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自强,难自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宝明)
问:据我了解,现在大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的来源主要是家庭。他们喜欢忧国忧民,但不知是否担忧过自己的父母?当他们躺在父母身上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
答: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大学生没能正确认识自己。大学生对自己社会地位的估价比实际要高出许多,根本没有从“天之骄子”的幻觉中走出来。这种毫无根据的优越感是走向自强自立的一大障碍。在国外,大学生自己养活自己是很光荣的事情,可到了我们这里,就好像见不得人似的。事实上,走向自强自立不单纯是养活自己的问题,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社会活动能力的机会,更是完善自己人格的机会。
问:供养一个大学生已成为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但大学生目前的消费是否过高,苦读书的氛围逐渐淡薄,这是否说明当前社会风气就不利于大学生自强自立?
答:应该有这样一种社会风气:只有自强自立才是合情合理的。社会风气不利是因为我们很多同学有一种依赖感,家庭教育失误也是有责任的。我们的很多家长,把孩子的上学全部当做自己的责任,很少说“你长大了,该自己……”。
问:大学生自立自强的最具体表现是“半工半读上大学”,但大学生普遍抱怨机会太少。你觉得大学生自立的社会环境如何?
答:我国就业机会本来就少,专门为大学生解决自己生活问题而设立的岗位就更少,而提供这些岗位供求信息的机制又不健全。能有机会打工的同学,他们的利益也缺乏有力的保护。
问:当前的教育体制是否适应大学生自立的需要?
我们推行的是一种滚动式的办学方式,课程设置、就业、宿舍等都是随着大拨儿走,想停学一年去打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在国外,课程设置、学籍管理都比较灵活,哪怕你上几十年大学才毕业。从长远来看,上大学要国家供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但大学的办学机制一定要改,否则很多贫困大学生就要失学。你听说过哪个大学生因为贫困而申请休学打工被允许吗!?
我们的口号是“不让一位同学因为贫困失学”,但是,我们拿什么来保证?仅仅是呼吁社会各界捐款吗?这是深层次的问题。