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咨询业面临信誉危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新闻媒介何以借一个小官司兴风作浪?究其根源,这与“点子大王”的绰号及其作为密切相关。一些媒介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点子大王”的反感,并且猛烈抨击“点子泛滥给咨询业带来的巨大隐患”。
有家报纸直言:那种拍拍脑门就能拿出决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何阳要寻求出路,就要尊重市场,结束他以往简单甚至投机的经营方式。如果何阳当初不是沉醉在一顶“点子大王”的帽子底下,制作和贩卖一些拍脑门想出来的主意,而是研究咨询业的实际操作和发展,或许今天他会有一个更为光明的局面。信息工程绝不是几个人的点子就能够涵盖的。如果何阳不能把脚尖垫起来,看看“点子”以外的东西,那么他要躲过的这次麻烦,恐怕还不是他将遇到的最大的麻烦。
新闻界拿何阳说事,并非与他个人有仇,而是一种反思,一种纠偏。当年,新闻界推出何阳,动机并没有错,在全国树立一种“知识有价”的观念,让知识分子走上一条“靠智慧致富”之路,这都无可厚非。但新闻界后来把“点子”神化,把何阳捧得大红大紫,确有偏颇之谈。
人们无意贬低点子作用,它属于小发明、小创造以及合理化建议之类。但吹嘘过分,诸如“一个点子救活一个企业”,把何阳塑造成“包治百病”的神医,甚至跑到全国各地当众“即兴表演”,岂不毁了何阳,贬了点子?回头反思,细品何阳所为及有关报道,不知是喜剧还是悲剧,或是闹剧。何阳好像成了“江湖术士”,“包治百病”那是巫医,“一点就灵”那是巫术。
1993年,中国咨询界头面人物会晤:(左)何阳、(右)王力、(中)杜岩,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的市场调查公司
市场永远是对的。就在“点子大王”红彤彤时,1993年11月29日,北京开了个“首届全国点子交易洽谈会”,几百家公司纷纷赴会,甚是热闹。但第二天下午,该大会就散摊了。《人民日报》专为此发表评论“点子为何冷落”。
从社会因素上分析,“点子大王”的产生的确有深刻的时代背景。1992年以来,全国出现第三次经商潮,官员下海、学者经商成为一种时尚,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投机心理,许多人梦想一夜暴富,空手套狼。从某种程度上,“点子大王”的脱颖而出恰恰迎合这种氛围。据悉:何阳在天津时,上午刚作完报告,下午竟然有几十人去工商局申办点子公司。
从市场角度分析,不知怎的,点子竟与咨询业搅在一起。有人竟言,中国咨询业竟是从出点子起步的,搞得企业家们误以为咨询业就是拍脑袋抖机灵,把一个好端端的新兴行业庸俗化了。就像台球进入中国,遍布大街小巷,玩者多穿大裤衩子。
谁没点小聪明,谁没有抖机灵的时候,于是人人搞咨询,人人拿点子蒙钱,企业哪里招架得住,厂长经理又信谁,最干脆的办法是——咨询公司禁止入内。
市场终于实施了最严厉的报复,企业对咨询公司采取的普遍对策是:见报告不见钱,出实效再分成。众所周知,咨询业是靠数据、经验加见识生存的,把底牌给了企业等于把命根子交出去,而企业拿来就用又不付帐等于白使。信誉是咨询公司的利润保障,给客户做完咨询策划而拿不到现钱,已说明中国咨询业面临信誉危机。
点子公司把中国咨询业引入一条歧途,这个恶果又把中国咨询业逼入另一条歧途。王力在海南望海商城的经历恰是实证:花一年时间做的咨询策划方案却赚不到钱,要等企业3年后达到方案设计的利润指标才可获利,而企业在实施中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为保证策划方案实施中不走样,王力必须盯着必须亲手操作。咨询公司变异为管理公司。
点子公司成为咨询公司,咨询公司成为管理公司。中国咨询业从一种歧途走进另一种歧途,一报还一报。冤冤相报何时了,咨询业当自省。 何阳咨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