人呢?是不是非要孩子牺牲现实生活,以赢得成人世界的承认呢?成人的制度法律有价值,那么儿童的梦幻和游戏呢?

教育除了提供环境以外,能规定整齐如一的过程,能限制结果吗?教育是什么?是剥夺还是孕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复制还是养成?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