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公告该不该揭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梅冰 蔡方)

北京中国美术馆路口的噪声公告牌已久不显示指数了

身边环保

每天,有多少工业废气及其他渠道排出的废气,随着我们的呼吸进入我们的肺部乃至血液?我们每天饮用的水分为几个级别?什么样级别的水才能饮用?什么级别的水不能饮用甚至不能接触?在什么指标内的空气和水才不会危及我们的健康?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样的状况?这本来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并有权利知道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真实的环境状况和公众之间,尚悬挂着一层暧昧含糊的面纱。以作为首都的北京为例,至今仍无一份环境状况公告。如此这般,怎么谈得上环保工作中的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呢?

就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环保的主管部门。

“我还没想好”

记者拨通了一位北京市环保官员的电话。“喂,您好,我是记者,想就北京市环境质量公布的事请教您几个问题。”

“我跟你说,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牵扯到社会安定、北京的形象以及外交等各方面。”

“但是,您不认为让公众知道环境状况,参与监督是一种趋势吗?”

“我承认这是趋势,我们也在考虑这事,但现在不行。”

“那您认为现在可以让大家知道多少?”

“我还没想好。”

3个星期后,记者找到这位官员,他仍坚持认为:“我给你举个例子,北京市有3条污染严重的河流,被我们叫作北京的‘3条蛔虫’。现在通过各方努力,我们解决了其中两条河的污染问题。那第3条河近期内的确没办法解决,如果非要在这时告诉群众:这条河污染严重,我们又无法治理——这不是添乱吗?”

类似的意见也存在于不少的环保官员之中。

上海市一位环境监测部门领导说:“环境质量的恶化或改善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如果简单地把环境质量公布给人们,利少弊多。现在人们的环境意识还很弱,在上海,你就是把环境公报送到各家各户,也未必有人看。而且看了,搞不好还会引起社会不安定,他们会质问:‘你政府没做好,为什么给我这样的空气?’”

西北地区的一位环保官员说:“不发达地区当前关键是脱贫,在人力财力都很缺乏的情况下,还是多办点实事好。再说现在有些数据保密是出于外交工作的需要。”

一位从事监测工作的领导说:“能做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应该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但要考虑后果。比如北京就是出于对外形象上的考虑而没有公布。另外,我国发展经济,引进外资,而外商对投资地区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公布了环境质量,外商因环境问题而撤回了投资,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经济、特别是沿海省区,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言谈之中,不难听出:环境状况差,则不可传扬。看来,“丑媳妇怕见公婆”,即使见了,也难掀起那盖头来。

沈阳,为何不怕丑

得知沈阳市8年来一直坚持冬季大气二氧化硫污染预测预报,记者很有些意外。因为沈阳是“著名”的被国际卫生组织1988年公布为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之一,而且“名列前茅”,仅次于米兰,居世界第二。它主动在电视上播出二氧化硫污染情况,不是自揭家丑吗?

沈阳冬季,尤其是早晨的大气污染最重,所以每年12月~次年2月,每晚播出第二天清晨6~7点左右全市各区的大气污染情况。早晨上班或锻炼的人就可以避免或减少去严重污染地区。

“当时我们做这件事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现辽宁省人大副主任,当时主管沈阳环保工作的副市长高继中介绍,“首先这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科研项目,它的成功将填补我国大气污染预测预报的空白。再就是通过它宣传环保,唤起群众的环保意识。第三,就是要给污染大户一个压力,比如沈阳冶炼厂,全市40%的二氧化硫污染,都是它的‘贡献’,我们就是播给它看的。”

“当时有没有考虑让外国人知道了,会影响引进外资?”

“大气污染是写在城市脸上的,你不说人家也知道。再说沈阳大气污染有很多历史原因,要想得到外商信任,关键还是自己治本。”

“当时有没有担心群众知道沈阳污染严重,会来找政府‘算帐’?”

高主任笑了:“从1988年到现在,我还没听说这类事发生。相反在1989年我们搞的问卷调查中,94%的人赞成搞大气污染预报。”

“那么如果那种事发生了呢?”

