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警察来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胡泳)

电脑警察来了0

数字化生存

毒品贩子的炸弹菜单

1995年4月19日,是美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

早晨9点,随着一声爆炸的巨响,俄克拉何马市联邦大楼顷刻间灰飞烟灭。169人死亡,无数人受伤,俄城顿时变成一片鲜血和哭声的海洋。

这场罕见的灾难给美国人以巨大的打击,原因之一是,受害者里面有许多孩子。联邦大楼内除了十几个政府机构外,二层有一个名为“美国孩子”的日托中心。这一中心的孩子们,除了有6名受重伤被送进医院外,其余的全部在爆炸中结束了他们幼小的生命。“发生在俄城的对孩子的屠杀,使每一个美国人都成了孤儿”,《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这样写道。

第二个原因是,爆炸发生在美国的中心地带俄克拉何马州,那里一向被视为美国最平静的地方。1993年2月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并没有给美国人的心理带来多大影响,虽然恐怖主义者开始在美国本土制造事端,但那毕竟是在纽约。大多数美国人仍然认为,在他们所居住的城市里,在自己的家中,他们是安全的。然而现在这个神话破灭了。

更加使他们震惊的是,俄城爆炸案发生后不久,Internet的一个电子公告牌上出现了这样的信息:“制造一枚类似俄城爆炸案中所使用的炸弹,并不需要很复杂的原料……我们掌握了全部方法。你感兴趣吗?”信息的发布者随后详细地描述了这种炸弹的制作过程、使用方法,甚至批评俄城作案者的技巧还不够高明,可以作深入的改进。

俄城大爆炸中发现的炸弹,是用硝酸铵制成的,被热衷于炸弹文化(bomb culture)的人们昵称为ANFO(Ammonium Nitrate-Fuel Oil)。ANFO炸弹在血案发生后成为炸弹爱好者的一时之宠,就连一本名为《硝酸铵军火应急制造法》的书都十分畅销。Internet更是不乏对它的介绍讨论。

进入环球网,你可以找到一个名为“毒品贩子”(Candyman)的主页,里面包括各种各样有关破坏电脑、吸毒、盗打电话、徒手杀人乃至制造炸弹的“有用信息”。“毒品贩子”并不是这些信息的写作者,他从事的是编辑工作。信息来源于各种电子公告牌及用户新闻网,以及读者的自发来稿。

在主页的一开始,“毒品贩子”写了一段开宗明义的话,“勿谓言之不预也”。“下面是关于烟火制造术的一组文件。我没有认可下述的炸弹制造方法,也没有检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炸弹的制造者承担全部责任。警告:所有这类装置都确实或可能会将制造者及其他人置于危险境地。请仔细阅读所有的安全警告!……为了你的安全起见,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将制造方法阅读2-3遍。你最好有化学教育背景或读过有关化学的入门书……”

“毒品贩子”的炸弹菜单上,有些什么有趣的东西?非常多,如邮件炸弹、威士忌炸弹、化妆盒炸弹、电灯炸弹、汽车炸弹等等,不一而足。据他说,炸毀汽车的最好办法是把炸弹和导火索安放在排气管上。随着排气管受热,导火索就会被点燃。相对于通常把炸弹与汽车的点火装置相连的办法,这样做有两太好处:第一,汽车在开动过程中炸弹才会爆炸。这就保证了,即便炸弹没有把目标炸死,他也会由于汽车失控而撞死;第二,如果你的目标是乘客而不是司机,老办法不一定能让你如愿,因为司机可能在乘客还没上车时就打着了火,“你可以想象到这对一个爆炸杀手来说有多难堪,对不对?”

邮件炸弹的原料很简单:首先,用铁屑制成药剂;然后到邮局买一个双层的厚信封,将药剂放在夹层里。在信封口加上一种“一触即发”的爆炸物,当信封被撕开时,它就会点火,引发药剂爆炸。“即便药剂不爆炸,也会把你的仇敌烧得够呛(它会在人身上创造奇迹)!现在你终于尝到了复仇的快乐!”

想制作一枚ANFO炸弹吗?“毒品贩子”会告诉你怎样把原料加以混合,又如何进行引爆。ANFO的发现极其偶然,“毒品贩子”说,起源是两艘满载硝酸和铵的船相撞引起了“真正的大爆炸”。接着,他警告说,如果你购买了足够的原料,最好赶快将其付诸使用,因为这些化学原料难以储存,并且,尽管人人都可以合法购买,但储存硝酸铵却需要领取许可证。

“毒品贩子”的读物拥有许多热情的读者,其中包括未成年的孩子。美国烟酒火器管理局副局长理查德·罗林斯说,近年美国炸弹作案急剧增多,是因为犯罪分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计算机网络中找到制造炸弹的办法,而购买原料也非常容易。

信息高速路上的犯罪

在Internet和其他联机服务流行的今天,利用网络制造炸弹仅仅是网络犯罪活动的一部分。警方进一步发现:

●卖淫团伙配备了复杂的计算机设备,包括用高速调制解调器与客户和雇员联络。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卖淫团伙以“白兰地宝贝”为名入了网,如果抛弃道德标准,你会发现她们是网络中的模范居民。除了惯有的引诱言辞外,她们还很注意提供具体信息,诸如价格、三围尺寸,以及对男人的偏好。“不要蓄须的男人,”一个“宝贝”说,“他必须有工作。”客户可以调阅“宝贝”的照片决定取舍。

