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孕育新理念——自费敦促自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高峻 方向明)
大学生全部改为自费生,公费生走进历史,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如何供养子女上大学,成为每一个家庭都面临的同样问题。每个家庭都在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是否已经找到答案呢?如果有的话,答案究竟是什么?
当然,最迫切需要答案的是,那些农村以及城市的贫困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是否会由此丧失一个机会和一种权利?
实际上,关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费用的问题,几乎蔓延到所有的家庭。据北京市先行试点高校的调查表明,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一年所需费用一般在1万元。这对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来说,也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政府的改革思路没有错,公费生改自费生不只是简单地向国际惯例靠拢。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在我国政府一揽子承担高等教育费用的40年里,为培养少数精尖人才,有限的教育经费向高校严重倾斜,导致中小学的9年义务教育相对粗糙,进而影响全民基本素质。我们还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在高等教育需求急剧扩张的今天,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国家财力已无法满足公众需求,以致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一直未能改观。
穷国不可能办大教育,不可能从小学到大学一揽子包下来。因此,我们必须正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接受这一现实。
问题是:政府和高校如何建立一种制度,保障每个大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家庭和学生又如何利用现有资助体系,减轻经济压力而完成学业。
从1986年助学金改为奖学金开始,历时10年,高校初步形成“奖、贷、助、补、减”的资助体系,尽管还存在诸多缺陷而不尽完善,但这种多元化的资助方式,恰恰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减免学杂费肯定只是极少数人,各高校对“特困生”的统计比例是5%,国家确定的减免比例也大致在这个范围。能够获得困难补助的也是凤毛麟角,而且金额一般在每学期300-500元,只能应应急。因此,赢得奖学金、贷学金及勤工俭学的机会,是更多的大学生的努力目标。
目前,各高校奖学金名目繁多,学生凭借优异成绩,完全可以争取各种机会。复旦大学的鞠斌,一家4口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在大学3年里,她凭各门功课拔尖,已获奖学金上万元。她认为,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把时间花在打工上,凭努力获得奖学金足够自己读完硕士。
鞠斌代表一种方向。复旦大学学生处翁铁慧认为,目前的问题是“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并未与我们的教育目标完全合拍。校方应首先引导学生以优异成绩赢得高额奖学金来解困;其次通过自立自强地勤工助学来完成学业;最后,争取贷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必须以学习合格为前提。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仅凭国家及学校的资助是不可能完成学业的。正如教委财务司司长钱一呈所言,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很难拿出大量资金来全额无偿资助大学生。
这样就只能全凭自己及家庭。遗憾的是,当我们告别公费生时代时,我们的大学学生却并末因此迅速确立一个崭新观念:自立自费上大学。一种传统的陈旧观念依然作用于大学生本人及父母。最具体的表现是,父母认为子女考上大学不易,拼死拼活也要倾其所有地资助;而大学生本人则认为,考上大学是为父母争了光,理所应当享受远比中学时代更自由更优裕的生活。正因如此,当今中国出现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大学时代对大学生来说是最优越最松懈的时期,对其父母则是汗流浃背节衣缩食的岁月。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中国的现状只能允许5%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但这5%的“天之骄子”是否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首先是成年人,应该自立。更何况,上大学是为自己的将来创造机会,有何理由让父辈铺平道路。
出国留学回来的人都说:我们在国外都是“特困生”,根本不可能指望父母亲友在国内挣钱予以资助。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唯一靠的就是自己。国外的现实逼迫我们自立自强,也告诉我们所有努力是为自己赢得一个特殊的机会,个人为之奋斗的是获得理想工作和舒适生活的通行证。
1997年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当教育制度这项划时代改革来临时,大学生们是否意识到:自费敦促自立呢?
各国大学生的生活费及资助政策
美国
美国学校向学生提供资助的形式很多,对本科生主要是包括食宿在内的助学金,金额大约在每年1万多美元(各大学情况不一)。如学习成绩下降,达不到享受这种资助的条件,就会失去资助资格。
对于每个人打工期限有的假期打全天工:也有的可以在学习期间打半工,每周不得超过20小时。据美国劳工法规定,每小时最低工资为3.1美元。其工种大体为:餐厅接待,旅馆的泊车员、服务员、清理员、总机接线员等,汽车加油站的加油员、修理员,家电维修工、钟表修理工、制图员,家庭教师、市场调查员,农场长工、看护小孩、及送货员、出纳员等。
英国
英国大学生所需费用:一是学费,工学院每学年约需2000英磅;文科、科技学院为3700英镑;理科不低于4500英镑。二是生活开支,单身学生每年大约需要3500英镑。
英国有关规定要求:有足够经济能力支付学费及维持自己生活,不得担任全日制工作;课余或假期工作,必须得到劳工部的批准。
德国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日常开销大体包括(以月为单位):1、住房不少于200马克:2、医疗保险约为55马克;3、伙食费平均在300马克左右。4、交通费每张月票40马克;5、注册费每学期45马克,每月平均10马克;6、书费、讲义费平均50马克;7、购置服装平均约20马克;8、交际费用平均为20马克;9、日常开支,用于购买日用品等,30-50马克。德国规定大学生每月最低生活费用是800马克。
德国政府对大学生边学习,边工作采取支持态度。按照规定,学习期间每周工作不超过20小时,寒暑假期间工作累计不超过3个月,年收入不超过6713马克免征所得税。
日本
日本的奖学金分为:1、日本政府奖学金,主要奖学对象是攻读学位的高层次学生;2、对于品学兼优者,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可授予奖学金,大学本科每月得4500日元左右;3、民间团体的奖学金通过所在学校办理,获此奖学金每月在8万日元左右;4、地方公共团体和交流机构提供的奖学金,月支付额5千至4万元不等;5、日本大学的学费减免制度,有些学校还可以减免入学注册费。 大学大学生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