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督学”:滑稽的讽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陈心宇)
事情的缘起
两个月来,广州21中高三(4)班的课堂里,每天都出现一两个家长的身影,学生上课,父母跟班,所为何事?
1996年国庆后,广州组织了一次测试,在这次测试中,因高三(4)班成绩偏低,与该校其他班差距较大,校长在随后召开的家长会上介绍情况,使一部分家长听后议论纷纷。第二天,10位家长即约校领导和本班老师开会,向校方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认为校方对该班不够重视,师资配备有问题,要求换老师;还提出每天派出家长代表跟班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协助老师维持课堂纪律。
校方坚决否认对该班不够重视的说法,认为该班的教学力量配备已相当强。至于家长要来听课,校长表示同意。
就这样,这个班的家长便每天派出一两人出驻高三(4)班,坐在教室最后面。家长代表还参加班会课,并在课堂上发言,内容主要是鼓励学生勤奋学习。
家长们的这种行为无疑深深切入了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其角色也与教育工作产生了交叉,从而为已成惯例的教学方式涂上了些许特别的色彩,自然,在校园内外吹起了层层波浪。
校园内的反应
校领导的意见是,高三(4)班并不是很差的班,但有缺点,主要是课堂纪律太散漫,现在离97高考都进入倒计时了,许多学生仍淡然处之。“既然家长这么重视,要来听课,我们表示欢迎。”
家长代表则说,当得知子女乃未进入应考状态、上课纪律混乱时,他们都很焦急。听一位家长说北方某大城市有家长旁听上课的作法,他们就建议学校也这么做。“我们并非参予班级管理,而是想配合老师做学生思想工作。我们只是坐在后面听课,对那些课堂纪律问题较多的学生,我们或向老师反映,或课后与这些学生个别谈话。”家长们均采取“补休”、“休假”或“请假”的方式来学校听课,他们表示,不可能旁听到底,这只是暂时的做法,希望带上一段时间,能建立起正常的秩序。
高三(4)班的部分同学说,近一段时间,班上的课堂纪律确实有明显好转,因而,不少学生认为家长参予有一定用处。但还有许多学生则认为,都十七八岁了,父母还跟着到学校上课,太伤自尊心;有的学生则对家长的行为评价为“皇帝不急太监急”。
课堂里来了家长监督员,这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恐怕还是头一回。许多老师对此有异议。他们认为,家长定期与学校交流学生情况,探讨思想教育工作是可以的,但介入太多,则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老师反映,这是对上课老师和学生不信任,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校园外的说法
这件事在社会上也引发了多方面的思考。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周绍健说,以前只听说家长在家里陪读,没想到现在竟发展到进学校陪读,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但这种作法不可取,一是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二是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家长本身也因此影响了工作。
也有个别人持赞同意见。广州新港中学的陈天福说,我认为家长跟班不失为一种改善学风的举措,可以尝试。家长跟班可以身临其境,可考察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听课情况等。这无形中形成一股检查督促的力量,使校(级、班)方经常改进工作。
而中学生的反应则比较激烈。华师附中高三级的许文菲呼吁“还我独立健全的人格”。她说,我们渴望的是理解与支持,而不是干预,我们希望学会自立,积极主动地处理面临的各种问题,而家长的介入只会打破师生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
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不管是全部还是部分取代了教师的职能,那么,学校应摆在什么位置?有人认为,问题的实质是校风问题。校风的好坏,其责任自在校方。
广州113中苏伟、广东科技干部学院钟发斌认为,从学校方面来说,让家长直接介入学校对学生纪律管理的做法,无疑是自我承认学校教育功能的软弱。家长和学校相互信任、分工合作才是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的根本途径。
广州中医药大学邱鸿钟副教授从另外的角度谈到了自己的看法:学生家长跟班听课,只是为了帮助教师维持秩序,这实在是对当今教育状况的一种滑稽的讽刺。一方面,我们独生的孩子在父母过分的呵护下丧失了太多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以至于“家长跟班上课课堂纪律才有明显好转”;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现在的一些学校实在令人难以信任。 升学考试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