他又笑了:“以我个人的经验,老百姓成群上访,总是事出有因,他们不会无理取闹。中国的老百姓最通情达理,只要你确实能解决问题或说明情况,他们是讲道理的。”

“沈阳有没有把大气污染预报和促进公众参与监督环保工作联系起来?”

沈阳市环保局长刘铁生说:“现在看来,让公众知道环境的真实状况,是很有必要的。如今,不少人对环境保护缺乏一种忧患意识,而只有公众有了‘紧迫感’,他们才会产生参与环保的愿望。当然我们得把握好一个度,别把群众吓着了。”(据了解,沈阳市不满足于目前只预报二氧化硫单项指标的现状,已经开始研究大气污染综合指数的预测预报工作)。

在沈阳采访,记者感到这里是个“禁忌”最少的地方,现在有些明白,为什么全国7个以上的城市都在研究大气污染预测预报,而只有沈阳将其告之于民,服务于众。

“不是可不可以,而是必须”

鉴于以上的情况,记者专门采访了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

记者: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让公众定期了解我国严峻的环境现状,对此很多人各执一词。您怎样看这个问题?

曲格平:首先我们要确定一点,就是国家环境公报制度是法律规定的,是法。它是建立健全我国环境保护公众监督和公众参与机制迈出的又一大步。

国家环境公报不可能事无巨细,全部包揽。我赞成在它的基础上,更广更多更细更通俗地把环境状况,告之以公众。比如电视的影响力比较大,形式也生动丰富,我们可以考虑在电视上像播广告一样,反复宣传环境状况。各个城市的状况不同,特别是一些重污染的城市,污染情况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以城市、地区为单位,播发当地的环境状况,群众一定会关心。为了使公众不仅看、还要看懂,我建议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在公布环境状况的时候,出一份“普及本”,这样还可以普及环保知识。

现在很多人有顾虑,怕外国人知道了会影响外交。不可否认在特定的时候有些数据不适于公布,但毕竟是少数,和公布环境质量并不矛盾。提到公布环境质量会影响外商投资,我认为,这等于是在公开宣布,我们是以隐瞒事实的方式取得外商的信任,这实际上是一种欺诈。这种损害中国信誉的行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将不可估量。还有人认为,老百姓得知环境状况,不是麻木不仁就是会起来“造反”,这都是对群众的不信任。我们是人民政府,我们工作中最不能忘记的一点,就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我国人口素质还比较低而且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公布环境质量正是推动人们来主动地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有益方式。

实际上,种种理由只是借口,就是因为环境质量糟糕,不愿告诉群众。

记者:那么您认为环境质量不好,就不能公布吗?

曲格平:当然不是。这是愚民政策,是要不得的。现在他们是自己吓唬自己。实际上把环境质量公布出来,对环境保护工作是有好处的。

有些国家利用环境问题来攻击中国。而实际上,中国这些年来的环保工作,是应该受表扬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本无需承担更重的治理环境的任务,但中国决心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环保方面做出难得的成绩。比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就被国外环保人士称作是“不可思议”的杰作。我们站在国际舞台上的时候,一定要理直气壮。越是躲躲藏藏、遮遮掩掩,人家越觉得你心虚。

我们的环保事业的确是有成绩,也有问题,关键是怎样对待。成天跟群众“打游击”,是无法树立政府部门威信的。有成绩要宣传,有困难也要向大家讲清楚。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事业,不是环保部门一家就能做好的,我们每一次环保工作的胜利恰恰都是因为群众的广泛支持。可以这样讲,群众对环保的参与程度,是一个国家环保工作开展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所以公众参与、公众监督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是可不可以,而是必须。应该让公众了解我国严峻的环境现状,这是第一步。

记者:那么谁来迈出这第一步呢?

曲格平:那就要我们来共同推动了。

可见,让公众了解环境状况最大的障碍,关键还在主管部门及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的观念。在中国,环境意识的普及需要兴起一个全民性的启蒙运动。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与深入,向公众公开坦诚地宣布环境质量状况,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与参与,已经是势在必行了。只有这样,环保才能成为每个人的事情,环保事业才可能大有作为。 曲格平空气污染环保时政环境污染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