●美联社1996年5月22日报道,居住在堪萨斯州现年29岁的兽医朗·霍恩贝克承认自己犯有勒索罪。1995年8月,霍恩贝克在互联网络上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名叫“丽塔”的妇女。丽塔常常在互联网络上通过电脑打字和男子进行色情谈话,并且表示要给对方一张性感照片。与此同时,霍恩贝克把谈话内容储存并打印出来。当受骗者等待着丽塔的裸体照时,结果却收到一封威胁信。霍恩贝克在信中装成丽塔的未婚夫,称他已发现受骗者与丽塔之间的谈话记录,以此进行讹诈。

●贩毒集团正在监视整个网络。他们通过网络洗钱并传递信息。而且,为了掩盖其秘密交易,他们大举侵入公司的语言信箱系统,或是操作自己的移动通信系统。

●赌博在大多数国家都是非法的,但互联网络使得参与境外赌博成为可能。例如,加勒比海的一些岛国内赌博是完全合法的,吸引了不少美国的网上赌徒。

●因为计算机是世界财政交易和通信系统的神经中枢,它很容易成为恐怖主义者袭击的目标。美国警方尤其担心电脑犯罪分子进入FedWire——美国联邦储备局的电子转帐系统,由此引发的经济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此外,个人也可以成为恐吓的对象。1995年12月,台湾的一封电子邮件通过互联网络直达美国白宫,内容是:“克林顿总统,你出访时,我将暗杀你!你知道我将看到你的血。”

警察最头疼的是白领犯罪。几乎每一桩白领犯罪都有电脑和电信背景。

例如,1996年5月29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宣布,华盛顿州贝灵汉的“幸运联盟”公司在互联网络上刊登广告进行诈骗,共骗取了600多万美元,是联邦贸易委员会迄今查到的利用电脑网络从事的最大诈骗行为。

“幸运联盟”公司利用人们想发财的基本心态,成立了一个投资会,保证加入者将获得巨额投资回报。这一骗局使数以千计的投资者纷纷投下资金,数额从250美元到1750美元不等。该公司向会员宣称,能吸引其他人入会的会员的“利润”每个月将达到5000美元以上,并且向会员提供建议及宣传资料,让他们在互联网络上设立网址,以吸收新会员。新加入的会员通过最初的努力可以赚到一些钱,但最后大多数的会员只落得两手空空。

由于网络范围广大,一些似乎很小的犯罪也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一个电脑窃贼定期从数千个帐户上把帐面零头通过电子转帐划到他自己的帐上。大多数人都不关心那些零头,所以这个窃贼着实发了一笔财。同时,有不少案例涉及信用卡中的地址。

更严重的是盗窃商业秘密和服务。设想一下下面的情景:一个雇员拥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但却手头拮据。他侵入老板的私人数据库,使用一种极其高明的加密程序将公司价值连城的商业秘密“锁定”,从而完成了一次“绑架”;然后向老板发出匿名电子邮件,要求他将300万美元通过网络转移到加勒比海某一小岛的空白帐户上,否则,老板的专有数据将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如此前景足以把警方吓得灵魂出窍。实际上通过网络盗窃商业秘密的事情已经发生。1995年11月,有人进入通用电气公司与Internet 相连的计算机中,盗走大批研究资料。

电脑:警察新行头

一位法律专家杰克·金指出,“执法部门日益认识到,电脑可被用来从事几乎任何种类的犯罪。”电脑犯罪并不自今日始。在美国加州,检察官们十几年前就开始与硅谷的高科技犯罪作斗争,但到最近,电脑犯罪的重点和性质都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当美国司法部1991年9月建立专门对付电脑犯罪的机构时,它主要应付黑客的非法侵入问题。但新的犯罪,按照北伊利诺斯大学犯罪学教授吉姆·托马斯的说法,“不再像5年以前仅局限在小圈子里。”称其为“电脑犯罪”,“就好像把动用汽车抢劫银行称为‘汽车犯罪’一样。”而电脑正迅速变得跟汽车一样普及。

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统计,电脑犯罪案件只有1%的曝光率。它与以往的刑事案件有很大的不同。电脑犯罪通常没有一个明显且确实的犯罪现场;甚至更高明的电脑犯罪连犯罪证据都可以在作案之后以自动还原的方式消灭,也就是说,连犯罪证据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受命侦察的办案人员无从查起,有时连当事人都会误以为是自己程序设计错误或人为因素造成出现异常情况,待进一步追查问题根源时,歹徒已然得逞了。

更令人担心的是,电脑犯罪充分了解网络革命的好处:它连接了全世界范围内庞大的计算机资源;它在技术上的突破,使普通公民得以掌握复杂的加密技术来保护自己的数据;它造就了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内,警察和其他政府人员很容易被当作敌人。

面对这种态势,执行机构显得力不从心。存在许多复杂的法律问题,例如,怎样确认电脑证据,怎样为获得这样的证据发出搜索令,等等。在位于佐治亚州的美国联邦执法培训中心,联邦调查局的警察们正在分批受训,学习怎样从电子公告牌上发现证据,又如何跟踪信用卡欺诈案。电脑警察(cybercop)一词日益流行,培训中心主任查尔斯·林克维奇说:“给每位警察分发一个徽章,一支枪和一部便携式电脑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临。”

猫捉耗子的古老游戏在信息社会里开始了新的一局。 炸弹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