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平等,还是要公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要平等,还是要公正0

卜卫(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副研究员):

“妇女传媒监测网络”成立一年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报告,是我们的部分观察结果。过去十年,信息技术的进展促成了超越国界的全球传播网,可与此同时,媒体通讯不仅没能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还在继续显示负面或有辱人格的妇女形象。世界性的消费主义大潮,又进一步把女性描绘成商业社会的诱饵,使女性在现代传媒上显现出一种保守、浅俗,缺乏创造力的附庸形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我们觉得有必要加强自身对抗媒体负面描绘妇女形象的能力,向一个日趋重要的行业滥用权力的现象提出挑战,助使它们建立并加强自律机制。“妇女传媒监测网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要平等,还是要公正1

蔡一平(《中国妇女报》编辑):

之所以选择电视广告作为重要观察对象,是因为声像媒体的电视及电视广告近年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女性形象越来越多地被利用。广告=商品+女人,女性成为广告创作中一个“永恒主题”,而这种主题又呈现出两极分明的定式,一极是贤妻良母,另一极是超前消费,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现代花瓶”。对这类广告的沉默,意味着我们认同广告内含的男权秩序及对女性角色的规定。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提醒人们关注广告中的妇女形象,督促人们重新思考大众传媒与当今女性生存权益的关系。

要平等,还是要公正2

舒可文(《三联生活周刊》编辑):

两位对女性与媒体的社会背景分析表述得十分清楚。可让我疑惑的是,你可以批评媒体广告对女性形象的诋毁——是不是诋毁我们后面再谈——可为什么却非要把这种“诋毁”与男权文化联在一起?比如说,贤妻良母究竟是男权秩序规定的还是女人天性使然?明显把男、女作为两个敌对阵营划分是不是就意味着对女性的承认?妇女的地位是不是一定要在与男性的抗争中获得?我是一个女人,我跟两位一样看重女性的自由和尊严,可我历来反对把男女关系弄成一种政治的,很意识形态化的权力之争。我更愿意从一种天然的,存在论的角度观照男人和女人。在我看来,男人和女人天然地不一样,这是从生理基因就开始决定了的。男女不是同志关系,而是谐调的互补关系,谁也代替不了谁,谁也缺不了谁。我对近期传媒上渲染的女子巡警、女子法庭就很反感。只要别人有兴趣,又能胜任,去巡警,去法官的好了。可为什么要弄得跟谁较上劲,争了多大一口气似的呢?

要平等,还是要公正3

新一代女性经济自立,在男女关系中独立意识已在增强

卜卫:我先申明一下,女性主义只是反对男权,不是反对男性,这是一个重要区别。我们承认,并顺应男女的自然差别,但我们反对以男性为中心,对女性进行简单的概括。比如说像许多广告所表现的,男人一出现便与现代科技、机器仪表联系在一起,充满进取精神、理性思维和领导才能;而广告的女性形象则多被定型为温柔、脆弱、消极被动的家庭妇女。角色分工上,男主外女主内;权力关系上,男方女从;消费关系上,男挣女花;等等这些,莫不是经过了男权文化的调整,表现了男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期待。

蔡一平:男女差异固然有其天然的一面,但社会性别的概念表明,关于性别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认识,绝不只是生理的必然结果。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认为,一个人的性别意识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反映中形成的,是心理和社会的产物。所以说,广告中那些角色定型的女性形象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对女性很不利。

舒可文:你要女人去干什么呢?去谈生意去开机器,去胸有成竹去威风凛凛?对于你们所说的一些角色定型,如温柔、脆弱、浪漫、感性,放在女人身上就不可爱了吗?男人坚强有力、权威理性,就一定比女人优秀有价值?你们无意中是不是也在用一种男权文化中心的眼光去评判这些广告?在我看来,两性差别是多么天然的事情。生活中就这样发生着,事实上就这么进行着,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评价。

要平等,还是要公正4

李洁非(文学评论家):

我觉得,问题还不在于广告描绘女性形象,而在于,男权文化中心社会里,这种描绘是必然的。

要平等,还是要公正5

王小波(学者 自由撰搞人):

自然主义立场恐怕对妇女更加有利一些。“监测”这个词很吓人,太威风了。你们有没有考虑这网络要靠什么样的机体起作用呢?难道要通过一种麦卡锡主义的机体?你们是不是受到一些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没结合中国实际?在美国,我也上过一堂讲女性主义的课,导师欣赏地谈到中国妇女学大寨,请我也谈谈。我告诉她,妇女每天早上下地,回来做饭,做完饭又下地,下地回来还要做饭,一天到晚忙下来人事不知。外国导师十分惊讶,她没想过女人学大寨要这么大的代价。

李洁非:农业社会里夫权是必然的。考察男女地位差异有一个基本因素是体力。生产、社会活动中,男人的体力优势决定了他的中心位置,决定了他对家庭、社会支配的权力。这是心理、文化都取代不了的。

卜卫:这种“体力决定论”是我们不能接受的。这种“谁狠谁是爷”的想法不是太原始太霸权了吗?再何况,随今后科技的发展,劳动不再只靠体力的时候,男女差异就会慢慢消失吗?广告中的这种歧视就不存在了吗?女性主义有很多派别,女性主义之间也打得不亦乐乎。妇女传媒监测网采取一种比较平和的社会性别观点,不是反对女性做母亲和妻子,只是说不要让她们只做母亲和妻子。不是不要她们漂亮美丽,而是告诉她们不要屈从于商业文化拟定的女性美。现在电视广告里对女性美的渲染,太男性眼光太模式化,仅仅把女性当作审美的对象,而否定女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全面感受,强化了女性在审美活动中的被观赏性和从属地位,是对女性美的误导。

舒可文:导向是有的,可我没觉得有什么误呀。美虽然千姿百态,但也有些基本元素是共同的,比如清秀的眼睛,高一点的鼻子,细腻的皮肤,电视广告不过是把这些最基本、最通俗的东西集中了。它告诉你这是美的,但没说只有这样才是美的。广告里暗示年轻漂亮有价值,我想这也是事实。男人也是年轻漂亮有价值,年轻对任何一个生命体来说都有价值。撇开对广告的成见,所以我老觉得“女权主义”有政治化感觉,因为它老在设立一个对手。我看到的是两个阵营:我们女性现在要革命了,要争得自己的地位。其实女性真正需要的恐怕还是在自然法则下与男人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谁也不要求额外的权力。

要平等,还是要公正6

在中国,还有一些要扫盲的人群,她们在渴望着什么

卜卫:没错儿。不过你描述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社会,这种理想是需要争取的。再则,这种和谐与自足也许已经为你所拥有,但你应该看得到,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女性与男人共筑和谐社会的机会和可能都还很不充分。我想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不能只从理想出发,只依据自己的经验,而应看到实际,看到大众的生活。再回到广告上,我们看到,女性的价值被限制在其容貌、年龄、体形上;女性的生活空间被限制在家庭,限制在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上;女性的智力限定在追求时尚、爱情和享受上;女性同男性的关系限定在温柔、顺从、性感上。近些年,妇女的生活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成就、社会地位都日益显著,可我们的电视广告却视而不见,忽视两性发展对新型角色关系的确认,显现出维护传统观念的倾向。

王小波:我明白你的意思。由你们的行为可以看出,现在女性主义对妇女解放的关注更多的是平等,而不是公正。实际上平等是个很表层的概念,在我看来,女性更需要的是公正。

舒可文:对,区分这两个概念是很重要的。公正有自己的逻辑,平等则是一味地攀比。如此下去我担心出现另外一极的角色定型。现在是男权文化的声音,今后会不会成为女权文化的声音?实际上现在很多女权文化的声音也不过是男权文化的回响。比如刚才说到广告里要女人温柔,你们反问一句,男人为什么不可温柔?这还是一种男性话语。我们应法换一套话语。如温柔是怎样的,勇敢又是怎样的?然后看看这两种秉性在社会生活中会起到什么作用,无论在女性还是男性身上,它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有些什么影响?再比如有力量固然好,女人没力量也没关系,女人可能手巧,我们不去争力量;因为手巧也是另外一种优秀。贤妻良母有什么不好?与一个事业有为的男人比较,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一样大的贡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营造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不也是一种巨大的成功吗?应当换一套话语说话,从男女各自的天性说话,不要动不动就互相看着不舒服。男女当然不同,但他们同样有价值同样重要。正是这种不同才构成了男女整体的生活。 家庭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